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肠炎诊疗技术
2023-10-26欧建伟胡长青湖南省宁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欧建伟 胡长青(湖南省宁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猪病毒性肠炎对生猪养殖工作的威胁比较大,致病源比较多,后期诊治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面对疫病时应及时做好诊治,提高诊治效果,降低损失,避免疫病高发可能对养殖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猪病毒性肠炎的分类
随着养殖工作的开展,生猪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但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病毒性肠炎高发情况。在养殖过程中,常见高发的病毒性肠炎主要分为猪传染性胃肠炎(TgE)、猪流行性肠炎(PED)、猪轮状病毒(PV)等类型,除此之外,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等病毒感染可能诱发肠炎,结合发病实际,我们发现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天气较为寒冷和气温骤变的季节是该病高发期。该病不仅发病率高,同时传播速度比较快,极易在养殖区呈现地方性与暴发性流行的特征。肠炎高发的原因比较多,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因此,后期的诊疗难度比较大,极易错过最佳诊疗时机,需要养殖场结合疾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防疫,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疾病对养殖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常见猪病毒性肠炎类型及诊疗技术
1.猪传染性胃肠炎。
(1)概述。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诱发的一种疾病,各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10日龄以下仔猪自身免疫力较差,更容易引发疾病。病猪与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部分免疫力较强的猪在感染后症状轻微,能自然康复。疾病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等寒冷季节高发,夏季发病概率小,产仔旺季发生较多。新发病猪群几乎全部猪只均可感染,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疾病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腹泻、呕吐症状,排出黄色、绿色或白色粪便,并夹杂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2)诊断。生猪患病后突然呕吐,腹泻症状严重,且迅速脱水。食欲、体重下降,精神不振,被毛杂乱,身体日渐消瘦,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2~5天内死亡。成年猪的免疫力稍强,患病后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稍轻,会出现食欲减退或废绝的情况,排出水样粪便,其中夹杂有气泡,后期可能会好转恢复,死亡率较低。剖检可发现感染的猪存在肠绒毛变短、坏死、脱落,胃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呈卡他性炎症。
(3)治疗。患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例需及时补液,避免因长时间腹泻造成的脱水症状。将100克葡萄糖,5克小苏打,10克食盐加入1000毫升温水中,用作补液,可以在其中加入2克氯化钾,能获得较好的补液效果。补液量还应根据生猪的体重判断,通常为10毫升/千克,4小时内服或投服完。每天2次。轻度脱水的患病猪连服2~3天,重度脱水病畜连服3~5天,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促进症状的改善。
其次,应根据患病猪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症状展开具体的治疗,如对其存在的呕吐症状可服用3~5克碳酸氢钠进行缓解,并及时为生猪补充维生素B6、维生素C等,提高免疫力,促进机体恢复,并补充大量干净的饮水。
由于疾病容易造成继发感染,所以在治疗时应做好防控工作,及时用药。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首选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药物,1周龄以上的仔猪注射10毫升10%恩诺沙星、80万单位的庆大霉素,每天1次,连用3天。弱仔在断奶后需及时注射头孢噻呋,1毫升/头,可以肌内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剂量为2000国际单位/千克。
运用中草药防控疾病,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可运用以下方剂:秦皮、黄柏各100克,甘草30克,半夏、黄连各50克,枳壳70克,白头翁120克,乌梅80克,板蓝根150克,将上述药物混合,加水煎煮,连用3~5天。
2.猪流行性肠炎。
(1)概述。猪流行性肠炎即猪流行性腹泻,该疾病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所诱发的疾病类型,任何品种与年龄阶段的猪均能感染,该疾病具有发病日龄小、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仔猪患病概率高,症状比较明显,会排出灰黄色或黄色粪便,同时伴随体温下降、呕吐症状严重等症状。疾病的死亡率不高,但会对生猪生长发育产生极大影响,若出现严重的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情况,死亡率会大大增加。
(2)诊断。诊断时首先可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仔猪患病后会排出水样或糊状粪便,并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呈喷射状,畏寒扎堆。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一般断奶仔猪感染后2天发病,排水样稀便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剖检发现病变部位多集中于小肠,肠壁变薄、膨胀、弹性下降,并充斥大量液状内容物,呈半透明状。胃中存在大量的黄白色凝乳块。
(3)治疗。治疗猪流行性肠炎时应及时补液,预防病猪脱水。取3毫升黄芪多糖注射液、100毫克链霉素、25毫克头孢曲松钠,混合均匀后在病猪后海穴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采取中兽医的方式进行治疗,取山楂、板蓝根、陈皮、麦芽各30克,女贞子、黄芪各50克,或是麦芽、茯苓、白头翁各30克,白术、党参各50克,充分研磨,混合均匀,添加到饲料中让患病猪服用,上述药量可供40头患病仔猪服用,每天1剂,连用3~5天。
3.猪轮状病毒病。
(1)概述。猪轮状病毒会在各年龄段与各品种的猪群中传播,对仔猪的影响非常大,气温较低的季节高发。同时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传染性较强,需及时防控,以免影响饲料转化率和养殖效益。
(2)诊断。在诊断该疾病时,首先应注意观察生猪的各种症状,发病初期具体表现为食欲不佳,精神萎靡,同时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呈透明状,粪便稀薄,并夹杂未被充分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后期还会出现脱水、全身肌肉震颤等症状。病死猪的病理学解剖可发现其病变部位多集中于小肠部位,小肠中存在大量气体,颜色为棕黄色,肠壁变薄,且伴有弥漫性出血的症状。肠胃中存有大量消化不充分的乳汁凝结成块。
(3)治疗。治疗猪轮状病毒病首先应及时补液,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另外,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轮状病毒病,因此要做好疾病防控,控制继发感染,提高仔猪肠道健康。治疗时可以选择黄芪多糖注射液配合头孢噻呋进行疾病治疗,能较好地预防继发感染,黄芪多糖注射液的剂量为2毫升/头,头孢噻呋的剂量为0.2克,连用3天。同时需要及时添加维生素、电解质等物质提高生猪免疫力,尽快使其恢复健康。
三、猪病毒性肠炎的预防建议
由于猪病毒性肠炎的致病菌较多,疾病高发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在养殖过程中需加强猪病毒性肠炎的预防工作,能获得良好的疫病预防效果,促进养殖工作更好地发展,降低疫病发生概率。
首先,在养殖过程中应为生猪提供一个通风、透光的生长环境,寒冷干燥的季节是猪病毒性肠炎的高发季节,实际防控时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时控制好圈舍湿度。刚出生的仔猪更容易高发猪病毒性肠炎,更应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圈舍环境。仔猪出生1周内温度可保持在28~30℃,后期每周下调1℃,50日龄时保持在20~22℃,另外还应注意控制好猪舍湿度,最适宜猪只生长的湿度为50%~65%。
其次,要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猪舍粪污,合理运用各种消毒药物,提高消毒效果。严格遵循“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规范引种,避免由于引种不科学造成的猪病毒性肠炎高发流行情况。
另外,要做好饲喂工作,确保生猪能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其更好的消化和吸收,提高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仔猪要尽早吃到初乳,严格执行兽医防疫措施,增强仔猪抗病力。
当前疫苗免疫依然是防控猪病毒性肠炎病最为有效的方式。及时给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仔猪即可通过母乳获得抗体,对仔猪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接种时可供选择的疫苗比较多,可选择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g5)型三联活疫苗,其能获得较好的防控效果,为母猪和仔猪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日常养殖过程中还需做好疫病监测工作,在出现猪病毒性肠炎后能及时发现疾病,及时做出反应,尽早用药,提高诊疗效果,降低疾病对生猪健康造成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过程中存在病毒性肠炎高发的情况,给养殖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该疾病对养殖工作的威胁比较大,传染性较强,后期诊疗难度大,所以需要做好疫病防控工作。饲养人员应加强对猪病毒性肠炎诊疗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做好疾病诊断,提高疾病治疗的针对性,促进患病猪尽快恢复健康,降低养殖损失,促进养殖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