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高水平基层治理的南关实践

2023-10-25焦明元

新长征·党建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共治基层服务

焦明元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领域全过程各方面是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要求。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蓝图,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治理,必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加快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长春市南关区锚定打造长春市“社会治理先行区”,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映南关·强基赋能”工程,着力建强组织、完善机制、优化服务、破解难题,深入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治理的生动实践。

强组织、打基础,塑造党建引领“主心骨”。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南关区着力推动组织根系深扎基层治理单元,开展小区党组织建设“百日攻坚”行动,综合运用独立建、联合建、派驻建等方式,优化建立小区党支部392个,发动76名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居民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进一步建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配强带头人队伍。推动组织脉络联结基层治理主体,落实党员与物业服务企业、小区业委会管理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要求,优化小区党支部、物业服务企业、小区业委会三方治理架构,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指导建立34个物业服务企业党支部,培树打造一批凝聚作用强、服务效果佳、居民口碑好的“红心管家”物业服务品牌。

建机制、利长远,筑牢多元治理“压舱石”。以制度机制形式推进居民自治和协同共治,是贯彻党领导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基层治理要素保障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南关区坚持运用居民自治机制强化共建共享,发挥社区自治指导中心作用,指导规范小区业委会组建运行、建章立制、服务管理等工作;组建总数18098人的“三长”队伍,落实“三长”奖励措施,开展最美“三长”、小区治理“金点子”等评选活动,营造群策群力的良好自治氛围。运用协同共治机制促进力量整合,落实“四级包保”“双报到”“双三长”等工作要求,组织全区47个职能部门党员干部认领188个“幸福小区”创建实事项目和2553条群众“微心愿”;运用“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小区治理和志愿服务,构建形成社区牵头、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小区共治格局。

优服务、提质效,畅联便民生活“神经元”。构建利民惠民、智慧高效的现代化区域服务体系,是提升基层服务供给能力的題中之义。南关区多点布局加强服务阵地体系建设,总结运用凉亭党支部、邻里中心等特色经验,因地制宜打造集党员活动、志愿服务、协商议事、矛盾调解、文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区党群服务站220个,满足群众的政务、生活、法律、健康、文体等多样化需求;灵活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建民营等方式,打造“幸福食堂”“幸福驿站”“幸福学堂”“幸福医馆”“幸福康苑”“幸福养老”六大幸福品牌108个,完善15分钟生活圈服务配套,构建形成“一刻钟党群服务圈”。数字赋能提升智慧治理成效,升级南关区数字化综合服务云平台功能,深化平安信息、数字城管、政务咨询与投诉举报多网融合,实现资源管理、信息存储、数据集成、服务监管、项目审批等功能一体化承接、一体化管理;推广运用“一码通办”掌上办事系统,设计“政策直达即办”“掌上办事”等五大主题版块、46个子模块,实现问题及时发现、诉求一键上传、进度实时跟踪、政策即达即办。

汇民意、解难题,吹响同心共治“集结号”。加快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共建共治共享,聚力破解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堵点焦点问题,实现服务在基层拓展、矛盾在基层化解、民心在基层凝聚。南关区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治理体系,打造25个“春城驿家”党群服务站,开展“志愿者在行动”“治理积分兑换”等宣传动员活动,发动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主动担当“流动网格员”,依托“志愿者微信群”“春城e家小程序”“随手拍”等软件功能,及时全面掌握群众关注点、治理薄弱点和矛盾集中点,积极作为、定向施策,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紧盯“急难愁盼”补齐治理短板,聚焦高质量创建“幸福小区”,累计投入资金2.28亿元,开展“还绿”“清网”“点亮”专项整治行动以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全面排查小区违规违法行为现象,清单化进行整治销号;完善老旧小区基本服务设施,增设停车位、充电桩、快递柜和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定期开展百家宴、邻里节、趣味运动会、公益集市等特色活动261场次,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提升。(作者系中共长春市南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谢    斌

猜你喜欢

共治基层服务
“多元共治”乐融融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走基层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