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化的湿地公园设计研究
——以广龙抚海湾湿地公园为例
2023-10-26赵维古丽王飚
赵维 古丽 王飚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昆明 650500)
近年来,因城市建设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开始积极倡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湿地、森林与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湿地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然而,如何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融合生态和文化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吸引力,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文章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探讨湿地公园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地域文化、功能空间等之间的存续与概况,旨在有效整合当地人文、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平衡生态和文化要素,打造出集“生态、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复合型湿地公园[2]。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生态与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现象和理念,它强调自然与人类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倡导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思想。在生态文化理念的倡导下融合生态元素和文化要素,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同时,传承和展示地方文化,创造一个多元的生态文化空间,有效地促进人们与自然的深度连接,激发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1.2 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的概念来源于建设部和国家林业局,分为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四类[3]。湿地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恢复和展示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包括沼泽、河口、湖泊、池塘、河流及潮湿的草地等,这些地方通常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特殊的植物和动物群落。湿地对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水资源、改善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城市化、农业、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湿地受到了威胁。因此,加强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和优化至关重要。
2 湿地公园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空间格局破碎
湿地公园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湿地公园存在空间格局破碎的问题,这种现象可能会对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4]。由于湿地环境独特的地理构造,在湿地公园内湿地区域分散分布,不连续,形成了多个小块的湿地斑块,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斑块导致湿地空间格局分布杂乱无章[5-6]。另外,一些湿地公园内部可能因为道路、建筑物等人类活动导致生态断裂,使湿地生态系统无法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2.2 空间功能单一
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也会增加对空间功能的需求,现有的湿地公园多以基础性的生态、保护、观光功能为主,缺乏教育、休闲、娱乐等其他功能。因此,湿地公园规划分区不够合理,功能分区不够完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性的土地规划和管理,确保湿地公园有足够的功能空间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2.3 空间缺乏活力
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为生物存续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资源与湿地环境。但许多湿地公园景观在不同地点可能呈现出特征相似或重复的生态景观,生态景观缺乏活力,导致现有的湿地景观缺乏丰富性。另外,因人类对现有的生态资源与空间环境缺乏创新利用,不利于湿地资源与环境的活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4 空间缺乏文化性
因对湿地生态与文化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不充分,现有的湿地公园景观大多内容单一、文化底蕴薄弱,而且对地域文化的保护欠缺,导致景观地域特色不显著。由于资源利用不当和文化特征不显著,湿地公园的生态和文化价值难以得到维护和提升。
3 基于生态文化的湿地公园设计策略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文化观强调的是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尊重与适应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发展与变化,是一种多元价值互相依存的“合和”精神,是一种整体性、互惠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7]。在方案优化设计中通过相互协调和渗透人、湿地、空间环境、建筑、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保护湿地生态资源与空间环境,改善湿地空间格局、完善功能空间配置、突出地域性景观的建设、增强人与湿地生态景观的互动体验,提升来往游客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水平。最终形成一个以生态文化为背景的,集“保育与修复、教育与科普、休憩与娱乐、旅游与观光”为一体的独具生态与地方文化特色的复合生态湿地公园[8]。
3.1 优化空间格局
空间分布格局是影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9]。湿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系统。在设计时应注意梳理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维护湿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需要综合考虑湿地与人、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合理优化湿地的空间格局。例如:在国家的倡导与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积极做好生态搬迁工作,归还湿地一个自然生态的空间;结合周边湿地资源与环境联合打造一个多元生态文化系统;充分利用与优化湿地的空间布局等。
3.2 完善功能空间
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应合理规划湿地功能空间。除了一些基础的生态、保育、科普教育功能外,还可以继续完善湿地的修复、游憩、娱乐、观光等功能空间配置,实现湿地功能空间的多元化。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教育和经济价值,为人们提供一个和谐共生的环境,又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3 提升空间活力
生态保护是湿地公园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澄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与调蓄能力,加强对生物资源、植被资源、水体的保护,不肆意捕捞鱼群、破坏植被、污染水体,减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为湿地保留一个自然生长与保育的空间。此外,还可以适当融入地域文化,为湿地景观空间增添人文生趣,通过巧妙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湿地景观空间注入独特的人文魅力,丰富湿地景观的生动性,吸引游客与自然互动,促进生态保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3.4 融入地域文化
基于生态文化的湿地设计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兼顾湿地景观生态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表达[10]。艺术自身具有特定的艺术语言,如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上的感官体验是由艺术的视觉价值传递给人们[11]。在湿地中湖水、动物、植被等都是天然存在的生态景观,应在生态景观中活化湿地的山水、鱼群、化石、植物等元素,寓景新意。在生态景观中融入历史人文、民风民俗,加深人景情感共鸣,寓景于情。让原有的湿地景观实现生态与艺术、文化的融合,让湿地景观更具人文内涵、富有生机、充满朝气。
4 基于生态文化的广龙抚海湾湿地公园设计
澄江市作为自古以来的滇中名郡,素有“文风不让中原盛,民俗还如太古淳”的美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文化浓郁。2009 年云南省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旅游产业综合改革试点,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因建设条件较好成为云南综合改革四大试点区域之一[12]。广龙抚海湾湿地公园位于澄江城区以南,抚仙湖以北地区,地处泛亚铁路、昆曼大通道的关键节点,为“滇中1 小时经济圈”,距离昆明主城区仅约40——60 分钟车程,交通便利,旅游业发达。2012 年中国“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抚仙湖于2011 年被纳入全国首批8 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水质优良,是科学界研究土著鱼的天然“博物馆”。抚仙湖畔车水捕鱼、鲭鱼阵、两湖相交而鱼不往来,演绎出抚仙湖独特的“水文化”和“渔文化”[13]。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浓厚的文化为当下湿地公园设计奠定了基础,为湿地公园地域性景观、人文景观的活态建设创造了更多生机,为湿地公园的资源与空间环境的优化利用与发展带来了便利,也为完善功能空间提供了保障。文章以生态文化为理论基础,对澄江湿地公园的空间格局、生态与文化特性、问题现状等进行分析,结合澄江独特的湿地与文化资源优势,提出广龙抚海湾湿地公园设计的思路。
4.1 多样性空间格局
广龙抚海湾湿地公园与玉溪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目标及澄江的未来发展需求相一致,属于湿地的恢复重建区域。总规划面积大约83 公顷,海岸线长达2.6 千米,方案所选区域面积约为9.6 万平方米。海岸线长约1.2 千米。西临玉溪庄园产业示范园区草坪、农田广布、植被茂密,东临大河口渔村公园和抚仙湖大河口湿地公园林地、河带、植物群落聚集,南临抚仙湖生物资源与水文化资源浓厚,如图1所示。联合广龙抚海湾湿地公园的周边,地理位置优越、河网密布、生物资源充足、水文化资源丰富、与周边湿地自然风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多样性景观格局,如图2 所示。
图1 区位现状分析图
图2 改造前与改造后
4.2 功能全面复合
广龙抚海湾湿地公园设计方案围绕着生态湿地主题展开,基于它丰富的生物与植被基质现状,将公园划分为生态功能湿地(保育、修复、蓄水沉淀、净化展示)、科普教育功能湿地、观赏功能湿地、休闲娱乐湿地四个区域,如图3 所示。
图3 功能分区图
生态功能区:将基地的西部设置为生态功能区,基地西部植被茂密、河网密布,林带、水域斑块自西向东贯穿了基地的1/3,利用林带与水域斑块起到沉淀、降解、净化污水和空气的作用。西南角处设有蓄水、沉淀与净化水池与抚仙湖相连,可将湿地的水进行二次净化与过滤后排入抚仙湖区,形成区域性的水流流动与循环。在密林与疏林环带设置了保育与修复的区域,为保育植被、养护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条件。因林区环带北邻老澄川线,南面抚仙湖沙滩带为公众提供了可浏览与观光的植物群落、湿地景观。
科普教育展示区:将科普展示区置于北面临道路入口处,一方面,展现区形式多样,景观空间多变容易吸引人流;另一方面,在刚进入园区时能给游客科普一些常识,既宣传了湿地生态文化知识,也为游客后续的观光浏览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浏览时可以增强人们与景观的互动,与景观意境产生共鸣。
湿地观赏功能区:在基地南岸抚仙湖沿岸滨湖缓冲带设置了湿地观赏功能区,观赏功能区主要有乡土植物七彩花海、环湖垂柳、红杉树密林、阳光草坪,集养护、展示、观赏为一体,既能恢复湿地缓冲地带的风貌、调蓄与养护广龙抚海湾湿地,又能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打卡拍照等需求。
休闲娱乐区:在基地北部设置了多处休闲娱乐区域,主要利用了基地水域斑块与动植物群设置了观光栈道、亲水平台、滨水垂钓与趣划区域等。同时,延续了澄江抚仙湖生物化石群的历史文化,打造了生物化石野趣探索区。
4.3 提升空间活力
对自然资源与空间环境的活化利用是提升湿地公园生态活力的关键。丰富的乡土植物群落结构可以极大地提升基地周边的环境质量[14]。例如:在方案中打造了动植物群、植物密林等生态景观,既实现了对生物资源的保育、又给人们提供了别致的自然风光。同时,环湖缓冲带的七彩花海、植物迷宫及其他人工蓄水净水装置等,不仅调蓄了局部的水源与气候,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湿地景观体验,极大提升了湿地的生态活力。
巩固与发扬文化活力。此次充分发掘了澄江的生物化石文化,营造了生物化石野趣探索区,在探索区域可以体验生物化石山洞、古虫时光廊道等充满地域特色文化的景观小品。同时,为延续与弘扬澄江抚仙湖独特湿地文化,在部分景观小品中设有多功能观景台、镂空集雨装置等,在体验自然生趣的同时也突出了循环利用、绿色生活的含义。在整个方案中串联了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文化景观,恢复与提升了湿地空间的景观活力,如图4 所示。
图4 广龙抚海湾湿地公园整体布局图
4.4 融入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与景观相辅相成,如,抚仙湖的“湿地鸟类群落”,本来鸟类群落定位只是飞禽或是动物,但对于群居在澄江湿地的野生鸟类来说,它可以被定义为澄江湿地生物资源,是湿地文化景观的一种表达,也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在塑造湿地景观时,赋予“湿地鸟类群落”以人文内涵,它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延续,赋予它艺术特征,它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景观,代表着生命的延续、生态的可持续。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各景观要素相互联系、互相渗透,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可以使人们产生共鸣,从而将湿地公园当作发现自然、探索自然的场所,开启人与自然的交心之旅[15]。
5 结论
文章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去探索众多湿地公园存在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日益枯竭、文化底蕴薄弱等问题,对促进湿地生态保护、环境教育、文化传承、情感共鸣、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实现了对生态文化理念的宣传与学习,还有助于实现湿地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愿景。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田野调查法等,提出了湿地公园设计策略,为更多的湿地公园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但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湿地公园设计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和地理环境下湿地公园设计的相关研究。因此,今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还需要进行更深入、更大范围的探索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