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物我互证的现代寓言
2023-10-25寇硕恒
寇硕恒
诗歌作为文学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写作体式,因其语言的复义性和形式的自由性,而可以容纳更为丰富甚至互相矛盾、互相辩驳的声音。在学者陈超看来,“诗歌作为生命和存在的共相展现,它的本体方式是语言,而它的个人方式则直接存在于诗人的灵魂”,也即以诗歌语言的形式,探入个体的生命体验。宁延达的诗歌有对诗人个体生命经验及生存境遇的敏锐洞察力,在保持语言的自觉意识的同时,不断尝试拓宽诗歌的表达边界,完成形而上层面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陈超所提出的“生命诗学”。
阅读组诗《飞翔的石头>,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宁延达对于自然物象的浓厚*趣,小到石头、鸟巢,大到山峦、湖泊,甚至于星空、宇宙,都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荡起一圈圈语言的涟漪。这些物象并不作为语言零件散落在作品的各个角落,而是以一种“核心意象”的形式,构成整酋诗的生发点,它们正是诗人精神世界及内在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诗人往往借助一个简短的动作场景将诗歌主体和自然物象连接起来,在这种连接当中实现对现实生活图景的深入体察,从而完成了一种“物我互证的現代寓言”。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对物我关系有过这样的论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有我之境”是从“我”的视角出发,将“物”统摄于“我”的抒情意图之内,物我交融,写“物”实际上还是在写“我”,而“无我之境”则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站在“物”的视角来进行言说。然而能做到完全忘我进入“无我之境”的诗歌并不常见,王国维也承认“写有我之境者为多”,宁延达的诗歌也处在“有我之境”的范畴之内,自然物象本身并不单独构成意义,需要在物我互证的对应关系里开掘作品的深层意图。
诗歌《飞翔的石头》通过打水漂的动作,将“我”和石头联系起来:“我找到一块薄石头为它安装翅膀/然后侧身将它送往蓝色水面。”诗人将这一动作场景命名为“安装翅膀”,从而赋予了石头轻盈、灵动的特质。“我”投出石头,让石头飞翔,反过来石头又“引发一串涟漪”,在“我”的内心激起一阵喜悦。在第一节物我相互扰动而产生影响之后,湖面的涟漪和“我”内心的涟漪全都“归于寂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在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感叹,“曾经多么耀眼/闪着光芒发出阵阵呼啸/的石头/我找出它
塑造它/但我不能给它永远”,石头之所以会轻盈、耀眼.正在于“我”的“塑造”,“我”的情感投注赋予了石头本不属于它的属性。但“我”与石头的联系仅仅维系在一个短暂的动作之内,随着动作的结束,石头沉入湖底,短暂被永恒吞没。
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看,《飞翔的石头》组诗可以理解为永恒时间之下,偶然之物的微不足道,短暂而耀眼的事物的湮灭让人无限惋惜。同时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语言和写作的理解,是一次用诗歌来解释诗歌的原诗写作。石头即是语言,“我”为石头“安装翅膀”并送往湖面,就是将合适的语言放置到诗歌形式当中。“我”精心选取并将个人生存体验投射其中的语言闪着耀眼的光芒,但面对永恒的时间,它或许无法摆脱被吞没的命运,即便如此,诗人仍然执着地为语言安装翅膀,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悲壮感。
以斯宾诺莎和德勒兹为代表的情动理论认为,人是一种情感存在,人的身体和心灵并不是截然区分的,而是通过情感融为一体:“人的身体总是同外界的身体(外界的人或者物)发生感触(身体并非一种独立的自主之物,它总是处在一种关系中)。斯宾诺莎就将情感理解为这种‘身体的感触’,正是这种身体的感触产生了情感。”《手指梦》可以视作这种“身体感触”的产物。
“站在山顶 我终于变成了山的手指”,在《手指梦》中,登顶的动作将“我”和山峰联系起来,处在山顶的境遇实际上就是外在环境对“我”的身体的一种感触。此时山峰如一个拳头,而“我”则是站在拳头顶端的一截手指。紧接着,“我”又从山顶走入山谷,“随之他便把我揣进衣兜里”,外在处境的变化也使外界对身体的感触发生了变化,情感也随之产生了流动:“我不是它的大脑//也不是他的灵魂/其实连手指都算不上/只是它指甲缝里的一点儿泥灰。”站在山顶时意气风发,走入山谷时自我怀疑,这便是外物对自我的重塑,同时也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隐喻。
与《手指梦》类似,宁延达的这组诗歌往往在物我互证的诗写模式背后安排一个整体性的隐喻,通过生活场景的切片以及叙事成分的加入,而达成一种面向社会现实的现代寓言。《生活半径》以“笼子”为核心意象,抛出“养了一只笼子”的荒诞场景:“我不养鸟/却还是养了一只笼子/鸟不需要住进笼子。”鸟并不需要笼子,却往往为笼子所限,难以跳出这个半径。以此为对照,诗人联想到自身,表示要“警惕我的半径”,时刻提醒自己要勇于跳出自我的界限。然而诗歌并没有停留在由物及我的简单对照,而是进一步升华为对笼子所代表的界限的思考,这个界限来自自身还是外部,又是如何被设定的,是诗歌留给读者的语言外的余韵。
《我捕捉到的第一缕风》中的故事情节要更为完整:一缕风被“我”所捕获,它虽然试图挣脱,最后还是被夹在了书页当中,“我”为这“绑架”行为而接受审判,并被此罪过不断纠缠。看似天马行空如一篇童话,实际探讨的还是对写作灵感的捕获,以及写作意图和实际表达效果之间的差距。《地球引力它是这样说的》则显得更为直白,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尖锐思考,虽稍显概念化,也不失为诗人敏锐洞察力的一种展现。
除了上述所谈及内容之外,宁延达的组诗还将很大篇幅留给了对亲情和爱的描写,《宁宝》是写给自己的孩子的,感情真挚而热烈。
宁延达的诗歌很少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表达,而是借由物、我之间的复杂关系来构筑一种物我互证的诗歌结构,实现对诗人个体生命经验的深度揭示。这种揭示又没有落入过度晦涩难懂的自说自话,而是以一种现代寓言的形式,完成了一次独具个性的智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