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库县畜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2023-10-26罗培升广东国地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罗培升(广东国地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我国畜牧产业发展虽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经济增长快速、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模式化创新等趋势和特征,但仍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生产方式粗放、制度体系建设不足等突出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可探索包括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充分肯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而且为我国草原保护建设、草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草原畜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生态畜牧业模式的深入发展,已成为一种基于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并不断向人与草原、牧草、牲畜和谐共生的目标发展,有效增强乡村建设的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有机耦合。当前,农牧地区逐渐开始重视以生态畜牧业发展提升地方畜牧产业经济的作用,其中股份合作制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有效组织形式,引导地方农牧民以草场、牲畜等入股,推动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畜牧业发展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农牧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泽库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改革经验
泽库县作为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和生态畜牧合作社发展代表,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找准制约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问题的症结,破解草原生态退化、畜牧业发展水平低下、农牧民收入水平不足等人与自然资共生难题,在处理好生态、生产、生活三者关系的同时,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广大农牧民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将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向资源优势转化。
1.转变理念,发挥合作社创新优势。合作社作为农牧民组织化的重要载体,泽库县探索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升级为草地生态有机畜牧业股份经济合作社。出台《泽库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向村集体股份经济组织转型的指导意见》及配套制度,对成员、股权、机构、管理、产业转型做出规定,明确了合作社组织机构、核算办法、分配模式、草畜平衡、牛羊分类组群、划区轮牧方法。泽库县不断在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确定和明确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后所承担的国有草原保护、合理利用、生产组织等职责,进而形成了“以草定畜、资源整合、股份量化、分类组群、划区轮牧、按劳取酬、按股分红、风险共担”的发展模式。
2.摸清家底,明确资产责权利关系。由于不同门类自然资源资产调查工作间标准、进展、统计口径等存在差异,青海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尚存在草原资源资产家底清晰度不足、权责状态明确度不够等情况。泽库县按照产权制度改革要求,以维护草原资源资产各主体间的权益关系为基础,促进草原资源资产保护和合理利用,围绕牧区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两大矛盾,出台《泽库县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及配套办法10项,通过摸清集体家底,厘清权属关系,明晰集体和个人对集体资产占有权,进而准确界定权责利关系及边界。围绕清产核资核准集体资产、成员身份界定、股权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方向等程序,明晰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情况,理顺债权债务关系,有效防止村集体资产平调、侵占、私分。通过摸清家底、明确权属与责权利关系,赋予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更多财产权。
3.制度设计,创新收益分配新模式。泽库县探索以股份经济合作形式的生态畜牧业新机制,明确股权设置模式及收益分配制度的设计,将合作社及村民的牲畜、草场、土地、养殖设施等折股入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并建立集体收益分配制度体系,构建了采取牲畜草场折价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配的模式。模式一是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率达到100%的,直接转型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独立核算,设定AB+C+N股权设置模式及收益分配制度(其中,其中AB为集体经济股和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员个人股统一核算、C为保障股、N为公益股)。模式二是将入社率未达到100%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出资法人,投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作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二级经营核算单位,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财务分别独立核算,设定A+B+C+N股权设置模式及收益分配制度(其中,A为集体经济股、B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员个人股,C、N与模式一相同)。模式三是将未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实行分级核算,设定A+C+N股权设置模式及收益分配制度(其中,A为集体经济股,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经营主体,采取投资收益,C、N与模式一相同)。总体来看,泽库县通过草场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的方式,实现劳动力按技能分工、生产指标量化、报酬按劳按股分配的“用工+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既保障了集体经济组织利益不受损,也保证了农牧民合法权益。
4.资源归整,探索联合经营新方式。泽库县通过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围绕退化草原修复、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经济发展,融入生态畜牧业合作经营发展新理念。一是组织牧户开展联合经营,制定并实施退化草原保护利用方案,搭建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平台,结合地区现有资源,进行规模化整合,按照公开评级办法,将草原、牲畜等划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资产,并按照对应要求进行折股量化。二是通过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采取划区轮牧方式利用退化草原,实现退化草原面积明显下降的同时,草原亩产鲜草量与饲草种植面积有效提升,实现了畜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三是规模化集中发展产业,将分散在牧民的草原奖励补助资金进行集中,充分调动地方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事并开展商贸经营及其他经营活动,开辟畜产品营销网点,进一步打通合作社与企业、畜牧业与市场、资金与资本通道,实现统一经营、产权清晰、分配透明、风险共担,提升畜牧业发展内生动力。
5.融合发展,促进畜牧业规模发展。牧区养殖设施投入不足、标准较低、规模、无配套等情况在较长一段时间已成为常态。随着规模化生产、统一经营的推动,泽库县构建了“园区+企业+合作社+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一是将创新产业化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出台《泽库县创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指导意见》,探索“建基地、推技术、强管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建成生态畜牧业产业园、有机畜牧业产业园等园区,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地方畜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以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为突破口,以规模化经营为导向,整合合作社优势产业,全力打造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动由原材料销售向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向纵横延伸的同时,带动了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的提质增效。三是按照“统一经营、科技引领、招商引资、利益联结、高端产品、环境净化”的产业园经营思路和发展定位,构建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统一经营模式。推动泽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特色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企业的引进入驻,提升产业园企业知名度。
6.科技引领,加快技术推广与运用。通过对新组建的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设计个性化技术推广方案,实行牛羊分类组群、分群饲养,同步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推广促进牲畜品种改良与养殖技术提升。目前,泽库县37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全面推广了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畜种改良技术、季节性舍饲技术,使牦牛、藏羊繁殖成活率分别提高了9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牦牛繁殖率从三年两胎提高到一年一胎,藏羊从一年一胎提高到两年三胎,牛羊养殖周期缩短3年,同时,合作社牦牛、藏羊的繁殖成活率得到大幅提升,牦牛藏羊繁殖成活率达到80%、98%,缩减了牛羊出栏率的同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泽库县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牲畜电子档案体系,结合“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构建起平台+企业+合作社营销框架,引进牛羊分群、分级、称重、免疫、数据整理为一体的智能化畜圈,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二、产权制度改革提升畜牧业发展启示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泽库县坚持生态畜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已处在一个巩固完善和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
1.摸清资产家底明晰主体权责关系。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目前亟需打通由“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管理的转化通道,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价值化、资产化,从而进一步实现家底清晰。泽库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清家底、明权属,明确各主体间的权责利关系。通过开展草原资源资产清查与价格体系建设,摸清草原资源资产家底,分类分项明晰资源资产底数,从而准确、清晰、科学合理界定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物质资料与资源要素的权属、数量、价值等属性。产权明晰、家底清晰对于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制度建设过程中,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责权利关系与边界,从而实现合作社成员、资产、股权、收益分配等管理制度明确有效,保障集体组织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维护生产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让生态畜牧业发展主体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2.优化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制度体系。制度是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政治、产权、社会结构共同组织的制度性框架,需通过制度建设的体系化、规范化,而这在泽库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根本体现。一是规范合作社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章程及相关规定,规范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升合作社内部治理能力与水平。二是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社管理制度及地方规范,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以制度化、标准化推动合作社建设,完善专业合作社制度体系。三是探索形成符合本土化的产业发展制度体系,结合地方农牧民主体意愿、风土文化与当地习俗等,以生态保护、牧民需求、产业兴旺为方向,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有机结合,不断优化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制度体系。
3.构建产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机制。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通过提升合作社组织结构与经营模式优化,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增强合作社组织化效果,获取合作社的制度收益,推动生产资料的规模化、资本投入的集约化、劳动要素的组织化,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一是优化产业经营主体规模,以构建资源优化组合、标准化养殖、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多元经济、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畜牧业体系,将农牧民集聚起来,在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双轨运行的情况下,建立起小牧户与大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更多有活力的资本主体,探索多元产业经营主体规模,形成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强大推动力。二是加快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允许具有相应资质和实力的社会资本与农牧民联办企业,鼓励群众以现金和实物等形式入股,激活村集体经济股、农牧民生产资料股、企业股、科技人才股活力,建立相互参股、控股新模式。三是继续拓宽筹资渠道,发挥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用,探索股权融资渠道,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社资本进入畜牧业产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筹措畜牧业合作社建设资金。
4.加强畜牧业产品研发与产业拓展。在畜牧产业经济发展与管理过程中,需注重和加大畜牧产品研发力度。一是加大畜产品研发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畜产品科研院校合作,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参股政策,建立研究成果与加工营销利益联结机制,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畜产品。二是建立产地与主销区销售体系,瞄准国内一线城市高品质食品需求趋势和消费能力,强化和提升畜牧业产品质量和品质。积极发展“生态、有机、高端”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全面打造舍饲半舍饲、草畜散养、暖棚化等模式的生态有机畜牧业。三是推动草原畜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等产业协同发展,挖掘畜产品地域、文化、民族内涵,分析畜产品占领市场的优势和切入点,以产业融合为导向整合草原畜牧业相关产业,提升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产业发展水平。
5.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激励长效机制。牧区牧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作为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建设中的核心,在生态、市场、竞争等方面意识水平,新技术的学习与吸纳能力,劳动力转移与畜牧业生产的效率等,均决定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进程。泽库县在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发展短板是人才不足,因此生态畜牧业发展必须解决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创新人才激励制度等人才政策。一是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结合机制,在巩固与地方科研院所已建立的人才培养机制基础上,强化人才引进政策和保障措施,注重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市场体系,打开人才服务市场渠道,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人才,构建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创新型人才激励制度,围绕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技术、质量等重要环节,制定人才引进与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端创业人才、合作社人才、领办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群体,给予其在社会保险、科技培训、薪酬待遇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增强人才对于地方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黏性,提升乡村特色产业企业创新浓度。
三、结语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推动了农牧地区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规模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机制,不仅为新时代农牧地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目标任务,而且为农牧地区构建畜牧产业化经营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不仅要切实保护农牧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农牧民财产权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更要以生态振兴为目标,加快农牧业从传统放牧观念向以生态保护优先的新理念转变,将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向资源优势转化,促进生态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