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库尔贝绘画作品《持花环的少女》中肌理语言的运用

2023-10-25吴志伟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刮刀肌理油画

吴志伟(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一、肌理、油画肌理与刮刀肌理

(一)肌理概念与作用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与质感,以视觉、触觉为主要感知,在凹凸、光滑、粗糙等方面有所不同,而油画中的肌理则是通过媒介的厚薄、干湿以及用笔用刀的点、揉、扫、堆、压等方式上的区别所表现出的质感。按肌理的分类来说,它可以分为自然肌理、人工肌理。自然肌理包括材料肌理、媒介肌理等,人工肌理包括用刀肌理、用笔肌理等,其中,用笔肌理有涂、擦、拍、跺等笔法,用刀肌理有刮、划、压、堆、砌等手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油画创作中,油画的笔与刀等工具的运用对画家绘画肌理语言的产生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具,并且还需画家们去认真研究绘画工具的运用技巧与规律,认知哪种方法会产生什么样的肌理效果、何种工具会生发出哪类的绘画语言,这全都需要画家去反复探究与挖掘。

一位刚刚进入油画系统的作者,往往更关注造型与色彩方面的问题,在材料、媒介剂的使用上,容易忽略肌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肌理可以增加绘画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能够给予人视觉、触觉、心理等感官上的愉悦之感;另一方面,肌理中厚薄浓淡的区别还对应着作者不同的情感诉求。由于每个画家主观喜好、选取肌理、笔法上的区别,从而产生的绘画语言也不尽相同,这样形成的绘画语言是画家个人的标志、特征与面貌,亦是画家情感、情绪的传达,以及当下心境在画面中留下的痕迹。

肌理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们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为之共鸣,肌理由于心境、思维、审美的加入,带有了人的痕迹,有了人关照的同时,记录下了作者当下的心理痕迹,并且此时的肌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艺术语言,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二)油画肌理

油画随着材料、媒介的日益发展,从坦培拉系统到为今人所熟知的油画系统,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自杨·凡·艾克改良油画起,油画逐渐替代坦培拉成为绘画的主要媒介,当时油画还以薄涂式的肌理层层描绘为主要绘画语言。到17世纪时,在伦勃朗的发展下,厚、薄肌理交替使用,产生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而到了19世纪,库尔贝将刮刀肌理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当然,油画有易于修改,极尽精微,长久保存且光亮如新等优点,但也有例如容易腻、发闷的缺点。就缺点而言,它容易在初入油画系统时出现,由于画者对油画媒介、所用工具会产生何种肌理不熟悉,作画步骤不对,反复涂改,堆叠,从而产生吸油的现象,使得画面变得黯淡失色。由于过多的覆盖,画面无法“呼吸”,变得发闷,所以画家需要对工具、油画肌理与油画媒介有着充分的认知与技巧,知晓何处该厚,何处须薄,刮刀、画笔要如何使用等,同时需要画家反复地加深对传统文本的学习,从而不断深化对油画肌理语言的认识。

历史上的油画大师对于油画肌理的控制有着非凡的理解与掌握,在他们笔下,肌理不仅融合了他们的认知、个性,还能恰当传达他们的感受,所以我们应当向大师学习,逐渐熟悉与掌握肌理语言,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刮刀肌理

刮刀肌理是油画肌理中独特的一类,它不同于用笔肌理,具有平整厚实、松动自然等特点,能够很好地体现油画媒介本身的材料美感。其技法方面可以概括为两种,其一为加法类,如平铺、堆积等让画面加厚的方法,此类技法所呈现的画面是较为厚重的,追求运用肌理强化画面本体语言;其二是减法类,如刮、切、推等让画面变得更薄的技法,这类技法能使画面更为空灵松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技法所形成的肌理质感各不相同,画家不同倾向、程度地使用两种技法,造成画面风格特点的区别,亦是画家独有的个人语言。

由于刮刀的物理性质,它所产生的肌理平整厚实,常被用来描绘山石、树木等物象,而它便于堆叠和刮去的功能使得油画语言有突破二维空间进入三维世界的状态;由于其金属性质而表现了的线条与块面,使造型有了刀切般的锋利感,而这种质感常被用来描绘建筑、硬朗边缘线的物象。刮刀所产生的质感与笔所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能够增加画面趣味与耐看性。历来许多的艺术大师都有着刀笔结合作画的习惯,而库尔贝也是其中之一。

二、库尔贝与《持花环的少女》

(一)库尔贝的风格与特点

居斯塔夫·库尔贝(法文全名:Jean Desire Gustave Courbet,1819年6月10日—1877年12月31日)是西方19世纪的绘画大师、当时现实主义流派的领袖。他的作品朴实浑厚,色彩浓郁稳重,注重画面整体的同时,也关心作品中每一处的用笔、用刀,他进行色层堆叠,使它们共同构成画面。库尔贝十分擅长运用刮刀与画笔结合作画,这种作画方式所产生的特有肌理语言影响了后续的画家,也启迪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初见库尔贝作品,就被他浑厚的画面气质所打动,他那笔刀结合形成的肌理语言常被用来表现山、云、树、海,通过反复涂抹,画面呈现出厚实且庄重的效果,作品似乎具有了可触性,色层变化摄人心魄,在层层叠压之下,物象妙合造化,赋予其特性。

库尔贝作画有明显的步骤感,他的技法延续了传统的多层覆盖方法,一般先是根据前期的设想、画面安排,制作色底,在有色的底子上用偏暖的颜色薄薄地勾勒出草图,再大刀阔斧地运用刮刀、画笔作画,有时他为了强化材料本身的美感,还会混合沙子,一层一层反复堆叠浓厚的颜料,且有的地方故意留出底下的色层,不完全盖住,后续反复深化,使得画面趋于和谐,这独特的作画方式所形成的肌理变化丰富,造型概括简洁的同时也富有力量感,绘画语言耐人寻味。当然,厚薄相间,产生肌理语言,是他绘画作品的一大特征,也是画家本人对艺术追求的极致表达。

(二)库尔贝绘画作品《持花环的少女》中的肌理运用

现藏于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的《持花环的少女》,是库尔贝创作于1856年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体人物手持花环,侧坐在地上,姿态优美,肤色温润如玉,一袭红衣与周边郁郁葱葱的树林相互衬托,而库尔贝有意将画面的大半色调设置为暗色,亮色仅集中在人物、树木、山石的关键部位,使得作品有了舞台般的效果,令这张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又有动态的优美。库尔贝大大地推进了自然的写实方法,他不局限于古典主义那样采用细致描绘、透明罩染的手法描绘物像,而是利用油画材料本身的天然质感去表现细节,探索油画本体语言的可能性。

这张作品中的肌理语言变化多端,从人物皮肤平整的肌理到衣服用笔书写的痕迹,从用刀压出花环的花瓣,再到树林有意留出底色层层堆砌的肌理语言,无不体现库尔贝对画面的深思熟虑。当我们细品其对物象的描绘时,发现他十分讲究运用肌理进行色层的叠压,作品的底色趋于暗色调,薄薄的一层似乎还透着之前描绘的颜色,犹如夜晚的星空,闪烁着点点星光。画面中底色上一层的树叶是偏灰的亮冷色,再外一层是偏亮的暖色,通过库尔贝的反复堆叠、塑造,物象逐渐栩栩如生,妙合造化。近看时,它们是抽象的几何元素;远看时,则万物生焉,而画面中人物、山石的部分边缘线像影子般处理,这样虚化的过渡方式,使得物象有了空间感,物体似乎走向画中,有了深度,然后画家又运用肌理去实化、凸出关键位置。这样虚实结合所产生的画面,具有了韵律般的节奏感与动人的画面气质。

《持花环的少女》局部

《持花环的少女》创作于1856 年 全山石艺术中心藏

肌理语言一般是画面的细节部分,而细节最能体现一位画家的专业素养与审美趣味。当我们分析这件作品的刮刀肌理时,可以发现,库尔贝对细节的把控是极精微的。画面中的悬崖、云朵使用较厚的颜料塑造,且肌理较为平整,树林是在暗底色上逐渐提亮堆砌色层塑造的,山石用刀刮擦形成具有斑驳感的肌理语言,且画面有至少三层的肌理色层。这些色层所构造的形体共同形成了画面的抽象结构,具有几何形式的意味。图中右上的悬崖为三角形,而其间有一层偏冷的亮灰,这个亮色呈倒三角形,给人上实下虚的感觉,并且这个形体从上用刀,向下堆积肌理色层,产生了向上并进的动势,与左下石块、右下人物的形态产生呼应,而此上的色层还运用刮刀表现了一些具有斑驳感的灰色。它们时常是由于画家有意识地让肌理没有全然盖住而出现的。从整体看,它们融在亮部之中,含蓄地闪着光芒,若隐若现,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韵。

库尔贝运用刮刀与画笔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画面,产生的独特效果是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这种语言区别于古典绘画,影响了马奈及后来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也因其观念与方法对后人的影响,从而有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就没有印象主义”,这也显示出库尔贝在西方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结语

总的来说,《持花环的少女》这幅作品优美动人,具有典雅浑厚的气质,是库尔贝相关主题的佳作之一。画面中刀笔结合所产生的肌理语言极具艺术价值,库尔贝灵活地运用工具、材料,让肌理语言产生了千变万化。当我们驻足观看时,立刻被他作品中的肌理语言所吸引。对其作品进行不断探究,能够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丰厚的灵感,提高审美修养,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能促使自身发展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猜你喜欢

刮刀肌理油画
一张油画
立式刮刀卸料离心机分体式钟形罩结构设计研究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油画《塬下》
油画
圆盘造球机旋转刮刀的优化设计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烧结机机尾固定刮刀技术改造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