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三重维度

2023-10-24范莉培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中华民族

范莉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論述,展现出“第二个结合”在理论、现实和价值三个维度上的深刻内涵。

理论之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机理的深度诠释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旨趣具有一致性,这种“双向奔赴”式的结合富有历史必然性,两者之间互有裨益、彼此成就。

首先,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等,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比如,二者在思维方式上高度契合。《周易·系辞下》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诗经·小雅》描摹“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道德经》阐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都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思维。再比如,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立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不谋而合,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根本的立场遵循,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天基因和内在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也以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寻、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切中了中华文化的深沉脉搏。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沃土,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因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华而更具有“中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而更具有“时代性”,这种“结合”推动了“真理本土化”的伟大进程。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正是在“从过去承继下来”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当今日益开放与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我们结合本国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实践需求,提出“第二个结合”这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实现了从“自在自为”到高度“自觉自信”的转变。

现实之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诉求的深沉关切

“第二个结合”有力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我们党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柱、丰润的道德滋养。

首先,“第二个结合”助益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一步落地生根、进一步深入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吸取、融入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同时,又赋予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以新的活力和内容。“第二个结合”绝非单纯地回归以往已完成或者推进的实践,而是通过价值理念层面的融通,强调马克思主义直面日常生活世界、增强阐释现实问题、引领生活实践走向的价值功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和底气,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第二个结合”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导向性,从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元素,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思想活力。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打开创新空间。“结合”打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空间,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当今世界,文化虚无主义沉渣泛起,而马克思主义则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只有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择善而从、兼收并蓄,才能不断掌握推进创新的思想和文化主动。

再次,“第二个结合” 包含着不同于或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基因,也让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创造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实践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获得生命力与创造力。其中,和平主义对对外扩张道路的超越、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的超越、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的超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对物质主义的超越等等,这些观念都已经远远溢出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整体框架,彰显了一种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图景,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新方向。

价值之维——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既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首先,“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得以成型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更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没有中国特色,也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特质,激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动力,在文化自信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感召力。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也不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内化为“政党基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以提炼取纯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基因”实现民族化涵养的历程。从“文化基因”到“政党基因”的转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执政兴国与传承使命的精神力量。

再次,“第二个结合”为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经由这种“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从古老文明中获得了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因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获得新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结合”也进一步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明根基,让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凝聚起更大共识,拥有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激发历史文化传统的强大活力,让“第二个结合”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陕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 苏鸿雁 张德莹隆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中华民族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