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经济:从凤口到“刺客”

2023-10-25

记者观察 2023年7期
关键词:刺客怪兽滴滴

近段时间,共享经济涨价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不少人表示自己有相同经历。共享单车1.5元只能骑15分钟,还不如坐公交划算;共享充电宝还没来得及给手机充满电,小10块钱就没了。共享经济刚刚开始时,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都可以在半小时内免费使用,现在却连续数次涨价,从什么时候开始,共享经济成了“共享刺客”?

2015年,在资本的加持下,中国跑步进入共享经济社会。一时间,从单车到汽车,从雨伞到篮球,万物皆可共享。来自资本的“垫付”让用户习惯了低价使用共享产品,然而8年过去,共享经济的盈利之路始终跑不通,目前只诞生了两家上市公司,一个亏损,一个刚刚靠存款利息转成微利。如果用三个词形容共享经济过去的8年实践,“伤、伪、渴”或许能概括共享经济的几个切面。

A伤:8年仅诞生两家上市公司

2016年,曾任淘宝电影业务负责人等职位的武汉人唐永波创立了小电科技,主打共享充电宝业务。次年,小电科技率先发起“1分钱充电1小时”的价格战活动。原因是几乎一夜之间,市场便光速诞生了一堆同质化竞品。

原美团众包总经理徐培峰就于2017年成立了怪兽充电。虽然成立比小电科技晚,但后来居上,怪兽充电率先于2021年4月1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夺得共享充电第一股的宝座。同样是在2017年,聚美优品的陈欧也在主业危机四伏的状况下,斥资3亿元收购街电,并花l亿元为街电购买了发明专利权,开启第二曲线。再加上2014年,由电池专家袁炳松创办的来电科技,当时共享充电宝市场上出现了代表性的“三电一兽”格局,即来电、小电、街电和怪兽。

各家为争夺用户,在资本的“垫付”下,纷纷开打价格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大企业估值。然而价格战完全没有核心壁垒。2017年,就在小电科技推出“1分钟充电1小时”的活动时,陈欧的街电就于同年七夕节发起“1分钱都不要”的免费活动,还赠送ofo、饿了么、E袋洗、艺龙的吃喝品牌券。这和时下共享充电宝动辄每小时3元~6元,在一些景区、酒吧等特定场合,甚至达到每小时8元~10元的价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么多有共享充电宝公司,背后是上百亿的资金投入。结果是目前才诞生了怪兽充电一家上市公司。虽说小电科技也于2020年、2021年两次冲刺IPO,但都未能成功,只留怪兽这一独苗。并且怪兽充电上市两年多,也是刚刚于今年一季度才扭亏为盈、赚得微利,且还是依靠利息收入。

根据怪兽充电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怪兽充电今年一季度营收8.228亿元,降本增效后的净利润为1710万元,股价目前低于l美元。而2021年、2022年,怪兽充电先后亏损125亿元、7.11亿元。

共享经济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是滴滴。2021年6月30日,成立9年的滴滴终于在纽交所上市。它从提交IPO申请到成功上市只花了20天。然而上市没多久,滴滴就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而遭遇挫败,股价在5个月时间一路从14美元跌到7.8美元左右,损失300多亿美元。

2022年7月,国家网信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对滴滴处以80.26亿罚款。今年一季度,滴滴营收427亿元,净亏损为12亿元。

纵观各家共享经济公司的发展不难发现,热热闹闹的共享经济背后,或许是投资者们的泪。毕竟共享经济一度全是豪华的投资阵容。从阿里巴巴、腾讯、经纬创投、淡马锡、DST,到国新科创基金、中投公司等这样的国资背景投资方,都有参与。

在网络讨论区,有关共享经济的讨论、帖子、报道多半停留在了2019年。直到今年5月,欠1600万人15亿的ofo原创始人戴威在美国重新创业,这才又让大众回忆起了那个排队要求还钱的苦涩时代。

B伪:是共享还是真租赁?

1978年,美国的两位社会学家提出共享经济一说。它的原意是:拥有闲置资源的个人或者机构,让渡手中的资源使用权给其他人,在这一过程中,让渡者可从中获取经济回报,而需求者则可以以更低的代价获得资源的使用权,达成一种“双赢”局面。

2008年,在金融危机席卷下,爱彼迎、Uber分别于当年和2009年成立,成为共享经济的始祖。然而,这一以“闲置资源交换”为核心的共享经济初心,到了2015年的中国,却从一开始就有点跑偏了。

不管是共享单车(以哈啰、青桔、美團为代表)还是共享充电宝,它们都走成了一个重投入的“短时租赁经济”模式。这些设备的供给,并不是来自人们的闲置物品,而是公司的集中采购与统一投放。关键是投得多、能带来收入的项目,除了租金(再加上曾经的押金),其他的营收项目都还太小。这一模式,就成了最卡共享经济脖子的地方——现金流也不算少,但投入、运营成本太高,影响了赚钱效率。

以哈啰单车为例。该公司官方曾透露,一辆单车的日运维成本为0.3元,每天每辆车的折旧成本为0.6元。这样一辆单车每年在运维和折旧上花费约400元。按照北京2021年21万辆的哈啰单车投放量计算,每年运维和折旧费就要花近亿元。但收入是多少呢?据哈啰出行于2021年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哈啰出行营收为60.44亿元,净亏损11.34亿元;2019年为48.23亿元,净亏损15.05亿元。

同样地,共享充电宝的成本支出也不小,包括设备成本、场所费用、运维和管理等。网上有推广信息称,6个充电宝的8口机柜的行业一般售价为798元。而怪兽充电今年一季度POI(点位)突破了100万,单纯意义上的设备投入就要几十个亿。

为了争夺点位和用户,共享充电宝公司又普遍采用了“高入场费+高额分成”模式。比如怪兽充电就曾声称,与商家合作,前3个月所有收入都归商家。第4个月起,按点位的收入来给商家分成,分成比例在30%~50%之间。而据小电科技最近一次的招股书显示,小电科技年分成费率从2018年的24.2%增长至2020年的38.2%,而进场费率则从1%增长至16.3%。共享充电宝方与商户之间的博弈,无疑会对其收益产生影响。

至于滴滴,一直有声音指出,滴滴就是一家出租车公司,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在滴滴的运营模式里,专职司机占了大多数,没有什么闲置的东西、时间、精力与他人分享。唯一与共享搭边的就是顺风车,然而过去几年顺风车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或许是早已看到共享经济不强的赚钱能力,不管是共享充电宝还是共享单车,一些大平台对其收编,多数是将其作为业务流量的入口之一来对待。

据各家公司财报显示,2022年美团营收约为2200亿元,而包括共享单车、充电宝业务等所在的“新业务”板块经营亏损高达284亿元,当然这个板块也包括闪购、美团买菜、优选、电商、打车、快驴、民宿等;2021年,青桔共享单车被滴滴划分进300亿元“其他业务”的亏损中;哈啰出行则有公布,从2018年到2020年间,累计亏损约48亿元。

在过去,互联网用户还没见顶的时代,共享经济尚有母公司输血。但如今,互联网公司每个版块都在求盈利,这种由重投入、轻收入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就开始显现。伴随运营成本的增加,涨价就成了各公司最容易想到的一件事。

C渴:开发多个板块只为续命?

如今打开不同公司旗下的共享单车APP,可以发现新增了许多服务,这些公司强行把一个出行平台打造成了一个集游戏、电商、社交、借钱、相亲、宠物交易等于一体的本地生活平台。这是因为以租赁为主的收入撑不起共享企业的正常运营,为了给公司续命,只能想方设法地开辟出第二曲线。

以头部的哈啰APP为例,除了出行服务,它还上线了游戏、社交、借钱、相亲、宠物交易等众多业务。哈啰疯狂扩展服务的缘由无它:一是能通过各类服务提高用户打开APP的频率和使用时长,把流量变现;二是能通过各类交易来扩大用户消费,赚取佣金。据哈哕出行2021年招股书显示,2017年使用哈哕出行的用户,当年平均交易额为13.1元,2020年已经增长至70.6元。

作为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也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多元化收入。首先在模式多元化上,发展代理业务成为怪兽充电快速拓展点位、提升市占份额的关键。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怪兽充电的代理点位占比已超越直营点位,达到了58.8%。其次在营收增长点上,怪兽充电目前形成了三个收入来源,分别是共享充电、充电宝销售、广告服务及新业务。在今年第一季度,分别取得了7.94亿、1860万、980万的营收。其中后兩者盘子规模虽然很小,但同比增速达到了43.7%、52.8%。

不过扩展了这么多新业务,作为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共享经济的服务质量是否让人满意。前段时间有用户表示,自己用完了充电宝的全部电量,结果手机只充进去30%的电量。此外,共享充电宝还有乱扣费的情况,明明已经归还了充电宝,APP却仍然在计费。不仅如此,找不到归还地也是用户投诉的高发问题。

和共享充电宝一样,共享单车也因到处都是禁停区而让消费者苦恼。有消费者反映,有时即便把车停进了停车区,也关不上锁。

共享经济诞生之初,被称为我国的新经济名片。共享单车还被称为我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然而,这条共享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价格上行、服务下降之际,众多享受共享经济福利的人群,渴望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共享经济20时代的到来。

摘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

猜你喜欢

刺客怪兽滴滴
刺客虎传
“滴滴”上的叮咛
有一个怪兽
看不见的空中刺客
滴滴断臂求生?
失眠这个小怪兽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刺客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刺客
滴滴Uber 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