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策略

2023-10-25徐咏梅

活力 2023年14期
关键词:农产品电商数字

徐咏梅

(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口 570125)

引 言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时代。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农业进行有效融合,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因此,充分认识发展“数字农业”的重大战略意义,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所在。

一、“数字农业”概述

“数字农业”将传统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于现代农业,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信息技术,包括卫星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技术等;二是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生产中的遥感监测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专家系统等;三是其他与“数字农业”相关的新科技,包括移动通信与智能机器人等。

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管理,从而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了我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绿色化发展。“数字农业”能够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程度,从而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现代信息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程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进行数字化,我们的目的是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和高品质生产,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水平。

二、发展“数字农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数字农业”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而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对解决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一个可以广泛应用信息化的行业,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促进农业智慧化发展,从而实现“智慧农业”的目的。同时,发展“数字农业”可以改变传统农村信息服务不足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状况,促进城乡信息交流。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相结合,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发展“数字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促进“农民进城”。该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化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推进农业各个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其中,加快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将成为重要抓手。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发展“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等举措来加快农村各个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构建出一个将农村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撑、农民作为农业发展的主体的新型农业体系,并不断完善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因此,发展“数字农业”是促进乡村振兴和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在对“数字农业”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我国将农业机械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打造“智能化”的农业机械,给“数字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国内已经逐渐建立了“数字农业”系统,该系统可以远程操控,开展无人打药、无人灌溉等功能,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

同时,中国的传统水产养殖正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进程中,已初步形成了水产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将网络公司的智能化技术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并将其与水产养殖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实现智能化。基于该模型,实现对养殖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智能化投喂,既可节约大量人力资源,又可提高养殖工作效率。

(二)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数字农业”的发展,既包括农业的生产,又包括农产品的流通。当前,在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电子商务和农业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电子化发展。从“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产品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商品的网上销售与配送,它还将以全链条服务的数字化为手段,来拓展农业的服务系统与服务范围。比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建设一个完善的集存储、加工为一体的系统,并将销售与售后服务嵌入该系统中。将传统的分散式农产品销售进行数字化、组合化,用统一的种植(养殖)、统购统销、统一服务的方式,推动农产品服务的升级。除此之外,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还可以逐渐形成以地区为核心的农产品品牌化和定制化,推动特色农产品服务、农业生态旅游等农业新业态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激发农业的活力。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装备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滞后。为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农业”的发展基础。

一是优化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统筹规划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和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完善高速宽带、4G 网络覆盖和光纤接入网络。

二是加强农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势,加快整合各类涉农数据资源,提高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应用的水平。通过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和涉农数据汇聚中心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数字化。

三是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鼓励开展“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开展智能农机研发应用和农机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等试点项目,加快智能农机在大田作物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四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农业经济发展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探索开展生产经营大数据服务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积极培育各类服务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性服务。促进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进行合作,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数据开发利用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数字乡村”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对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我国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技术能力不强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应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

一是打造智慧农业生产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立智慧农场,提高农场管理水平;依托智能农机装备、农机作业监测平台等新技术,打造智慧农机服务平台,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推进农机作业精细化、精准化;大力推进数字农机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工作,提高数字化水平。

二是推进生产经营智能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云两网”服务体系,即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能牧场、智能渔场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发展智慧养殖、智能灌溉、智能采摘等智慧农业项目;鼓励开展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

比如,笔者所在公司自主开发的农业信息数据驱动管理系统,为精准农业的标准化、标准化、程序化、规模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为质量安全追溯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在自由贸易港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公司把握“新农民”和“新零售”的趋势,优化产业和组织结构,成立菠萝产业化联合体,组建菠萝产业联盟,与农民形成“合作社+”,打造赋能商业模式,向专业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三产融合,向现代新型农业迈进。

具体操作如下:①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驱动管理,将传统农业中水果质量不稳定的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同时满足不同经销商对水果成熟度的要求,确保水果质量的稳定。②大数据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也可以通过对法律的科学分析和总结,有效地指导生产,使农业生产具有质量安全、可追溯性。③该系统记录、组织和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因素的数据。在就业记录方面,雇佣零工与天气和生产活动一一对应,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有序化和精细化管理;在资金使用方面,精确到0.5 元的支出完全以电子方式记录在系统上;在产业链上,上游化肥供应商和下游销售经销商环环相扣,实现了整个行业各个节点的可见性和可控性。④自主开发的农业信息数据驱动管理系统改变了传统农业依赖经验决策和判断的方式,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降低了果实质量不稳定的风险。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业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高度重视“数字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培育乡村数字经济人才,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农业大数据、农业人工智能、农业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与推广。

二是健全农村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制度。构建并完善农村数字经济人才的培育机制,将其列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培养计划中,并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专项培训;鼓励各种类型的人才以兼职、挂职和返聘的形式进入乡村,投身数字经济的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大学生和青年农民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等。

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加大对乡村数字经济的科研投入力度,吸引更多高层次数字经济人才到农村发展;通过科研经费补贴、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参与到乡村数字经济的建设中来;建立健全乡村数字经济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四)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鼓励涉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参与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智慧农业装备研发体系。

以“互联网+”为依托,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将生产基地、加工车间、物流渠道等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电子商务规范发展;鼓励各地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例如,笔者所在公司探索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务工”“三位一体”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通过产业精准扶贫已帮助7137 户31 328 名贫困人口脱贫出列,给贫困户累计分红3751.216 万元,为临高县摘掉国定贫困县的帽子做出了贡献,成为海南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公司通过“合作社+”的模式,在临高县建设“合作社+”项目基地13 个,带动6 个镇13个村集体形成“市场主导、企业赋能、政策扶持、共建共享”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实现了企业不断增加收益、农村不断发展、农民不断变富的目标。

(五)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个性化、品牌化、电商化

当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我们仍然面临着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农产品电商化水平低、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要加快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业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个性化、品牌化、电商化;充分强化电子商务平台优势,鼓励发展生鲜电商、社区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主体开展电子商务服务,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快递企业在农村布点,加强快递企业和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提高快递物流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结 语

总之,发展“数字农业”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发展“数字农业”的过程中,不仅要探索出一条解决农业问题的新道路,还要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进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治理振兴的目标,使农村发展的活力得到再一次的释放,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探索“数字农业”时,关键是掌握数字技术,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推进农业的数字化和科技化,完善农业的产业链,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发挥农业的转型效应,打造精细农业、品牌农业、便民农业。

猜你喜欢

农产品电商数字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电商下乡潮
农产品争奇斗艳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