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控
2023-10-26张萌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文│张萌(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表现为患病猪的口腔黏膜、舌面、鼻镜、乳头、蹄叉以及附蹄周边皮肤出现水疱病变,随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区域。在中国,口蹄疫也被称为“口疮”“蹄癀”和“脱靴症”。口蹄疫病毒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一旦感染并扩散,对养猪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口蹄疫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口蹄疫病的病原学特性
口蹄疫病毒为小RNA病毒,有O型、A型、C 型、SAT1型、SAT2型、SAT3型和 Asia1型,共7个互不交叉的血清型。目前,在我国分布的血清型主要有三种:A型、O型和SAT1型。
二、猪口蹄疫病的流行特点
口蹄疫的传染源主要包括患病猪和带毒猪,其中带毒猪包括曾经患过口蹄疫但已经恢复健康无临床症状的猪,以及正处于潜伏期但已经感染病毒的猪只。这些猪只的排泄物(如粪便、尿液等)和分泌物(如呼出的气体)中都含有口蹄疫病毒。口蹄疫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一般发生在同一群动物中,例如在养殖场、运输车辆或集贸市场内,健康的动物接触到患病猪的排泄物(如粪便、尿液)或呼出的气体,可能导致感染。间接接触主要是指健康动物接触到被污染的饲料、工具等物品而感染。此外,口蹄疫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病毒可以通过风传播到相当远的地方,甚至可以传播到50~100千米以外。口蹄疫的易感宿主范围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偶蹄类动物,其中最易感的动物有牛、猪、骆驼和羊等。
三、猪口蹄疫病的诊断
1.临床症状。口蹄疫的潜伏期通常为2~7天,自然感染时为2~7天,人为感染时为1~3天。当猪只感染口蹄疫后,最初的发病期体温会升高到约40℃左右,并伴随着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等症状。同时,在猪只的蹄部、乳房等周围皮肤会出现水疱,后期这些水疱可能破溃,并结成痂疮。如果没有发生继发细菌感染,大约1周左右病猪会痊愈。但如果发生了继发感染,这些部位很容易形成溃疡并进一步发展,导致炎症的化脓和腐烂。患有严重口蹄疫的猪只可能无法承重,出现卧地不起或跛行等症状。成年猪只感染口蹄疫后,死亡率相对较低,约为3%左右。而仔猪感染后的死亡率较高,可能超过60%。另外,妊娠母猪感染口蹄疫后可能会引起流产或产死胎等情况。
2.病理变化。口蹄疫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蹄部,少数发生在鼻镜、乳房、口腔等部位,病变主要是水疱、烂斑和溃疡。在发病猪只的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等部位也会出现烂斑和溃疡。口蹄疫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心肌的切面会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块或者条纹,形似老虎身上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3.实验室诊断。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和剖检表现与水疱病非常相似,因此很难判别。为了确定猪只是否感染口蹄疫,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物学诊断方法:口蹄疫的诊断依赖于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通过给实验动物接种病毒或将疑似样品接种到细胞培养物中观察病毒的生长情况来确诊。
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补体结合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这些方法通过检测猪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口蹄疫病毒。
分子生物学方法:现已建立了口蹄疫核酸杂交、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核酸序列分析等技术。这些方法通过检测病毒的核酸片段或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诊断口蹄疫。
四、猪口蹄疫病的防控措施
1.重视生物安全。养殖过程中,做好生物安全可以更好地保证猪群健康,减少猪群疾病的产生。所以,在猪场的日常管理中,要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程序操作。严格控制人员进出,非生产区人员不得进入猪场,生产区人员要进入猪场,需要按照规定完成洗澡、换衣、抽样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严格引种管理,如要外购猪只,要采集血样、环境以及唾液样本等进行检测,合格后才能引入。外来物资进场前也要进行消毒,检测合格才能进场。
2.重视消毒工作。为了避免猪只感染口蹄疫等疾病,养殖场需要重视和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科学彻底的消毒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染源和易感动物的联系,从而保护猪群的健康。消毒的范围包括圈栏、排泄物以及一切可能被病毒感染的用具、设施设备等,还包括周边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清除传染源的目的,才能更好地保护猪群。在消毒剂选择方面,需要注意选择对口蹄疫敏感的药物,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这些强碱性消毒剂可以水解蛋白质和核酸,破坏病毒的酶系统。消毒前要彻底清除猪舍内粪便等污物,再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时要保证消毒的密度和消毒次数,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如果要进行带猪消毒,要选择对猪安全的消毒液。
3.免疫接种。接种口蹄疫疫苗可以保护猪只免受口蹄疫病毒感染,提高其免疫能力。养殖场在选择疫苗时,需要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场内猪只抗体监测结果,选择适合的疫苗品种。在接种口蹄疫疫苗时,应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疫苗的特点制定免疫程序。在接种之前,务必核对疫苗的生产厂家、批号和有效期等是否与说明书一致。根据推荐,母猪每年应至少接种3次口蹄疫疫苗,仔猪在断奶后10~15天接种一次,接种后1个月左右再进行加强免疫。后备种猪在配种前1个月和前两个月分别进行免疫。
4.科学的饲养管理。在猪群的日常饲养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猪只的需求合理搭配饲料,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喂计划。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给猪只提供健康、无霉变或变质等问题的饲料。同时,我们还应该控制圈舍内猪只的密度,确保猪舍环境的卫生,并做好通风工作。为了保障猪只的健康,我们应该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及充足的营养。这样做可以增强猪只的免疫力,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5.加强对口蹄疫的监测。通过应用科学的手段对口蹄疫进行监测,可以为口蹄疫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有力的支持。养殖场应该定期对场内猪群进行口蹄疫中和抗体水平的检测,以监测猪群的抗体水平。通过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结果,我们可以评估猪群的抗感染能力,并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估。这将有助于指导是否需要进行补免或更换疫苗,以确保猪群获得充分的保护。
6.口蹄疫发生后的控制措施。当猪场出现口蹄疫或疑似口蹄疫的疫情时,需要及时对场区进行封锁,以防止疫情的扩散。此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口蹄疫的措施。
清洗和消毒:每天对圈舍和工具等进行2~3次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如含氯或含氧化剂的消毒液,在清洗后对场内进行全面的消毒,以杀灭病毒和细菌。
免疫接种:对受威胁区内的易感动物进行紧密的免疫接种。口蹄疫疫苗是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的免疫计划,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轻感染的风险。
药物控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特定药物,如青花素、阿莫西林等,可以帮助控制继发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蹄部处理:对于已经出现溃烂的蹄部,可以使用碘酒进行消毒,或涂抹红霉素软膏等外用药物,以帮助预防继发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乳房清洗:对母猪乳房的清洗,可以使用过氧乙酸等适宜的清洁剂,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五、结语
总的来说,口蹄疫是对养猪生产危害极其严重的一种疾病,它会对猪群的正常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场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对猪口蹄疫病的日常监测、预防和诊断工作,加强对猪场内外环境消毒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场内发生口蹄疫,从而确保养殖场的正常稳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