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研究
——以东三省兵工厂旧址为例
2023-10-26徐鑫李昊东孙良
徐鑫 李昊东 孙良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徐州 221116)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厂迁移到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大量工业片区在城市中被废弃与闲置[1]。工业遗产是城市进步的见证者,在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中,逐渐由城市的边缘位置过渡到城市的中心位置,拥有更多优秀的教育、医疗、交通资源,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如果能使用共生理论对它进行改造,则能够实现资源价值的延续,推进社会的持续进步,为工业遗产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文章基于共生理论,选择东北兵工厂旧址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实现工业遗产与城市环境的共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改造方案,为其他地区工业遗产的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是由希腊文衍生而来,并历经长时间的发展,对它的研究早期出现在生物学范畴。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安东·德贝里(Anton de Bery)定义了“共生”的生物学概念,他认为共生的意义就是生物共同生存以实现彼此之间的互利[2]。在建筑学领域,共生思想由建筑师黑川纪章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提出共生思想后,即完成了《新共生思想》这本著作,他认为共生思想一定会对后面的建筑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在未来,共生的思想还会更加全面化,并不单单地从建造来考虑,而是更加注重人与文化、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3],并且不仅仅是建筑,在规划上也能运用这种思想。黑川纪章当时认为共生理念将会是21 世纪的一种新秩序,目前共生理念仍然是国内外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4]。
1.2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这个概念产生于英国。2003 年7 月举行的工业遗产保护国际会议上通过《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该宪章第一次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在宪章中明确指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社会、建筑、科技或者科学价值。工业遗产还包括机械、植物生产厂房、工厂、矿山、加工厂、精炼厂、仓库、货栈、生产基地等场所[5]。”
根据我国的国情,工业遗产被定义为是具有社会学、历史、科技、建筑学和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矿山及能源生产和传输使用场所、工厂车间等工业建筑物、交通设施等也都属于工业遗产的范畴。”文章主要研究具有一定文化历史价值的生产厂房类工业遗址[6]。
2 国内外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现状
2.1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现状
国外对于工业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早,由于工业发展较快,西欧在19 世纪初就开设了遗产保护这门学科[7],而早期涉足工业遗产研究的国家则是英国,学术界对于英国在工业遗产改造方面的研究也评价较高[8],国外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设计多数是将工业遗产与文化旅游中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等进行融合,文旅中心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并且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还能产生较大的商业价值;博物馆则是利用了工业遗址本身的历史价值,通常利用它现有的工业遗留物并且引进相关历史遗迹进行展示;主题公园方面则通常结合休闲和教育的主题,这也是国外学者使用较多的改造方法。
2.2 国内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的现状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和改造的相关研究则起步较晚,2006 年才第一次提到工业遗产这一概念[9]。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内学者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研究大多围绕着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旅游、体育或者是政府管理等方面展开。旅游是国内工业遗产改造的主旋律,较多的学者对于工业遗产的改造设计都是基于“旅游+文创”这一概念进行展开。由于中国双碳政策的施行,还有一部分学者围绕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进行改造研究,这一主题更加符合国内的基本国情和要求[10],尤其是对于煤矿工业遗址转型相关的设计研究大多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如徐州市权台煤矿改造项目。然而上述的一些改造方向虽然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但是只有少数研究者将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共生理论相结合。
3 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遗产改造设计价值
随着中国社会由工业社会逐步演变成后工业社会,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与城市发展之间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两者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促进、统一发展的。共生理论是一种具有价值引导作用的理论,它包含了整体可持续、互动交流、互利共赢、包容公平等多方面的内涵特征。它所强调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发展的共生关系与目前时代的工业遗址改造目标一致。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方向与共生理论强调的协调与契合相似。共生理论的运用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及三者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为后续的工业遗产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参考。
4 基于共生理论的东三省兵工厂旧址改造设计
4.1 东三省兵工厂旧址的概况
东三省兵工厂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河区地处沈阳城市中心,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沈阳市的一个商业重镇,三产遍布整个区域,具备较好的软、硬件条件[11]。地块东临沈水东路,该道路属于沈阳二环路,是沈阳市区内重要的交通干线。
场地内主厂房有三栋,其中两栋为近代红砖木框架建筑,一栋为现代钢桁架建筑,烟筒夹在厂房中间,高约35 米,其余小厂房散落在场地内,如图1 所示。原建筑屋顶采用双柱托架结构,建筑开间(47米)大,进深(21 米)小,厂房建筑前设有炮台遗址,为硫酸所制作火药后的试射场地。
图1 场地鸟瞰
4.2 东三省兵工厂旧址当前面临的问题
4.2.1 位置偏僻
由于兵工厂旧址偏居城市一隅,且周围几乎都是荒地,附近直到一两公里才有小区出现,周围没有相应的产业布局,并且场地内没有值得游玩的区域和相应的内容,场地也没有做过多的开发,此地对附近居民和外来游客并没有吸引力。
4.2.2 建筑破败
场地内的建筑已经年久失修,虽然结构相对稳固,但是部分外墙已经十分老旧,少量窗户也已经损坏。三栋主体保存相对完好,而其他小建筑则破损较为严重,此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拆改,使保存下来的建筑充分发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把无关紧要的建筑尽量拆除,新建建筑需符合原有建筑的肌理。
4.2.3 空间单调
整个场地呈现不规则形,场地内部道路模糊简单,大片都是空白水泥地,没有广场和娱乐设施,简单无趣,而场地内的建筑内部则保持了几十年前的风貌,仍为工厂的格局,不再适合当代人们的需求。
4.3 基于共生理论的东三省兵工厂旧址改造设计思路
目前东三省兵工厂旧址场地内部建筑保存状况不一,需要进行部分拆除新建,并且进行重新规划,打造工业文化新IP,通过拆除周围围墙,重新进行空间、绿化的设计,焕发整个场地的活力。该项目深度融合了共生的理念,从自然共生、文化共生、空间共生三个角度阐释新的场地改造设计,最终总平鸟瞰如图2、图3 所示。
图2 总平面图
图3 鸟瞰图
4.3.1 自然共生
在工业遗产改造中着重表现了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对话模式,通过良好地运用场地中原有的古树和自然要素与建筑的作用关系,使得人在建筑或者场地中都能够获得良好的自然空间感受。
该项目中的古树群得以部分保留以反映基地内本身的生活气息,部分小场景的植物也予以保留,这种从总体到部分的保留处理,给旅客展现了历史的浓厚气息。基地内的建筑与自然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建筑窗户附近的植物,对角度和修建要求都更高。因此,穿梭在场地中能够看到本身保留的古树和部分绿化设施,在建筑中漫游时透过窗户间隙看到外部精心设计的绿色植物,犹如框景的效果,在建筑中创造出一种既内向又外向的空间,能够在建筑中体会到和自然对话的感觉。在此场地内种植的新灌木也都使用当地的特色植物,给人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真正做到了建筑与自然的共生。
4.3.2 文化共生
建筑文化的共生理念,即是对场地或者建筑中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再现,如保留或者利用原有的平面布局、标志性符号元素或者建筑材料[12],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文化共生的理念。
此次设计保留了部分原有核心建筑和保存较完好的建筑,如图4 所示,将带烟囱的工厂作为基地的构图中心点,将烟囱予以保留作为整个基地的文化符号和核心,如图5 所示。由于原本的建筑都采用坡屋顶和红砖材质,砌筑方式使用英式的一顺一丁式。因此,新建筑也依旧采用此种形式,同时新建建筑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加了开窗面积、优化了平面布局,以符合现代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者对于舒适度体验的需求。对于原有建筑的改建则保留了原有结构和外立面,将内部原有楼板拆除,进行新的空间设计,以适应新的功能。同时修复破损外立面,增加天窗采光和侧窗采光,使它拥有更好的通风采光功能,提升使用者的舒适体验。以烟囱、红砖、坡屋顶和较散的体量布局共同组成了整个基地的文化符号,得以和文化共生。
图4 场地拆留改
图5 场地沿街立面
4.3.3 空间共生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发展和公众交流的社会作用被大大削弱,自身的公共性价值在内涵和形式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13-15]。
东三省兵工厂旧址作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向外延续发展,使得基地内与基地外,基地内与基地内的人都能够拥有较好的交流。由于基地外部的凌云路和一条规划城市道路均为车行道路,因此在内部只设置了人行道路,同时只用绿化进行内外分隔,不设置围墙,消除内外边界感,达到内外共生的目的。场地内部则使用大大小小的广场空间进行串联,使得整个场地无论是建筑内部还是外部都能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如图6 所示。
图6 场地内外道路分析
在改造建筑或者新建建筑内部也采用了空间共生的思想,大量使用开放式的空间,如基地内的陈列馆就采用了共生的设计手法。如图7 所示,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错层和挑空空间,使得建筑内部的空间也具有趣味性,同时也使得楼上和楼下的使用者能够拥有视线和语言上的交流,实现空间上的共生和延续。
图7 艺术沙龙内部空间
5 结语
工业遗址的改造涉及经济及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在我国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改造,既可以实现传统工业区的经济复兴文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又可以成为一种旧工业区发展的有效整治手段。文章结合东三省兵工厂旧址,对场地重新进行规划利用,将当代艺术展览和工业遗址相结合,并引入文化产业,形成了全新的以艺术文化创意为主要特色,具有文化亮点的场所。改造手法则是采用共生的理念,从兵工厂旧址的自然环境、建筑材质、文化符号和建筑平立面等方面进行改造处理,实现自然、文化和空间的共生,符合共生理念“整体可持续、互动交流、互利共赢”的内涵特征,以期为未来的废旧工业遗址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