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雏鹅痛风的诊断与防治

2023-10-26韩璐璐孙玉伟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8期
关键词:雏鹅星状痛风

韩璐璐,孙玉伟,尹 岩

1.白城市畜牧兽医技术指导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2.白城市农业农村信息中心,吉林白城 137000;3.洮南市向阳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畜牧站,吉林洮南 137100

近几年,雏鹅发生痛风的地区面积广、数量多,主要分布在养殖密集的北方地区,痛风对成活率、均匀度、出栏率、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均产生不利影响,抑制中国养鹅行业快速发展。

1 雏鹅痛风主要症状

1.1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雏鹅主要表现精神较差或者沉郁,正常采食,行动缓慢,脖颈收缩,鹅群粪便白浊,有尿酸盐包被。

发病中期:腿关节肿大,发红,走路单腿跛行,饮水增多,食欲减退,采食减少,鹅群粪便稀薄,呈白色。

发病后期:双侧腿关节严重红肿,抚摸时明显发烫,强烈痛感,病鹅消瘦,喜卧,站立困难,无法行走,体温增加,身体脱水,停止采食,死亡前粪便呈水样。

1.2 剖检特征

关节腔红肿,内有白色尿酸盐结晶。心包膜增厚,脾脏、胆囊、肾脏肿大,呈花斑肾。心脏、肝脏、肾脏表面附着白色结晶物。肌胃角质层颜色发白,表面有溃疡和出血点,极易剥离。肠壁变薄,直肠末端可见白色稀粪,输尿管变粗,代谢受阻。

1.3 实验室诊断

取病鹅气囊、关节处病料进行触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肉眼可见微小的尿酸盐结晶物。利用RTPCR 检测分离株的方法可快速鉴别鹅是否感染鹅星状病毒。结合临床外观表现、病理解剖脏器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可明确是否患有雏鹅痛风。

2 雏鹅痛风发病机理

其发病的原因与日粮蛋白质含量、种蛋、孵化、育雏条件、星状病毒等病原感染、肠道微生物区系、饮水等都有一定的关系。该病主要发生在青绿饲料不足的早春、冬季,任何日龄、品种的鹅都有可能发生,临床上以幼龄鹅为主,最小发现该病于3日龄,发病最高在8 ~18日龄,死亡高峰在15日龄左右,死亡率最高可达群体过半,是鹅业养殖重要的防控疾病之一。

2.1 日粮因素

饲料蛋白过高。日粮营养物质中蛋白质高低与雏鹅健康密切相关,其含量过高易引发痛风,0 ~4周龄雏鹅,蛋白水平维持在15%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高于20%易引发该病。目前,最常见的情况是育雏鹅多选用鸡、肉鸭全价颗粒料代替鹅料,此类饲料的蛋白质水平为22%~23%,超出雏鹅营养需求,大量饲喂富含核蛋白和嘌呤碱的饲料,均有可能诱发雏鹅痛风。

由于鹅体内缺乏精氨酸酶-尿素合成酶,不能将摄入的蛋白质直接转化为氨,再通过鸟氨酸循环形成尿素排出体外;同时还缺乏谷氨酰胺合成酶,蛋白质无法利用谷氨酰胺载体,随尿液排出体外。因为鹅主要通过嘌呤代谢的方式对蛋白质进行降解,雏鹅摄入体内的蛋白质由嘌呤核苷酸合成及分解,将体内蛋白质代谢生成黄嘌呤,再与黄嘌呤氧化酶反应,最后生成尿酸,经肾脏循环代谢排出体外。然而,新生雏鹅的肾脏尚未达到完全成熟,对机体的高蛋白营养物质吸收代谢能力有限,超出机体代谢限度的尿酸将无法排除,进而加重肾脏代谢负担,排泄机能发生障碍,无法排出体外的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高于正常值,其含量超出血液饱和度,尿酸略溶解于水,可与Na+和Ca+形成尿酸盐结晶,过量的尿酸盐将沉积于雏鹅体内,分布在雏鹅体内许多器官和皮下组织中,长期积累引发慢性代谢病即雏鹅痛风。

饲料中维生素不平衡。长期饲喂维生素A 含量较低,使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坏,机体吸收能力下降,排泄机能异常,引起尿酸盐沉积,诱发痛风。矿物质摄入超标或不足也可能导致雏鹅痛风的发生,如高钙、低磷等。

2.2 饲养管理因素

雏鹅体型娇小,绒毛稀薄,不耐寒,对温度变化敏感,消化系统不健全,抵抗力低,适应能力弱,若育雏环境较差,管理不细致,饲养雏鹅过于密集,缺少通风设备,舍内氧气含量低,氨气超标,缺乏光照,高温、潮湿,卫生条件不好等,易使雏鹅感染病菌。如果舍内长期空气污浊,氨气浓度大,易损伤雏鹅呼吸道,使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舍内有害细菌大量滋生,导致病原体在健康鹅群内传播,引发疫病。饲养管理因素可以制约雏鹅痛风死亡率,虽然高蛋白质饲料能引起各种代谢病和肾病,但在适宜的饲养条件下,死亡率极低,说明某单一因素诱发的痛风不能导致雏鹅死亡率增加,而环境恶劣,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会使该病加重,导致病死率增高。

当日常饮水不充分时,长期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不利于机体代谢产物排泄,诱发痛风和尿石症。雏鹅饮用水源不符合标准,器具不干净,经常漏水、断水,引水不及时,水位较低,导致饮水不足,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尿酸盐沉积在内脏器官,诱发内脏型痛风。应重视育雏阶段由于初秋的昼夜温差较大,舍内气温较低,雏鹅会抱团取暖,被围在中间的雏鹅体温升高,又不方便饮水,存在发生痛风的隐患,还有的养鹅户冬季采用浴霸为雏鹅取暖,强烈的高温辐射,环境严重干燥,雏鹅迅速脱水,代谢紊乱,引起该病。

种鹅饲料霉菌毒素超标。种鹅长期摄入毒素,影响肝肾正常发育,再经种蛋传播,种蛋孵化不规范,孵化温度高,凉蛋过程操作不规则,盲目追求鹅苗体重、卖相,高频率集中饲喂精料配比偏高的日粮,短期消化代谢不充分等因素,可导致鹅痛风发生比例增多。

2.3 肾脏机能不全或机能障碍

鹅为复肾,肾脏中没有尿酸转化酶,而小鹅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如果摄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不仅无法被机体完全吸收,而且还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肾脏的机能发生障碍,不利于尿酸盐排泄,从而引发痛风。测定尿酸和尿素氮的数值变化可作为判断肾脏发生异常的指标。

2.4 病毒感染

星状病毒属星状病毒科,是单链RNA 病毒,分为哺乳动物星状病毒属和禽星状病毒属。星状病毒可以通过种鹅、种蛋、鹅苗垂直传播,患病雏鹅的粪便也携带病毒,不同物种之间可交叉传播。动物试验发现,鹅星状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不同阶段的鹅均可感染,侵占雏鹅的肾脏,致使肾脏肿胀,肾功能衰退,尿酸盐沉积,引起病毒性腹泻和生长不良,引发雏鹅痛风。如果雏鹅感染新型鹅星状病毒,单纯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并不能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需要一进步实验室诊断确诊,做好日常免疫接种,免疫程序科学合理,雏鹅接种抗星状病毒抗体,产生免疫,可预防雏鹅痛风。

2.5 感染能够损伤肾脏的疾病

雏鹅感染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肾炎、霍乱病、鸡白痢等疾病,均可导致肾脏损伤,从而容易发生痛风。

3 雏鹅痛风防治措施

3.1 均衡日粮营养水平

为了保证鹅的健康生长,按照实际营养需求配合日粮,均衡日粮营养水平,特别是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应满足雏鹅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鹅以采食青料为主,以高能量、高蛋白料为补充,鹅群一经发现因饲喂高蛋白饲料而引发痛风,必须立即调整饲料精粗比,变更蛋白质含量。

3.2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育雏环境,控制饲养密度,保持通风,阻断病原传播途径。雏鹅舍内从0 ~7日龄开始温度28 ℃,此后每周下降2 ℃,昼夜温差为2 ℃以内。室内湿度60%~70%,保持舍内卫生,更换雏鹅垫料。维持最佳的密度,1 周龄20 ~50 只/m2,2 周龄15~20只/m2,3周龄11~15只/m2,4周龄4~10只/m2范围内。供给充足的新鲜青草、植物根茎类青绿饲料,饮水充足,定期检查雏鹅粪污,如果粪污颜色发白,质地稀薄,判断是否有尿酸盐结晶,根据情况控制饲喂蛋白质。饮水中添加小苏打,缓解沉淀,促进代谢,也可使用一定量的护肾利尿药物,同时加入保肝的药物进行调理,促进代谢产物排出体外,避免其在体内积累。饲料中要注意补充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控制饲料矿物质钙磷摄入量和配比。规范药品使用,严格依照药品说明或在兽医指导下使用,降低机体代谢负担,慎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保护肾功能,促进吸收和排泄,例如常见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有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等。

3.3 控制病原传播

对雏鹅病原性痛风的防治应注意环境卫生,保证安全的饮食和饮水卫生,切断通过种鹅、种蛋的垂直传播途径,规范孵化流程。给雏鹅接种抗星状病毒抗体,能有效防止痛风的发生,对于发病的场区要严格消毒、隔离、无害化处理,限制人员进出,严防扩散。

4 结语

雏鹅痛风的发病主要与蛋白质含量过高、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饮水不足、育雏环境不、鹅星状病毒感染、肾功能不全或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合理饲喂,均衡营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育雏舍环境,充分饮水,减少病原传播等,预防和控制雏鹅痛风。必须多管齐下,以促进我国养鹅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雏鹅星状痛风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星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痛风的治疗
The Six Swans (II)By Grimm Brothers
痛风了,怎么办?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雏鹅的饲养管理技术浅析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