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研究
2023-10-25何兆强马耀鹏
○王 彦 何兆强 马耀鹏
近年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在高校逐步推广,体现了高等教育在育人模式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自2019 年起,教育部遴选了2批31 所高校开展先期建设试点,按照教育部部署,在2022 年,“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进一步推广到1000 所高校,并力争到2023 年实现全覆盖。2022 年8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1]“一站式”学生社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贯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意义重大。在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为我们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下,“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体系下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实现途径,应当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场域[4]。在这种思路下,我们需要回应现实关切,梳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遵循的准则和其中的意蕴。探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在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具体路径。
一、动因:顺应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出现和推广不是偶然的,而是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跨学科、综合型人才的需要,由单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过渡到逐步兼容全人教育。同时,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理念渗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站式”学生社区体现了“大思政”的理念,将党建思政、教育培养和对学生的管理、服务和保障融为一体,因此成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场域。
传统的高校育人理念提倡精细化的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的教学、文体活动和住宿等都按照专业进行划分。这一模式虽然对培养专业人才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割裂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沟通交流的缺点,不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质。这种弊端伴随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和高校教育的发展逐渐暴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由过去的摆脱落后贫困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宽广视野和既专又博的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高校教学科研长期以来客观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重视科研、绩效和专业技能而忽视知识探索、思想引导的问题,造成了学校育人职能弱化,从根本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5]。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更加需要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根本,培养兼具高尚灵魂和卓越才干的杰出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2005 年后,部分高校开始尝试书院制办学模式;2014 年后,“高校书院联盟”“长三角地区高校书院联盟”“海峡两岸书院联盟”相继成立,书院制办学在国内渐成规模。相比于专业化的教育模式,现代大学书院制更强调学校的育人职能和人文精神培养,力图纠正专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专业技能传授而忽视思想引领、精神熏陶的缺陷,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初见成效和其中蕴含的理念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行方案。
除了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创新也是“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的一大动因。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来考虑安排思想政治工作。自2015 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文件中不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三全育人”,构建多方面育人的长效机制,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6]。“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各育人主体相互协同、落实责任,共同形成育人合力,最终形成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渗透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落实“三全育人”,必须建立起跨学科、跨专业、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平台场域,打破原有的专业院系的体系壁垒。因此,“一站式”学生社区便成为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契合了我国人才培养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在新时代高校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接班人问题的重要抓手。“一站式”学生社区并不是自上而下空降到高校的。恰恰相反,一方面,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探索为学生社区建设积累了经验,建立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意义并不在于增设机构和任务,而是将高校现有育人要素重新协调组合,发挥更大的协同育人优势。具体来说,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党建工作进社区,发挥思想引领。“一站式”学生社区需要全校师生和学校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需要整体性、协调性地加以统筹推进。在顶层设计方面,社区建设要置于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育人力量下沉学生社区。社区内部需要有序建立各级党组织,形成网格化的党建工作链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落实社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明确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以党建的思想引导、组织力量来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7]。在社区内的诸多育人主体中,社区党建要体现支柱作用。以党的组织力量引领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其次,聚焦“三全育人”,改革育人模式。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依托,实现优质育人资源互动共享。在打破专业学科区分的基础上,将新成立的学生社区作为汇聚育人资源的重要渠道。同专业化教育模式相比,“一站式”学生社区可以充分拓展育人的资源渠道,优化内容供给,促进不同专业师生的共同交流,在社区育人功能导引下,搭建多元开放的育人平台来满足学生的多维需求,充分联系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共建育人共同体[8]。此外,“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落实“大思政”的理念提供了合适的平台,成为用好各类资源,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在教学方面,学生社区将不同专业的师生置于同一平台,为创新通识教育的内容形式,探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统一的育人方式提供了平台。在特色活动方面,学生社区作为跨学科的学生学习生活场域,可以按照一定共性来凝聚社区文化,形成社区文化育人品牌。
第三,以“以学生为中心”为导向,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改革,学生不仅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一方面完善硬件设施,拓展有益学生全面发展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按照“大思政”要求,以贴近学生需求为导向,将“一站式”的综合服务送到学生身边,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内在滋养。学生社区注重对学生博雅教育和人格培育,因此着意于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各类特色活动的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供了更大空间,通过党团活动、宿舍文化、朋辈互助等形式,使原来的垂直管理逐步让渡于师生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的育人格局。
总之,“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主要意义在于以学生为本,将高校学生的党建思政、管理服务、人才培养等育人要素融为一体,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挑战:“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的现实困境
目前,“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我国办学和育人体制的重要创新正在全国推广,且取得一定实效。但在目前部分试点高校中,未充分形成育人合力,存在着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为使“一站式”学生社区充分发挥育人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考察目前社区建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一)转变教育理念难的问题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给我国高校目前的教育理念、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变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下发的系列文件已经明确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理念、构建思路,为我们理解这一重要改革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提供了基本遵循。但由于长期存在专业化教育培养模式带来的惯性,使很多教师、学生对推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缺少了解,这为改革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这种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观念层面上的惯性影响。思想理念是变革的先导,在长期专业化教学管理模式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育人方式上已经习惯了原有模式,对“一站式”学生社区下的办学育人模式存在着不熟悉甚至不理解的问题,对自身在学生社区建设过程扮演的角色领会不足、认识模糊。二是执行层面上仅限于落实上级部门指示。“一站式”学生社区致力于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并非哪个部门单独的事,也不可能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实现。但目前有的学校不能深刻领会这次改革的精神,仅仅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缺少有效的动员和参与,这样很容易使社区建设流于形式。三是延续了传统院系体系的考核惯性。由于传统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下重绩效、重形式的考核方式带来的长久惯性,从而导致虽然“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架构和配套政策齐全了,但其蕴含的“三全育人”、全人教育的精神内核难以得到真正体现,甚至给教师学生增加新的负担。
(二)协同育人模式落实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功效主要通过搭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来实现。这一方式的优点是注重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在学生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实现多主体、多学科的有序投入,凸显跨学科、跨领域的育人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学校原有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形成专门的社区领导和服务机构,科学划分社区和学院的界限职责,明确入驻社区的领导干部、辅导员、其他服务人员的权责明细。但实际上,各高校育人模式转型进度不一,未能都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体制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具体说来,有的高校未能建立专门的社区管理机构,或建立了但人员配备缺位,相关育人力量下沉不足,育人机制亟待完善,进而造成社区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存在感不足的局面,使广大教师学生群体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参与度低、认可度差。在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在处理各育人主体相互协调的方面并不成熟,社区与学院及其他机构权责不明、政出多门,很多入驻社区的学业导师、学工人员的工作职责安排也并不清晰,有时候受到不同部门管辖考核,增加了无意义的工作量。例如,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高频次、长时间、不间断的相处交流”的特殊育人群体,其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中的地位、工作方式和发挥作用均需要进一步明确[9]。以上情况说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在高校落地生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社区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增加工作量,一味给教师增负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真正实现由传统专业化育人模式形成的惯性到以学生社区为场域的协同育人的模式机制的转变。
(三)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尚待完善
入驻“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学业导师和学工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主要受到学校投入和教师考核机制两个方面的影响。从当前宏观环境来看,近年来,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同时由于业内生态竞争激烈,高校在引进人才、科研投入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因此不少高校资源配置紧张。况且,“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主要目标是为育人模式改革提供抓手,需要持续投入且收效缓慢。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调配出更多资源投入社区建设,这事关“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进度和效果,也关乎下沉社区的学业导师、学工人员的待遇和上升渠道,是一个需要高校管理层认真考虑的问题。从教师个人微观选择来看,现行的高校教师考核机制决定了对于广大专任教师群体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科研任务居于不容置疑的首位度,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入驻社区的教师还需要完成一定的社区工作量,从而达到当年度考核指标的要求。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由于现行体制的考核机制,专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会将更多精力花费在关乎个人前途的科研和教学方面,在社区领域投入的工作量必然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到相关育人措施的落实[10]。而对学工人员尤其是辅导员来说,如何合理分配社区建设增加的工作量,形成一套学工人员在社区内合理的激励和上升机制,也是高校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四)社区基础设施陈旧和所需物理空间不足的问题
部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理空间的不足等客观条件制约着“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进度和效果。“一站式”学生社区“多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对学校硬件设施在满足学生求知、娱乐、活动、休息、运动等多方面需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很多学校现有的公共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很难满足这些要求。目前,有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布局是按照传统专业化的育人模式设计的,不符合学生社区的育人模式,且设备陈旧,需要较大花费来扩建校区、更新设备。且当代大学生作为“00后”,对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更加偏爱,但部分学校在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方面滞后于学生预期[11],这无疑会影响社区育人的效果。而且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不少学校各类设施满负荷运转,缺少多余空间来承载社区功能。这些因素在短时间内显然无法解决,因此“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必须从高校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社区建设政策与高校发展的适配度,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入驻社区的教师管理和投入社区的经费流转分配等方面降本增效。总之,面对社区建设所需基础设施和公共物理空间不足的问题,管理者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扩建设施,更多应注意“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实施方案和学校自身实际的匹配度,以免管理失效。
三、路径:构建高水平“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可行方案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发展不仅受到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也会受到物质环境的制约。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而又起着特定作用的多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通过具体分析其结构功能和协调各要素的关系,可以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系统性理论虽然与高校学生管理并不直接相关,但在理念、方法上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契合。“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融诸多育人功能为一体的场域,“本质上要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事务性工程和学习生活空间聚集起来,实现空间整合和空间一体化,一个整全的空间系统内才能实现思政工作在社区开展这一要求”[12]其育人功效的发挥需要由校内到校外,从领导干部到学工人员和学业导师,再到普通学生,共同参与,才能搭建起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我们可以在优化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整体目标下,具体分析其这一体系内的不同要素发挥的作用和其中的联系,探索在立德树人总体目标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具体作为。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目前,我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行的阶段,高校的学生社区数目繁多,类型丰富,各自有不同的改革进度和改革内容,不同学校的社区内部构造也有很大差异。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发展条件,不能盲目模仿其他学校的社区建设模式,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本校条件纳入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方案的考量[13]。
在设计构建方案时,要处理好社区和学院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客观来说,不同模式下的学生社区的育人成效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具有普遍意义而可资借鉴的经验。但高校的决策者仍需要因地制宜,在学生社区的性质、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对学生社区和原有学院和其他部门的各自功能职责有明确的区分和认识。在确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为导向科学划分社区和学院的功能职责。在职能转变的过渡时期要建立社区和学院及其他职能部门常态化沟通机制,形成横向协调合作,从而实现社区和学院等部门的良好互动。
在设计构建方案时,应坚持量力而行,处理好变和不变的关系。推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对专业化背景下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一次全面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学生管理和培养工作面貌。因而决策者需要从学校发展现状出发,根据师生实际需求,理性看待其他试点高校推行学生社区的方案。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保持学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既不让学生社区构建流于形式,也不可以超越学校发展实际,盲目执行上级指令,破坏了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原有稳定和平衡。
在推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过程中,不管选择了哪一种构建方案或模式,都应当把握“一站式”学生社区所体现的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此前育人工作的不足出发,探索社区育人新模式,凝聚社区育人力量,激发社区育人功能,拓宽社区育人新路径,提高学生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满意度,使社区真正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服务学生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4]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是我们党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推动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和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在探索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有效路径时,应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局高度出发,将党建引领贯穿于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发挥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党建组织力量,使“一站式”学生社区成为筑牢党建工作、进行多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领导层面,高校党委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带领全校师生全面实践“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念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改革举措。在思想领域,高校党委要在全校范围内凝聚师生的立德树人共识,深刻理解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的重大意义,做好思想动员和舆论准备。在顶层设计方面,高校党委要汇聚学校各部门以及基层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做好调查研究,围绕社区的体制机制、力量下沉、队伍建设、资源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社区建设方案和实施细则。在执行过程中,高校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主导“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方向,推动学校各类育人资源有序下沉,动员教师、学生有效参与。
在社区管理中,高校应逐步探索以党建引领社区协同育人的具体措施,使社区党建对社区协同育人机制的整体运行发挥引领作用。“一站式”学生社区集党团活动、寝室文化、心理辅导、主题教育、实践锻炼、资助育人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是各类型学生组织和社团活跃的平台,但在其中,社区党组织必须始终发挥思想和组织上的引领作用,以体现社区育人的鲜明政治特色。要使社区基层党组织一方面覆盖“专业——年级——班级”的学生学习领域,另一方面延伸到“社区——公寓——宿舍”的学生生活领域,深深嵌入社区育人模式之中,形成网格化的党建工作链条,在学生的社区生活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落实社区党团组织“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并依托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号召党员和积极分子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汇聚青春力量,凸显社区党建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
以社区为平台,努力实现高校党组织机制的创新[15]。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探索建立教师和学生联合党支部、学院和书院联合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以社区党建带动团建,找准党的政策号召和青年思想引领的结合点,依托社区党团支部、小组、骨干培训班等载体积极开展丰富的红色社区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学思践悟和朋辈交流过程中深入学习体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原则渗入对青年的实践引导中,以社区为平台组织青年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科研创新比赛,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理想,引导青年自觉把党的初心使命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除此以外,以社区为平台,积极推进以校地融合支部共建带动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新机制,为青年学生提供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结合,以增长才干见识的平台和机会。
(三)实现各类资源有效投入,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需要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创造性使用各类教育载体,使学校的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社区中。2022 年6 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提出必须坚持“党委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学生参与、支部引领、社团助力、辅导员入驻”[16]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各育人主体要明确权责界限、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建立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渗透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综合建立“四梁八柱”的纵横育人体系,形成学生社区育人新范式[17]。
首先,在科学划分社区与原有学校相关部门、学院分工的基础上,推动教学科研单位、各职能部门与社区形成协调互补、融合发展的良性育人合力[13]。推动教学科研资源下沉到学生身边,根据学生需求进行灵活安排。在学生入驻社区后,社区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个性优势和学校的培养特色,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相应教育服务活动,实现全过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的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识增长、人格塑造、毕业去向等方面。
其次,加强学生社区导师队伍建设。扩大学生社区导师队伍,配齐学生导师。合理安排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就业导师的比例,使得每一名导师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学业和生活上的引路人。以社区为平台,汇聚校外育人资源。同时聘任校外政府部门、企业等其他行业的热爱和关心教育事业的优秀人士来担任学生导师;加强和优秀校友的联系,聘请校友担任兼职导师,邀请其参加社区活动,发挥榜样作用。建立导师与学生常态化沟通交流的机制,安排学业导师与学生定期交流谈心,真正实现“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日常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构建学生社区心理育人体系,根据学生需求和普遍问题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心理服务”[18]。推动学生导师深入社区生活,进宿舍,进食堂,进讲座、进社团,进支部,深入一线联系学生,使社区导师队伍成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第三,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壁垒,深化不同学科年级之间的融合。同传统专业化教育模式相比,“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下学科教育的优势在于学科融合程度更高,为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提供了实施平台和育人体系。具体可行举措有: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跨学科的场域优势,持续推进人文社科类基础学科的课程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打造新文科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社区为平台建设高水平文科课程群,设计新文科特色课程,编写通识课程、特色优势课程专业教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依托社区条件举办学术会议。社区学生在专业上的多元构成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相互交流、拓宽视野。在学生社区实际运行过程中,学生分配应以多元化为原则,尝试打破原来按照专业来划分住宿区域的规定,采取完全的混宿制,并在同一住宿区域实现不同年级学生入住。在课程教育上,加强通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和地位,根据实际情况重视对学生的博雅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观点看问题,设置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完成的跨学科课题项目。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大投入,做好社区构建的保障工作
为构建全方位服务学生的“一站式”学生社区,需要从物质保障、人员配备、奖惩机制等方面来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构建提供保障,并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提供的学生社区环境应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居住、娱乐等多方面需要,对学校硬件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有一定要求。学校应当在量力而行的原则下完善书院公共设施建设,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发展需求来设计社区的空间形态,营造良好社区环境[19]。应建立社区的专门管理机构,明确党政领导的所辖范围和值班制度,落实辅导员入住园区和轮流值班的规定,制订发布社区管理的若干规定,为社区有序运转提供保证。
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加强对学生的博雅教育和人格培育为目的,提供学生社团建设质量。有序开展各类特色活动,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受益,增强学生团体自我管理、自我革新的能力。在社区管理方面,将学工人员(尤其是辅导员)的管理服务和学生自我管理相融合。一方面,学工人员依托社区党团支部、小组、宿舍文化等形式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以社区党建为引领,学生党建和团学组织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扩大社区学生自治的覆盖面,争取涵盖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各领域,倾听学生呼声,有效解决或反馈学生诉求,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和平台,打造新时代高校基层治理的“枫桥经验”[20]。
在评价机制方面,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性评价机制。围绕入住社区的教师、学生实施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对在学生培养做出成绩、堪当表率的教师应当在物质和精神给予补贴和鼓励;对那些工作懈怠甚至师德有亏的教师则施以惩戒[21]。同样,对学生的学业、科研、生活等层面也应当和过去的学院管理一样,设立完整的考核体系,但考核标准应当更加多元,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