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艺焕新村”
——书法碑帖结合的创作实践研究*

2023-10-25韦雅晶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帖学碑学碑帖

文/韦雅晶 [广西艺术学院]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它是我国特有的璀璨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是一种实用书写方式,也是一门专业门类,研究书法对于研究中国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且传播最为广泛,并同本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专业门类,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传递、一种美学的追求和表现、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和传承、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繁衍。传承书法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我们手中继续发扬光大。

一、关于书法创作中碑帖结合

书法从笔法体系上来看,有碑学和帖学两大体系。“碑学”是古时有之的一种创作风气,其主要研究学习的是汉魏、南北朝的碑版石刻文字,崇尚其书法历史观念以及审美理论思想,并且将各种古代名碑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从中取法。“帖学”创作风气是在宋元时期形成的,它主要建立在对于王羲之父子的书法推崇上,同时对“二王”一脉相承的书法名家的书法历史观及理论极力地追求,潜心研究晋唐以来的法帖和著名的墨迹作品,并从中取法加以利用。这两大笔法体系的碰撞,必然会产生碑帖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沈曾植以碑学与帖学融合为目的,兼摄百家、五体相杂、为其所用,并选择了章草作为实践探索的中介,建立起了碑学与帖学之间的桥梁,成为近现代风格独具的一代大家。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要素之一,碑与帖的有机结合就是笔法的有机结合。要做到碑帖结合,需先从笔法上解决问题。清代包世臣所提出的碑学中的“中实论”“五指齐力”“笔笔中锋”“笔笔回锋”“万毫齐铺”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碑派书法的用笔方法。当然帖学书法的用笔方法有中、侧锋的互换,并非“笔笔中锋”。研究笔法的融合,就需要从以上这些方面来着手实践,以提升碑帖结合的高度。通过实践我们找到了书法创作的新路径,并寻求探索书法之未来。

二、书法创作中碑帖结合“中和”美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的契合

碑学、帖学之名肇始于清朝中叶,从古至今凡有成就的书法大家,无不是从“碑”“帖”中汲取营养的,通过这些途径来丰富自己的笔墨语言,形成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清代康有为第一次明确提出“碑学”“帖学”的概念,“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他又认为:“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碑帖结合之理论与实践,正是得碑学之所得,又能以帖学补其失,实际上符合传统审美中的“中和”原则。通过碑帖结合,不仅可以拓展书法的表现领地,更能鼓舞人心、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通过书法碑帖结合的创作方式,旨在展现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优秀历史及文化现象,传承其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的名人及其事迹,认识领会榜样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所在,反映我国新时期、新时代的新农村。以此次书法碑帖结合的作品为介,创作出反映新农村新变化的书法作品,用传统书法传承传统文化,让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欣赏文化,大力激发农村的生机和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三、“书艺焕新村”——广西地域特色乡村文化考察及书法碑帖结合的创作实践

我们深入广西具有代表地域特色的乡村,以北流市民乐镇萝村、玉林市博白县岐山坡村、崇左市扶绥县渠旧镇三合村、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上莲村、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五个乡村为例,管中窥豹,探索书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通过调查分析出书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应用与实践方式,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我们发现这五个乡村在书法方面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扎实的基层组织工作能力,以及丰富的文化特色。其中北流市民乐镇萝村是桂东南一个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古文化村落。这里是国学大师陈柱的故乡,著名画家黄宾虹早年曾踏足萝村,并手书“萝村”标志。萝村在今年三月三举办了一场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来自各地的书画家集聚一堂,并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书画作品。而玉林市博白县岐山坡村则是一代宗师王力的故乡,王力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跟随秀才出身的父亲读书识字,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力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在楹联研究创作方面同样厥功至伟,是饮誉海内的楹联大家。“为讲好王力故事,弘扬王力文化,博白县积极打造王力文化品牌,包括打造‘书香文化’的文旅品牌,积极推进王力·书香景区创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贵港市的书法以“杨体书法”出名,所谓“杨体书法”,这里的“杨”指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秀枝老师。杨秀枝老师一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退休后任市老年大学书法教师。杨秀枝老师从事书法教学3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莘莘学子,其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杨秀枝不仅用心培养学生,而且对子女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尤其是杨秀枝的长子杨燕翔,已成为“杨体书法传承人”。崇左市扶绥县也十分重视书法文化,扶绥县文化馆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书法艺术,激发未成年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开设了免费的书法培训班。扶绥县也经常举办一些书法比赛,以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养,营造书香扶绥、文化扶绥的良好氛围。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被誉为“绣球之乡”,但其中旧州古摩崖石刻是鲜有人知的秘境。旧州还是靖西境内古代摩崖石刻分布最密集的地方。这些石刻年代都很久远,其中有很多都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由于靖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一些特定的历史原因,大部分石刻都幸免于人为的破坏,历年来基本没有采取什么保护措施,有一些石刻已经自然风化损毁严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湮没于历史之中了。

在地方考察中,了解到地方干部大都重视传承书法文化,重视书法文化与传统经济产业的结合与发展,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例如,岐山坡村特色茶产业和桂圆产业,在这些特色农业上开发蕴含书法元素包装的农产品,逐渐走出书法文化与农业相结合的特色之路;在北流市书法文化底蕴较为丰富的萝村,可以通过举办特色书法展览、书法讲座、小型笔会等活动,吸引书法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前来参观,名家活动又间接地带来国内外游客和人气,形成书法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特色发展路线;扶绥县、靖西市少数民族文化浓厚,学书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良好,当地也有书法培训机构,形成书法文化和教育培训业相结合的特色发展模式。在这些书法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创作书法作品,提升乡村美感,打造美丽乡村,而书法作品的装点,亦能使得乡村充满人文色彩。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其发展程度的高低也是判断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之一。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书法碑帖文化能够有效提升乡村内在品格,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北流市民乐镇萝村通过书法文化教育世代相传,继承前辈孝廉、勤俭务实、谦逊慎独等精神,成为晚辈为人处世中所遵循的准则,进而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乡风、家风和民风。书法文化可以成为乡村凝心聚力的黏合剂和发动机,发动村民、乡贤和社会各界人士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基于此逐步形成当地民众合作共赢的平台,加速乡村振兴建设的进程。通过对于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人文及名人事迹等具有表现意义的事物进行书法碑帖结合创作,可以体现书法碑帖结合的实用性,并提升群众对于传统书法的审美能力,传承和发扬书法文化。

通过实地考察以及调查相关历史资料,并融入个人学书感悟,从技法表现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法创作方式,表现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书艺焕新村”,使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以传统书法碑帖结合的形式,与现代新的创作模式来描绘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名人事迹,以书法的形式传递“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的传承,考察实践所在地具有黄现璠、王力、梁漱溟、罗尔纲等代表人物及其事迹,从而增加了现有村落中对其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的展示,并提升和研发出相关衍生品,达到宣传地方地域特色和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碑帖结合中对各书体的运用,还可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村落中树立良好的书法范本,以提升群众的审美和加强乡村文化基础建设。

书法艺术的精神,是书家人格在书中的体现,法是书法艺术表现的方式,是书法创作遵循的规则。刘熙载在《书概》中提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的重要理论。书法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其具有实用性的审美特征,而对其研究所进行的创作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展示出书法的实用价值。我们在书法的创作实践中,广泛临摹学习汉碑、魏楷,从历代碑帖大师身上寻找创作的灵感,正所谓“废纸三千终有一笔似古人”。书法创作碑帖结合的“中和”美,正如刘熙载论用笔提出阴阳、提按、振摄、迟速、疾涩、用完、用破等理论,在结字上提出因古与自构、主笔与余笔、疏与密、内抱与外抱、整齐与参差、直体与曲致、平正与欹侧、尚意与尚法等主张,都是在对立统一的观念中说明书法辩证统一的规律。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以此为理论基础,将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人文及名人事迹等具有表现意义的事物作为创作内容展开创作实践,做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展及其衍生品,以此达到“书艺焕新村”的美好愿景。

结论

中国碑帖书法通过移情效应将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乡村中展现出时代风采,潜移默化地培育良好的乡风、家风和民风。在这次项目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发展书法有利于全面提升北流市民乐镇萝村、玉林市博白县岐山坡村、崇左市扶绥县渠旧镇三合村、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上莲村、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五个乡村的德治水平,改善乡村社会风气,建设书法文化村。我们将不同书体、碑帖结合的创作注入乡村文明建设,提升乡村内在品格,形成尊老爱幼、帮助贫困的良好家风、淳朴乡风,将书法文化打造成为乡村凝心聚力的原动力。我们在参与乡村书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书法在振兴乡村中发挥出的巨大能量。通过此次研究探讨和梳理,进而形成一整套对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人文及名人事迹等具有表现意义的事物进行书法碑帖结合的创作,可以体现书法碑帖结合的实用性,通过此项目提升群众审美水平,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书法碑帖结合的方式创作优质作品。

猜你喜欢

帖学碑学碑帖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论龙开胜的帖学创作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