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士志于道

2023-10-25贾希希焦朋航

读者欣赏 2023年9期
关键词:士大夫

贾希希 焦朋航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阶层,他们既是学者又是官员,既经营学术文化又从事社会治理,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孔子提出“士志于道”,这一理念不断发展,成为士大夫群体的价值追求,并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7月15日,河北博物院推出年度院藏文物特展“士志于道—明清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 精选院藏明清文物236件(套),包括日常器用、雅玩之物和名人书画等品类,珍贵文物占比达95%。展览通过“俗世雅趣”兼济天下“两大篇”章,阐释明清士大夫道不离器的美学追求、正己修身的文化理想和兼济天下的经世情怀,重点呈现畿辅地区士大夫清正刚直的人格风貌。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传统技艺逐渐发展至巅峰,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互相影响、交融,遗存下来的各类文物珍品,集富丽、清雅、活泼于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时代特色。饮馔之器、佩戴之饰、家居陈设,无不体现着士大夫的生活哲学与美学追求。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饮食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十美,明清时期的士大夫对饮食之美更为讲究,食物要悦目可口,器具要美观精致,情境更要优雅宜人。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于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尤其是彩瓷的烧制获得巨大发展,在宋元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烧造出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等色彩斑斓的瓷艺珍品,技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此次展出的斗彩莲池鸳鸯纹碗、盘,主题纹饰为荷花、芦苇与戏水鸳鸯。至迟在南宋时期,莲池鸳鸯图就有了“满池娇”的名称,以莲池鸳鸯或莲池水禽为主体,配以芦苇、慈姑、浮萍等水生植物,营造出生趣盎然的池塘小景。

攒盒是用来盛放糖果、果脯、干果之类的小盒,其使用始于明晚期,流行于清代。此次展出的这套攒盒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由9件形状各异的小盘组成,9个小盘采用不同色地,装饰四季花卉及山水图景,综合运用刻、绘等多种技法,造型别致、工艺考究、色调明丽,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

一方面,士大夫阶层和市井大众一样,经营着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讲求物质生活的世俗化享受;另一方面,他们在精神上又有着超越寻常百姓的艺术化追求,营造着自身独有的精神世界。观花、赏石、焚香、挂画、搜罗金石古物、寄情园林山水等休闲活动,在明清士大夫群体中蔚然成风。

玉山子是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玉雕陈设品类,一般以山水或人物题材的绘画作品为画稿进行创作,代表了清代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件玉山子综合运用阴刻、镂雕、俏色等多种技法,雕琢出浮云环绕的古木苍松、亭台楼阁、小桥人物等景色,画面高低錯落,做工自然精细,是书房案头把玩的精品,充分反映了士人清新雅致的审美取向。

玉熏炉是一种器壁及盖有镂孔的器皿,烟气可以从孔中散出。因时人尚古,明清时期的玉熏炉造型多仿前代青铜器样式,并加以创新。这件碧玉熏炉由炉盖、炉身、炉座三部分组成,盖壁、器身镂刻繁复的花卉纹,并镂刻兽衔环耳,器座为鼓形,座身浅浮雕兽面纹,造型繁复华丽、颇具匠心。

《浮丘山房图》是清初名臣成克巩的门生米汉雯所作。米汉雯为宛平人,“明末四大书家”之一米万钟之孙。画中山峦连绵起伏,滩路溪桥环绕于山下,树木房屋隐于山间,引首为马世俊小楷题《浮丘山房记》,拖尾有胡世安、李霨、王崇简、梁清标等跋,集一时名家,粲然可观。

本次展览还同时展出了米万钟玉印及米万钟行书《山游七言诗句》轴。米万钟工诗能文善书画,尤精行草,艺术成就斐然。延至清代,米万钟之孙米汉雯书画承祖笔墨,且于平淡中见真性,书风更胜,彰显了优良家学。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所以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既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也是士人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明清士大夫的仕宦之路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开蒙读书“做童生”到参加科举“中举”“中进士”,再到入仕“为官”,最终“致仕”归隐。

厅堂与居室是中国传统建筑民居中两种基本的空间类型,深受文人审美取向的影响。厅堂中的家具在宋代已有相对固定的陈设内容与摆放方式,发展至明代后期逐渐形成风格。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云:“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 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这段话就是士大夫阶层对理想居所的描述。此次展览特意布置了一处传统厅堂场景:清代花梨木翘头条案、镶理石嵌螺钿红木扶手椅、明代长条形紫檀木桌等形成主座空间,桌案之上摆放些许古物珍玩,厅堂正中墙上挂有王原祁的《山水图轴》、纪昀的《行书七言联》等清人书画。陈设端正平稳、简洁古雅,在这样的静室雅斋里修身养性、会客礼宾、讲学授经,可谓诗意栖居。

帶銙,又称“带板”,是古人附于腰带上的装饰之物,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经历代演变,延续至清代。带銙是古代王公显贵身份的象征,有玉、金、银、铜、琥珀、玛瑙、珊瑚、乌角及木等多种质地。明代制度规定,玉带是最高等级的用器。铊尾是指镶在玉带两端、一侧为半圆形的带板。这组透雕“三阳开泰”青玉铊尾,质地光洁,以双重镂空技法雕刻而成,主体纹饰为三羊,衬以山石、松树等,主纹图案饱满,地纹为缠枝花草纹,有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毛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多用玉、翡翠、珐琅等制成。按照大清律例,清代文官至一品镇国公、辅国公可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可用白玉翎管。此件翎管玉质清润,管壁浮雕云蝠纹,一端切磨出榫,榫上钻孔,用来将翎管固定在帽子上。云蝠纹是清代的流行吉祥纹饰之一,意为“福从天降”,表达了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谓之“三不朽”,这是中国士大夫两千多年来孜孜以求的人生终极价值。明清士大夫群体或处于治平之世,或历经王朝鼎革,面对忠孝节义的选择,往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担当。

登瀛,在清代是指进士及第的授官仪式。这幅《梁清标登瀛洲图》描绘了一幅新官受命、走马上任的画面。主人公梁清标气宇轩昂,身着红袍,头戴乌纱,身后侍从手执羽扇,前方白马待行。梁清标是河北正定县人,字玉立,号苍岩、蕉林等,历任兵部、礼部、刑部、户部尚书等职,诗词修养甚高,精鉴藏,被后世誉为“收藏家中的收藏家”。虽然梁清标一生主要活动是在清朝,但因其考中的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故其补服为明代朝服,画中礼仪、礼制也均为明代范式。

这方印章出土于河北大城县刘汉儒墓,金质,狮纽,印面正方形,篆书阴文“一品百龄”,分两行自右而左排列。狮子表情生动活泼,篆法古朴方正。这方私印不仅体现了墓主人雄厚的经济实力,其铭文“一品百龄”也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官居一品、寿享百龄”的愿望。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代表人物。此次展出的电稿,绝大部分日期在1896年8月至1898年3月之间,正是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办洋务”最活跃的时期。电文涉及内容较广,包括对外交涉、督办铁路,以及办报、办厂、办书院、开矿、修驿路、修电报线等务实兴业的诸多事件。

对士人精神的阐释与求索,不仅贯穿于历代典籍里,更凝聚在中国人身体力行的点滴实践中。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透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受明清士大夫兼济天下的崇高人格和道义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士大夫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文彦博所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并非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中山君有感于礼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士大夫群体意识的深层次解读
——《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简评
BUILDING EUROPE
传统史学归来
从文人品格到“诗意栖居”——宋代文人士大夫择居的生态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