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研究

2023-10-25陈大令

建材与装饰 2023年31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园区能源

陈大令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0 引言

中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工业类型最多的国家,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体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在2020 年9 月,我国做出了CO2排放量力争在2030 年之前达峰,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决定。而园区又是工业集群发展的中心,是工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其零碳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低碳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图1)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向绿色、智能化、零碳转变发展,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与重要路径。创建零碳园区,是“双碳”的关键,也是实现园区智能化的必经之路,是重新塑造新的城市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但是,传统的园区开发模式,对资源和能源进行着密集消费,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所以,在推动绿色、零排放方面,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站在产业系统的角度,推动新兴产业集聚、企业低碳化改造、低碳技术创新供给,将工业园区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平台,从而构建出一个低碳环保的产业集群,提高园区的企业人口聚集能力以及高新低碳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为城镇化提供平台和空间,从而让产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1]。

图1 工业园区

1.1 缺乏顶层设计

首先,目前行业内缺乏对零碳园区的理解。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园区向绿色低碳转型,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理念,如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和零碳园区,但这些理念在园区建设中却存在着许多误区。例如,有关部门对低碳、近零碳、零碳的内涵理解不够,混淆了零碳和低碳发展等。其次,零碳化园区的发展方向不明确。许多地区对零碳园区的理解还只是理念上的,传统的园区通常没有系统的前瞻设计,智慧建筑的体现以零散的功能拼接为主,缺少整体思维,各个子系统都是相对封闭的。所以,零碳园区的构建仍然处在初期的理念设计阶段,对于零碳园区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依据等都还在摸索之中,并没有清晰的、切实可行的规划路径。然后是零碳园缺少相对应的制度规范。当前,我国大部分园区尚未建立统一的能耗核算体系和碳排放监控机制,且我国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核算边界不明确,制约了零碳园区的建设[2]。目前,只有两个关于零碳园区的团体标准已经公布,因此,我国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2 能源结构失衡

中国近几年的CO2排放量中,有80%以上是来自于能源领域。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园区,低碳和近零碳园区对碳排放的需求更高,而零碳园区则要求达到零CO2排放。尽管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在近几年快速增加,但是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离“双碳”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煤炭发电如图2 所示。我国传统能源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这与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结构不平衡,增加了零碳园区建设的压力。

图2 煤炭发电

1.3 低碳相关技术不成熟

目前,我国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整体水平迫切需要提升。从当前我国零碳园区发展现状来看,园区的智能化服务、数据管理等都还还不够完善。各个部门或组成采用自我闭环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大量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共享,产生了严重的信息孤岛;而在此基础上,如何在零碳环境下,提供数据整合、信息整合、服务整合等多类别的规范化集成方法,实现能源、储能、光伏等全量级业务数据的共享、融合联动,以及“双碳”数据的规范化处理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1.4 亟须平衡低碳工业园区建设与碳约束之间的关系

据统计,2021 年,全国碳排放总量为98.99 亿t,较上年同期增加0.6%,且占全球碳排放比例上升到30.7%,园区面临着很大的脱碳压力,零碳园区建设与开发面临着经济与社会双重挑战[3]。在此背景下,园区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进自主创新的核心载体,需根据自身区位特点、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要素资源等方面,从融入全国大局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平衡区域发展与碳约束之间的关系。

2 “双碳”背景下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路径

在“双碳”的大背景下,零碳园区的创建,将成为从宏观到微观的国家战略的有效落实,是对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的不断优化和迭代,也是对零CO2排放的更高要求。零碳园区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应从构建全寿命周期的零碳控制体系出发,通过数字化赋能,完善政策支持,“标准、技术、示范”模式先行,将零碳园区和零碳城市有机融合,探寻零碳园区构建的可行路径。

2.1 低碳化、全生命周期的园区设计管控

建设低碳社会,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零碳。全生命周期零碳园区设计管控,就是在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把碳中性的理念,全方位、系统性的融合到园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之中[4]。

在园区规划阶段,对园区进行系统分析和顶层设计,并对园区的建设目标、整体流程、实施方案进行准确界定。在已有的零碳园区实现零碳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建立相应的碳计量模型,收集全量化的碳数据,进而对其碳达峰的目标值及持续时间做出科学的评估。其次,在此基础上,根据其所具有的能源、应用、数字化等三大核心能力,对其碳中和路径进行科学的选择,并制订分年度、分领域的具体减排计划,最终获得一套更加精细的碳排放管控方案,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在园区建设期间,对园区内的工业及基础设施实施零碳改造,并采用绿色环保的方式,在建设期间达到零碳,并为后期运行维护期间的节能减耗打下稳定的基础。室内绿色庭院如图3 所示。特别是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加速碳利用的推广和普及,对产业链进行优化,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的产业优化规划。淘汰落后产能,不引进大能耗、大污染、大排放的项目或企业;采用低碳设备、低碳技术和低碳材料,对园区中的高能耗产业进行设备升级与技术改造,以提升能源利用率;引进顺应趋势的新兴行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在底层结构构筑绿色化低碳发展的壁垒。

图3 室内绿色庭院

在运营层面,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创新商业模式,进一步优化碳贸易等方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零碳园区建设。①要素分配问题。强化全要素保障,通过统筹考虑土地、技术、人才、机制、信息、金融等资源要素,对其进行配置整合,实时监测、分析园区内碳排放及用能等各项系统性指标。②多元化的规制。构建覆盖园区企业、园区管委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碳监控系统;构建碳监控、碳减排和碳补偿激励等多层次的监控系统,从而形成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监控模式。

2.2 数字化打造智慧低碳工业园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5G 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 技术等数字技术的投入使用,各产业链的生产、运行、管理、传输方式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促使其朝着绿色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构建零碳智慧园区,需要数字化赋能,数字技术可以改善社会和经济的效率。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园区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持,展开系统分析,构建出更加精确的资源配置方式,更加有效的指挥、调度、决策体系,对零碳园区的运作效率和质量管控进行系统性提升,从而提升运营效益。

2.3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低碳规划切实落地

零碳园区尚需系统构建,特别是对碳计量、碳管理、零碳闭环等方面的全面认识,迫切需要建立并健全相应的标准体系。①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标准化的适合于工业园区的GHG 会计核算的方法和工具。以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核心对象,基于标准金融工具,对其进行直接、间接排放的核算,并在方法可行性、范围一致性、结果可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②加强全国性政策引导,鼓励零碳园区的发展和建设。统合土地,规划,财税,金融,科技,工业,环保等各相关部门,完善零碳园区的政策包,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各种形式,为零碳园区的创建提供开拓道路。鼓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政策,扩大融资渠道,探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对零碳园区进行支持鼓励,从而推动零碳技术产品的综合集成和应用。

2.4 加强创新模式建设

厘清零碳园区的概念内涵,并尽早研究建立零碳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建设指导方针;本文针对我国目前零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概念模糊、评价失准等问题,提出应由国家层面对零碳园区的建设道路进行系统研究,妥善制定方针指南和鼓励政策;并结合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特征,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等方面,以区域碳总量达峰、工业、建筑、交通、民生等重点行业近零、源汇相抵、净碳排放趋零为核心的评估指标,提出零碳园区建设指南[5]。

推动技术创新,为智慧园区零碳发展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按照零碳智能园区的规划,必须在以下方面,对这些技术进行布局。聚焦于零碳能源,特别是零碳电力技术的突破。以能源生产方式的深度脱碳为核心,坚决推动清洁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研究开发低成本的储能技术,构建一个水、风、光等资源综合利用的供能体系,推动建筑、工业、交通等各相关领域的电气化,加快推动多源供电终端的电力智能匹配技术体系。风力发电如图4 所示。

图4 风力发电

2.5 坚持产城结合的原则

城市和工业园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的产城融合进程,是两者共同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在融合生态的指导下,推动产城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城市及公园中,工业生产、建筑及运输是最重要的社会性活动。开发区作为城市“双碳”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一个重要的牛鼻子,而开发区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完善零碳园区的产业制度,将零碳园区建设与零碳城市、零碳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零碳园区建设、零碳城市建设来促进零碳的美丽中国建设,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园区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其为基础进行的研究和创新,将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基于过去十多年我国在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近零碳排放区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提出了以零碳园区为切入点,以“双碳”为切入点,探寻切实可行的可行途径。零碳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双碳”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人才、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当前,我国零碳园区的构建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大部分零碳园区的构建还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能源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零碳园区发展和碳排放制约失衡等问题。要创建零碳园区,就必须不断提高零碳园区的整体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从下往上,将“双碳”目标贯彻到国家的目标。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园区能源
工业园区的阴影
磐安工业园区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