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宗白华“意境”论赏析马远《踏歌图》

2023-10-25张琪蕙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0期
关键词:马远中景宗白华

张琪蕙(东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核心思想在当代中国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宗白华可谓现代意境研究的一位集大成者,他将西方思辨的体验方式和中国传统虚实相生的感悟方式相融合,对意境重新进行了解析重构。

一、宗白华“意境”论

从中国古代开始,“意境”这个词就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字里行间,经过各个时期美学家对“意”和“境”的研究,“意境”论已经形成了符合中国美学的理念,并带有一种独特的东方色彩。宗白华对艺术意境的阐述主要集中在创构方法上。他认为,意境诞生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宇宙生命主体,形成以虚实为本言,最终达到至动有序的生命节奏。

(一)艺术意境的创构方法之一—造化和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由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这里宗白华借用了张璪的理论。他认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创造意境的基本条件,“外师”就是师发、效法的意思。“造化”就是大自然,“心源”就是审美主体内心的感悟。我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一定会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而最后输出作品时则一定会对自然进行取舍和改造,由此才能形成一件优秀的作品。总体而言,意境的诞生离不开自然和对自然的创造。宗白华还说:“艺术的描摹不是机械的摄影,乃系以象征方式提示人生情景的普遍性。”①意境是宇宙诗心和主体心灵相互融合营造出来的。

(二)艺术意境的创构方法之二—虚实相生

宗白华的“虚实相生”可概括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②。意境的形成在宗白华看来就是实景和虚景的有机结合。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借中国多种艺术形态述说中国艺术家一般都是从窗户、台阶、帘幕、栅栏开始,通过这些连接空间内外的元素表现宇宙中的万千景物,并描绘它们栩栩如生的姿态。古代诗歌与绘画有一定的融通性,这里拿诗做简单举例,苏轼说“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里苏轼由窗打开了整个意境空间。我们不仅可以想象一位女子在窗前对镜梳妆的场景,甚至还能想象屋子里的陈设布局。中国人习惯由近及远来抒发一种空间意识,依托窗户、障屏、屋宇的点缀呈现艺术意境。

“虚实相生”的第二层,“实”是指作品中有象的部分,“虚”则是指作品中的“空白”,宗白华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实,乃灵气往来生命之处。”③“空白”并不是纯粹的空无,它是中国艺术中境界表达必要的虚实要素,它代表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空白”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独特的宇宙、时空的观念,以及崇尚空灵的美学价值观,是中国古代“意境”美学的精神实质所在。同时,“空白”在画中出现,优化了观者的视觉感受,减少了观者的压力,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有思考的空间。

(三)艺术意境的创构方法之三—至动有序的生命节奏

“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④宗白华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认为“节奏”是中国传统意境美学思想的最终基石,是对宇宙、生命和人类心灵和谐秩序的创化。这里的“生命”,就是大自然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生机和力量。“节奏”则不只是高低、明暗,还是虚实、动静、刚柔与阴阳等。如果艺术创造中少了这灵动的生命表达,艺术意境也就不存在了。“生命节奏”有两个重要的属性:“时间的流荡”和“空间的秩序”。这两种属性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时间的流荡”特点是时间的运动和自然的变化,“空间的秩序”表达为“安静有序的和谐”。虽然两者所展现的功能是矛盾的,但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使两者合二为一,其中蕴含矛盾性,可展现艺术作品丰富的层次。

二、马远《踏歌图》的意境表现

马远二十岁左右就在画院供职,人物、山水、花鸟皆能,尤善山水。其师法李唐,且有创新。马远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家”。马远的山水画布局很有特色,画面的主题景物往往集中在一个角落,人号“马一角”。作为宫廷画家,马远创作必然要受命于皇帝,《踏歌图》(图1)这幅作品就是奉旨所作。

图1 《踏歌图》

(一)《踏歌图》中马远的“观物之道”

北宋时期,画家沉迷于追求广大的空间与丰富的层次,山水画的内容通常非常饱满,气势磅礴。马远则一改北宋时期盛行的全景式构图方式,游走于山川河流之中,用减淡的笔墨表现画面,意在把握山川的生命与精神,关注事物本身的精神特质。他以新颖的视点观看山水,在描绘大山大水这一类题材的过程中,他选取了仿佛真实存在的视角。画面所表现的是站在这个角度上才能领略的风景。不再像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那般面面俱到,而是描绘水的微微一隅,山的寥寥一角,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绘画风格。《踏歌图》画面同样体现了马远利用“边角之景”,近景取一巨石、一弯溪、一枝树、一角田等;中远景一峭峰、一檐殿……而这些看似孤立的景物,又通过穿插式的构图将它们连成整体。同时,整幅画面构图重心偏下,中远景则运用了大面积的空白。独创的意境构图所产生的独特魅力,有以一当十之功效,给人们以一睹而终生难忘的印象,其边角之景虽少但暗藏深意,物象虽小却韵味十足。

(二)《踏歌图》中的“虚实相生”

1.“以小见大”的象征手法

由于《踏歌图》是命题之作,马远应皇帝的要求描绘丰年之乐。这里马远近景描绘了四个年龄阶段、身形姿态各不相同的“踏歌”人物,他们在田间轻盈的步伐,象征着丰年里人们吃饱喝足后,在田垄上踏歌而行的景象,几个人物的表情十分欢乐。这里马远运用了“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的手法,画中虽没有出现帝王与百姓欢庆丰年的场景,但中远景林中隐匿着的屋宇一角,是用迷蒙、缥缈的手法呈现的,自带“仙气”氛围,这一定不是寻常百姓的房子,而是帝王宫殿的象征。宫殿与百姓同置于画面中,是作者对于政安民和的表达,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画面上方题诗为王安石的《秋兴有感》:“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诗中表现了阳春三月宿雨过后人们丰收的愉悦之情,也暗示了政和民安的和平景象,与画面内容相呼应,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2.空灵含蓄的“留白”之美

马远《踏歌图》中的“虚实相生”还体现在中景大面积的“留白”以及远景天空的“留白”,整体意境空旷神幽。《踏歌图》中的“留白”正符合宗白华对“空白”的理解,它并不是纯粹的空,而是中国古人所特有的宇宙时空意识和崇尚空灵的审美价值取向。《踏歌图》的“留白”,灵气流淌,可以使观者根据画面中有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留白”处,我们仿佛看到了大片的稻田,在田中劳作的农民,抑或是高耸的山峰……这里的“留白”,获得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

(三)《踏歌图》中“至动有序的生命节奏”

1.“动”与“静”的转换—时间的流荡

由近景入手,图2中的巨石将近景画面一分为二,左侧有一大一小两位踏歌行者,他们的脚下是大片的稻田。马远用柔软的线条画出了风吹麦浪的动感;右侧是四位动态各异的踏歌者,在小路的两旁有溪流穿过。作者同样用柔和流畅的笔墨描绘出溪水流动的感觉,右上角粗壮的枝干是不可或缺的静态物象。近景从右至左依次呈现的是:树木枝干的静态、右侧踏歌者与溪水的动态、巨石的静态、左侧踏歌者与麦田动态,在动静交错的节奏转换之中我们可以体会时间的流荡。

2.“虚”与“实”的转换—空间的秩序

画面由近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构成,通过对比画家对树的刻画入手,近景的树用“钉头鼠尾描”刻画得十分细致,与中景运用点染法作了朦胧处理的丛林,形成远近对比。整幅画面的远近节奏是:近景人物山石的实,中景丛林与宫殿迷蒙的虚,中远景左侧山峰的实,而后远景只用几笔淡墨晕染了山峰的轮廓,除此之外是大面积留白的虚景,画面利用“虚”与“实”的节奏转换,是空间秩序的表现。

画面其他地方还有几处对比,同样强化了画面的节奏美,其一,近景巨石的厚阔与中远景巨石的尖峭,更能突出山峰的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其二,近景树木的减淡,寥寥几支,而中景则是大片的树林。这样的对比也衬托出了中景宫殿及周边的繁华。这些节奏加强了韵律美,赋予生命节奏美。整幅画面在时间与空间的层次中展现了生命意境。

三、结语

马远《踏歌图》的意境美,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上打破了北宋山水画严谨精细的格局,开创了南宋简括豪放的水墨山水画的新面貌。由北宋的全景式山水到更自然、更生活化的边角山水,由繁入简,由重“写实”到重诗意,“虚实”“动静”结合,是时间与空间的融合,赋予山水至动有序的生命节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内容上“虚实相生”,以象征表达诗境,人物的情态与动势、秀丽的山川、隐现的宫阙、楼阁……将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踏歌图》中的留白,在追求山水画精神面貌的同时留出画外空间,使观者从有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意境,真正做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

注释

①宗白华:《艺境》,商务印书馆,2017 年第99 页。

②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210 页。

③宗白华:《宗白华讲美学》,四川美术出版社,2019 年第430 页。

④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年第438 页。

猜你喜欢

马远中景宗白华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南宋绘画专题
我们
丫环对对联
丫环对对联
丫环对对联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