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实验中学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2023-10-25谢遵杰
谢遵杰
(作者单位:东阿县实验高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推动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党和国家在教育事业投入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资源倾斜,固定资产总量不断增加,固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论是实物管理还是会计处理都提出了更高、更细、更规范的要求[1]。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D 实验中学,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以往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这就促使D 实验中学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要不断探寻新路径,以优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能。基于此,D 实验中学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尝试引入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从固定资产全业务链条视角对各阶段予以全盘把控,实现固定资产综合成本最低、使用效能最大、使用寿命最长,且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一、D 实验中学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D 实验中学在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下尚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以往,D 实验中学在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和执行上,一般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式,在固定资产账面存量规模的基础上,按照预估下年度增量使用情况,匡算一定比例作为年度固定资产预算的总额,而不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现有固定资产存量盘点现状进行提报,抱着“宁滥勿缺”的狭隘思维编制年度预算。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之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因不计提折旧,账面余额一般会高于实际价值,这种增量预算编制方式往往导致固定资产预算虚高[2]。另外,因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翔实盘点和部门固定资产使用调配存在壁垒,D 实验中学很容易出现学校各部门同类固定资产一边短缺一边闲置的状况,不利于财政资源的充分利用。在预算执行上,由于预算编制粗放,预算总额难以对应具体的固定资产明细,导致预算执行进度缓慢。为避免年终未使用预算资金而影响下年度预算审批,D 实验中学容易出现突击采购固定资产的状况,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二)固定资产重入账管理轻实物过程管理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之前,D 实验中学对固定资产财务视角的入账管理重视程度远高于业务视角的过程管理。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导向和现实需求,D 实验中学在固定资产管理账务处理上一般不计提折旧,只要归属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实物客体不存在丢失或毁损,就能正常列示在固定资产盘点清单,无论固定资产是否能真正发挥功效或持续提供使用价值,均正常纳入账务处理范畴,这在形式上保持了固定资产的完好无损和账实相符。对固定资产过程管理,D实验中学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很难做到全流程管控,一是受到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独立保管和使用的制约;二是固定资产很难在系统内各部门之间调配,难以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另外,像D 实验中学这种专业特征显著的事业单位,有很多精密教学仪器和专用教学设备,资产使用绩效管理部门因专业限制很难对这些固定资产作出科学评价,对某些精密教学仪器的采购、使用、流转和退出不能进行合理的监管,进而影响对资产总体使用效能的评价。
(三)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一般由省级财政部门指定使用,信息系统的管理板块和功能相对统一[3]。但由于该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独立研发且尚未与行政事业单位当前运行的固定资产采购审批、验收审核和报废提请处理等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系统、会计处理的账务系统形成有效数据对接,固定资产数据间的流转还存在一定的壁垒,信息的交流和互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各模块、各部门衔接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固定资产入库管理需要依托采购流程的签批、验收环节的审核,这些信息不自动流转至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需要OA 流程线上操作完毕后,由业务经办人员线下提报书面确认材料,再经由资产管理部门相关人员据实办理;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和清单盘点,财务管理系统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相对割裂,造成同一业务事项双重录入,不同信息系统间数据的切换不仅增加工作量,还极有可能出现数据录入差错,进而难以有效集成固定资产的实物信息和价值信息,难以达成信息系统高效、便捷处理业务的建设初衷,影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四)制度建设上的“外规内化”及时性不足
2021 年4 月1 日,我国首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行政法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辟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新起点,为后续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4]。但D 实验中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多是机械式照搬照抄国家制度政策和上级文件的管理规定,没有形成与自身固定资产管理特点相适应,与自身管理环境相适配的个性化、属地性管理制度,在“外规内化”的落地应用上还存在及时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学校内部固定资产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监管风险,固定资产管理或处于无责任部门或处于无具体责任人监管的状态,实际管理中容易出现监管缺位、推诿扯皮、责任意识不强的现象。待问题发生时,学校很难追究到直接责任部门和直接责任人,既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意识的强化,又不利于对固定资产管理落实不到位进行追责问责,最终影响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的提升。
(五)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
D 实验中学很多部门的固定资产呈现“小而全”的特征,不利于资产的充分利用,更有可能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或浪费。在固定资产绩效评价的机制建设上,D 实验中学尚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绩效评价缺乏符合教育行业固定资产特性和适应学校自身管理环境的科学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沿用的指标是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普适性指标,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二是绩效评价的考核监督尚未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等监督管控手段相结合,没有形成合力,绩效评价倒逼固定资产管理能力提升的作用发挥受阻。
二、D 实验中学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实施路径
2015 年,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着力构建更加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特点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律,从“入口”到“出口”全生命周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D 实验中学以此为指导,认真剖析原有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病,从五个方面尝试推动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的实施。
(一)完善固定资产全面预算管理流程
D 实验中学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改变了以往固定资产增量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再狭隘地追求“宁滥勿缺”,而是真正从资产盘点清查入手,从真实固定资产需求情况入手,以固定资产的效能发挥为根本目的,积极响应“过紧日子”的节约型政府建设要求,所有固定资产预算提报均结合单位现有资产盘点情况和资产使用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并附有固定资产预算可行性报告和询价报告,从源头控制固定资产“入口”,避免财政资金浪费和资产重复采购,也规避资产积压沉淀。
(二)坚守固定资产业财融合深度管控
D 实验中学开始探索财务管控和业务管控并重的业财融合深度管控模式,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据实计提折旧,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为后续固定资产的购买或处置提供合理依据,联合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绩效考核部门和固定资产具体使用部门成立工作专班,严格监管固定资产入库登记、具体使用、维修维护、调拨转移、报废处置等全业务流程。探索固定资产共享共用公物仓管理模式,在资产新增环节,形成采购—验收—登记入仓—领用派发—使用保管等流程管控模式,在资产报废环节,形成报废申请—组织鉴定—手续报批—上级批复—系统销账等流程管控模式,并于每年年终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及时形成资产盘点报告,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互统一。学校通过业财融合深度管控的方式控制固定资产总量、盘活固定资产存量、用好固定资产增量,进而促进固定资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集成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先进的集成信息系统建设是固定资产高效管理的重要抓手[5]。D 实验中学充分认识到集成信息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重要作用,通过招标采购的方式优先选中实力雄厚的软件开发商,打通单位0A 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三个系统间数据信息的相互串联和相互提取,实现学校的固定资产从采购“入口”到报废“出口”的数据留痕、业务留印,实现固定资产业务信息数据的一键核对和财务会计处理的一键生成,实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数据的迅速查询,并以管理会计报表的形式提报学校管理层,为学校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增强责任意识和健全“外规内化”问责机制
D 实验中学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契机,抓住制度执行机遇期,增强责任意识,健全“外规内化”问责机制。一是在遵循国家顶层制度执行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和管理环境,制定符合当前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的本土化、属地化管理制度,深入做好制度应用上的“外规内化”,重点突出学校各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间的责权划分,厘清具体固定资产的责任部门和直接责任人,精准锁定责任主体,对新出台的学校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宣贯,渲染自觉参与固定资产管理和监督的氛围,提升全员责任意识,形成全员约束机制,尤其要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确保管理制度能严格落地执行,在制度管理上收紧风险敞口,防止固定资产流失或毁损。二是制定与管理制度相呼应的追责问责制度和激励处罚措施,并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明确奖惩的条件及处罚的相关措施,充分应用好“三个区分开来”等容错纠错机制,不简单化、形式化、教条化地执行,提高学校各固定资产使用主体和监管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动性,对确实违反制度规定且达到处罚标准的责任人予以严肃追责问责,不姑息、不包庇,划清底线和红线,形成高压震慑态势,同时也持续加强“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执行,防止学校管理层决策失误,增强固定资产处置的规范性,避免资产流失[6]。
(五)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监督
绩效评价是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固定资产闭环管理的关键。D 实验中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了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每年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评价促进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使用、处置,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合规。同时,D 实验中学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监督上,构建了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相互牵制的模式。首先,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明确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各个阶段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重点关注手续的齐备性和流程的规范性;其次,从内部审计角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使用和处置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审计,重点关注固定资产验收的及时性、账务处理的合规性、使用保管的爱惜度、流程报废的规范性。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实施情况定期形成书面材料或鉴证结论上报学校管理层,作为绩效考核评价的佐证材料和支撑依据,进而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形成管理闭环,实现管理效能的螺旋提升。
三、结语
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在D 实验中学中的实践应用证明,这种管理模式较之过去粗放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更具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它通过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做到了各部门间的深度合作,促进了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了固定资产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管控和事后分析,以及实现了固定资产使用的成本最低、效能最大、寿命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