APP下载

设计学视域下民族村落乡村意象的设计研究
——以黑龙江省江西村为例

2023-10-26赵立石宋娟刘硕

工业设计 2023年9期
关键词:朝鲜族江西意象

赵立石 宋娟 刘硕

(1.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牡丹江 157011)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很多少数民族村落人口流失、乡村老龄化、乡村发展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村民对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设计学视域下的乡村意象构建是一种多角度的乡村建设模式,利用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以期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方向。

1 乡村意象概述

1.1 乡村意象的概念界定

“意象”是多学科共有的一个概念,早期被应用于心理学、文学、美学等领域,尽管建立在不同的学科基础之上含义各有不同,但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2],都是通过认知事物、空间、环境等帮助人们重新组织新的客观形象。意象相关理论的研究经过不断的扩展和丰富逐渐延伸到规划、建筑、景观等相关领域。1955 年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意象”相关理论应用于空间设计之中[1]。

“乡村意象”是建立在“城市意象”的基础之上所引申出的概念,1999 年我国研究学者熊凯在《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一文中首次将“意象”的相关理论引入乡村设计之中,明确了乡村意象的具体概念。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人们能接受的共同心理图像,这种将人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客观事物上产生的乡村形象在审美活动中,即为乡村意象[3]。乡村意象具有乡村性和地域性两大特征[4]。乡村性是有别于城市的特殊属性,蕴含着质朴、田园、舒适、休闲、农耕的基本特征;地域性则是不同地区乡村所呈现出的特殊面貌,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是乡村具有独特魅力的必要属性。

1.2 乡村意象的构成要素

乡村意象可能会受乡村中客观存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所影响,而乡村景观、乡村文化、乡村社会是感知乡村的重要因素,如图1 所示[5]。第一,乡村景观,是乡村意象的基础,也是乡村中能够感受到的实体形态;第二,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精神内核,也是村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第三,乡村社会,乡村是靠传统的宗族法规和血亲相联的熟人社会,乡村依靠特有的法规和伦理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和日常交往,除此之外,乡村产业是感受乡村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

图1 乡村意象的构成要素

2 江西村乡村意象构成要素分析

江西村隶属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位于牡丹江上游西岸,故而得名“江西”,是中国传统民俗村落。目前,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是典型的朝鲜族聚集村,并保持着朝鲜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6]。

2.1 乡村景观

2.1.1 生态环境

江西村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边为牡丹江及古渤海国遗址,西边为兴安岭山系长白山的支脉张广才岭,南面比邻镜泊湖,山灵水秀,自然景观丰富[7]。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较短,冬夏分明。村落总体面积0.53 平方千米,总居住面积为0.27 平方千米,地势空间平坦,以农田和河流为边界。

2.1.2 聚落形态

村落空间呈现出街巷式肌理,呈团状网格式布局,以江西大街及中心街道十字交叉,其余次级道路按网格排列,构成整体的聚落形态。在整体的居住上排列也较为整齐,中心路南侧区域为满族、汉族居住,其余为朝鲜族。

2.1.3 村落建筑

早期建筑是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泥草房,墙身主要为泥土材质,整体粉刷白灰,屋顶铺设稻草,整体房屋举架较为低矮,无明显院落划分。后期由于泥草房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逐渐开始建造砖瓦结构的房屋。现在村内房屋结构类型以平房为主,白墙黑瓦,利用砖墙围合院落,院落内种植蔬菜。屋内设有暖炕、灶台,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2.1.4 节点空间

村内共有三个节点空间,分别为流头广场,为村里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文化广场,位于江西村西南部,供村民日常活动所使用;水上休闲广场,是朝鲜族民族文化展示场所。

2.2 乡村文化

2.2.1 文化信仰

江西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多年以来已形成了朝、满、汉互相尊重的文化环境。江西村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所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思想根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对周围的动物、植物、山水、土地等形成了强烈的敬畏和崇拜。

2.2.2 节事活动

流头节是江西村较为重要的节庆活动,也是传承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所外化而成的节庆仪式,在每年的六月十五日举行。除此之外,花甲节、回婚节也是江西村朝鲜族人们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村内的文娱生活十分丰富,如唱歌、跳舞、掷栖、门球、足球等活动均受到村民的喜爱。

2.2.3 习俗礼仪

江西村是多民族的聚集地,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注重民族团结,在劳动和生活中互相合作,相互尊重,村邻的友好相处。朝鲜族人民非常重视礼仪和孝道,全村人民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在日常的交往中均谦逊热情,以礼待人,这也是江西村人民一直遵守的传统美德。

2.2.4 饮食习惯

江西村的饮食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朝鲜族本身善于种植水稻,又因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所以日常以米饭为主食,重大节日时制作打糕、冷面等食物。除此之外,大酱汤、米酒、辣白菜也是必不可少的菜肴。

2.3 乡村社会

2.3.1 社会关系

江西村记载了早期的村民为满族历氏家族,距今已有近300 年历史,是属于血缘为主的小型村落。后随着朝鲜族人口的大量流入,使得村庄迅速扩张,20 世纪60 年代,从山东半岛、河南等地移入江西村许多汉族人民。多年以来,三个民族共同居住、生产、生活,形成了江西村现有的由血缘和地缘关系组成的熟人社会格局。现如今随着村庄的发展与变迁,许多外来商户也成为江西村的新村民,共同遵守村规民约,与原村民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2.3.2 乡村产业

江西村自清代开始开垦土地,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江西村的社会结构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村民开办米厂、沙场、养殖场等。2005 年随着江西村旅游业的开发,许多村民也开始从事服务业,开办餐馆、民宿等。江西村村民的职业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农业逐步转向多样化发展。

2.3.3 乡村治理

江西村自身的治理方面,由正式和非正式的权威主体共同治理。首先正式权威主体,由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共同制定而成,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其次,非正式权威主体由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构成,组织村内活动,处理村内的各种矛盾,组织村民教育等,在村子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设计学视域下江西村乡村意象的设计策略

江西村乡村意象营构系统的核心目标,对本地村民而言,应为提升文化自信,帮助村民实现经济创收与文化传承,进而促进乡村得以振兴;对外地游客而言,更希望在游览乡村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文化体验、优质的服务设施、品尝乡村美食,进而得到精神的熏陶,如图2 所示。

图2 乡村意象营构系统

3.1 传承乡土景观意象的空间设计

3.1.1 保护建筑风貌

建筑乡村空间的主体要素,同时也是感知乡村意象的视觉媒介[8]。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村落的实际情况,对建设资金的使用采取有效的控制,减少建设与修复成本。江西村本身建筑质量较好,房屋风格统一,但缺少民族特色,对于此种情况,可对村庄建筑进行有针对性地保护、修缮与改造[9]。首先,对民族风貌的旧建筑采取保护措施,针对破旧、无人居住的房屋进行修缮改造,在建筑内部融入新的社会功能,如民宿、餐饮空间等,为发展乡村旅游预留空间,使它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其次,对于新的住宅进行外立面的微改造,屋顶延续坡屋顶的基本形式,材料可以采用青瓦或石板瓦。

3.1.2 优化景观空间

特色鲜明的景观空间是提升乡村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示乡村形象的重要窗口[10-11]。首先,应该尊重乡村的原有条件,充分利用乡土植被,合理规划农作物,棚舍整齐美观,打造具有乡土风貌的农田生态景观。其次,注重院落景观的审美性,可以利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具,比如水缸、板车、竹篮等进行装饰。街巷空间是村民及外来人员的交通要道,也是展示村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种植藤蔓性植物,增强建筑与景观空间的衔接性。

3.1.3 整合公共设施

乡村空间的公共设施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装饰性及文化性,主要包括乡村的公共标识、照明设施、休息设施、健身设施、卫生设施等[12]。公共设施是形成良好空间意象的重要节点,江西村的公共设施能够基本满足乡村的日常生活所需,但整体缺乏视觉美感及日常维护,使得有些设施年久失修,丧失使用功能。需要对乡村公共设施进行整体设计,使它与乡村的建筑、景观形成视觉互补。在造型上应提取相关的地域性元素、民族性元素进行装饰设计,并与乡村整体风貌相匹配。

3.2 构建民族文化意象的体验设计

3.2.1 策划体验活动

江西村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开展文化体验活动既能帮助村民建立文化自信,又能带给外来游客不同的文化体验,提升乡村整体的文化氛围[13]。首先,针对本地社群,组织乡村艺术节、美食文化节、民俗节庆、相关技能培训等文化活动,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其次,将朝鲜族游戏、朝鲜族民俗体育竞技、农耕活动、朝鲜族饮食制作等行为文化资源开发成各类参与性文化体验项目,将传统建筑、乡村景观、流头节、花甲节、礼仪习俗、朝鲜族歌舞等制度文化资源开发成展示、表演型体验活动。

3.2.2 增强体验触点

乡村文化意象需要围绕多场景的需求塑造连续的体验过程,构建体验情景,增强体验触点,由点连线,形成联动效应。首先,触点包括满足感官层面的生理需求,如可以将乡村的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转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融入乡村之中,促使人们获得生理上的价值感知[14]。其次,满足行为体验上的社交需求,利用参与式的体验方式,如传统活动体验、制作打糕、参与游戏等,使体验行为更加具有趣味性。最后,满足情感体验上的认知需求,通过线上平台、虚拟文化社区、乡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使人们形成某种感悟和理解,实现人文体验价值。

3.2.3 构建服务平台

网络及新媒体是现阶段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有效的传播方式,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在社会空间的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乡村拓展知名度[15]。为此,应构建搭载江西村文化服务推广平台,整合乡村资源,通过微信小程序、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传播,让乡村文化内容得到有效的推广。此外,还可以为村民提供乡村新闻、文化活动、就业信息等实时信息,帮助村民解决生活难题。

3.3 创设农业社会意象的产品设计

3.3.1 优化品牌形象

江西村是牡丹江地区优质大米的核心产区,2000 年江西村成立了自己的大米加工营销企业,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无法在众多东北大米中脱颖而出。在当代文化消费的大背景下,可以适当在产品形象中融入乡村文化故事,将情感与产品相连接,讲述大米种植背后的故事等,同时设计品牌IP、产品标识、包装容器等,从乡村中的特色视觉元素,重新设计,突显江西村地域特色、农产品理念等。

3.3.2 重构乡村集市

乡村集市是村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贸空间,也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重要桥梁,承载着商贸、交流、教育、娱乐等作用,重构乡村集市,意在将艺术介入乡村集市空间,打造独特的乡村艺术集市文化,保留传统乡村集市的农贸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乡村美食。农贸区能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帮助村民实现农副产品的销售;文化创意区能将乡村文化进行“物”的转化,变成可观赏、可游戏、可品尝的文化创意产品;美食区主要突出乡村特色饮食,这里可以品尝、体验,使外来游客更直观地感受乡土气息,为感受乡村生活提供重要的平台。

3.3.3 延伸多元产业

江西村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应充分发挥以农业为主导,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16]。同时,可以依托自然资源和农耕特色,结合餐饮、观光、种植、采摘、住宿等多个环节,构建创意农场、社交菜园、山野民宿、乡村夏令营等多种活动形式,通过农场会员、认领种植、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特色餐饮等内容,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进而有效提升传统农业及衍生产品的附加价值,优化乡村资源。

4 结论

少数民族居民的居住地是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的重要场所。江西村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及文化形态,近年来,江西村在农业发展、文化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是在乡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后的创新性、实验性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江西村进行走访和观察,总结归纳出乡村意象的构成要素。希望通过设计学的手段,为江西村建立乡村意象营构系统,以帮助乡村找到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的新模式。研究是以定性的研究方法对江西村进行探讨,但目前研究的结论还缺少量化的准确表述。此外,对乡村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的研究、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保护研究等还存在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朝鲜族江西意象
江西银行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我爱江西奶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