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配合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2023-10-24刘晓峰苏秀贞赵冬雪赵丽娜

上海针灸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艾炷观测点体征

刘晓峰,苏秀贞,赵冬雪,赵丽娜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潍坊市中医院,潍坊 261000)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且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1-2]。西医对于CNAG的治疗大多以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及对症治疗为主,但随着Hp对抗生素的整体耐药率逐年上升,其根除率也在降低[3-5],且长期用药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CNAG不仅可进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可能诱发为胃癌[6]。近年来,中医学各种疗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CNAG,已逐渐显现其优势[7-10]。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为齐鲁医派中医药特色技术推广项目,是笔者导师在汲取历代医家经验并结合多年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形成,该疗法具有热力深透、疼痛感轻微、疗效持久、灸疮内发不易感染等优点。本研究以中药方剂黄芪建中汤为对照,观察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配合中药治疗对脾胃虚寒型CNAG患者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脾胃虚寒型CNAG患者均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潍坊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根据纳入研究的先后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经潍坊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2-WFSZYY-00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11]中CNAG相关诊断标准,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并通过胃镜检查确诊。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2]中脾胃虚寒型CNAG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20~65岁,病程≥3个月;患者治疗前1周内未接受过与研究相关的疗法;了解麦粒化脓灸治疗可能留有灸痕的情况,自愿接受治疗及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各种癌症以及精神异常者;孕妇及糖尿病者;穴位处皮肤有破损、感染或对艾制品成份过敏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5 剔除标准

符合纳入标准但未能按医嘱完成治疗者;治疗过程中,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或药物可能影响疗效者;临床资料不全而无法正确断定疗效者。

1.6 脱落标准

纳入但由于自身或外界原因自动退出未能完成疗程者;出现不良反应或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而中止治疗者;失访,无法获取完整研究资料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口服黄芪建中汤治疗。具体药物组成为桂枝9 g,白芍15 g,黄芪20 g,炙甘草6 g,生姜10 g,大枣4枚和饴糖3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每次200 mL。共治疗1个月。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取脾俞(双)、足三里(双)和中脘。取少量精品金艾绒,搓成大小从芝麻大到麦粒大不等的两头尖中间粗的梭形艾炷。嘱患者取合适体位并暴露局部皮肤,用75%医用乙醇棉球进行消毒,并在施灸穴位处涂擦少量医用凡士林(以能黏住艾炷,使之不至歪斜或掉落为度),然后将艾炷轻轻竖立于穴位处,点燃艾炷尖端,艾炷燃烧时用手指轻划穴位周围皮肤,以缓解患者紧张不适感,并嘱患者认真体会灸感(是否有热针深刺感、循经传热感、局部扩热感、虫行感或水流感等),待艾炷燃尽,用镊子夹去灰烬,再行下一壮的治疗。脾俞及足三里先取一侧腧穴,待灸疮形成并有干瘪或结痂表现后再取对侧腧穴施灸。艾炷选择从芝麻粒大小开始,逐渐到麦粒大小,使患者能逐渐耐受疼痛。灸后嘱患者保护施灸穴位处皮肤,勿抓挠,以免灸疮破溃导致灸治效果不佳或继发感染,必要时可用创可贴保护;可嘱患者饮食注意补充营养,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以促进灸疮发出。每次治疗每穴灸治5壮,后期视腧穴处皮肤的灸态,每次灸3~5壮,2~3 d灸治1次,直至灸疮形成。所选腧穴处灸疮已发及灸疮存续期间为1个疗程;待灸疮干瘪或痂退后即可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1个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症状体征积分

依据《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13]制定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表,包括胃脘疼痛、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胃寒怕冷、食欲不振5项,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分、3分、5分和7分,总分为各项分数之和。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进行评定。

3.1.2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SF-36)

SF-36量表包括36个条目,共归为8个维度,前4个维度为生理领域,后4个维度为心理领域。根据算分规则计算各维度得分,前、后4个维度分数相加分别得到患者生理总评分(physical component score,PCS)和心理总评分(mental component score,MCS)。评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情况越好。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进行评定。

3.1.3 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的腹泻、呕吐、晕灸、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疗效标准

根据各个观察点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和疗效指数评定临床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中医症状体征积分]×100%。

临床治愈:胃痛、胃寒、腹胀、乏力、纳呆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胃痛、胃寒、腹胀、乏力、纳呆等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70%且<95%。

有效:胃痛、胃寒、腹胀、乏力、纳呆等症状改善,疗效指数≥30%且<70%。

无效:仍有明显胃脘部不适,甚或症状加重,疗效指数<30%。

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不同时间点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分析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及观测点的主效应显著(P<0.05),观测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的组别简单效应不显著(F=0.025,P>0.05),治疗后组别的简单效应显著(F=7.016,P<0.05);治疗后1个月组别的简单效应显著(F=7.311,P<0.05);治疗组观测点的简单效应显著(F=234.251,P<0.001);对照组观测点的简单效应显著(F=128.569,P<0.001);且在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均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分析(±s) 单位:分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分析(±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 F组别值/P组别值 F观测点值/P观测点值 F交互值/P交互值治疗组 30 22.83±4.19 9.1±5.27 6.27±5.28 F=4.276 F=566.762 F=12.168对照组 30 22.67±3.96 12.7±5.25 10.17±5.88 P=0.043 P<0.001 P<0.001

3.4.2 两组不同时间点PCS和MCS评分分析

两组治疗前SF-36量表中PCS和M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PCS和MCS评分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其中PCS评分分析结果显示,组别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观测点的主效应显著(P<0.05);观测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PCS评分的组别简单效应不显著(F=0.015,P>0.05),治疗后组别的简单效应显著(F=6.972,P<0.05);治疗后1个月组别的简单效应显著(F=7.560,P<0.05);治疗组观测点的简单效应显著(F=105.34,P<0.001);对照组观测点的简单效应显著(F=50.35,P<0.001);且在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PCS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PCS评分分析(±s) 单位:分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PCS评分分析(±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 F组别值/P组别值 F观测点值/P观测点值 F交互值/P交互值治疗组 30 212.27±57.25 280.87±47.70 314.3±49.23 F=3.137 F=249.154 F=14.492对照组 30 214.00±52.94 247.63±49.77 280.2±46.81 P=0.082 P<0.001 P<0.001

MCS评分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及观测点的主效应显著(P<0.05);观测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MCS评分的组别简单效应不显著(F=0.121,P>0.05),治疗后组别的简单效应显著(F=14.856,P<0.001);治疗后1个月组别的简单效应显著(F=13.239,P<0.05);治疗组观测点的简单效应显著(F=120.154,P<0.001);对照组观测点的简单效应显著(F=53.033,P<0.001);且在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期间,治疗组MCS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MCS评分分析(±s)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MCS评分分析(±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 F组别值/P组别值 F观测点值/P观测点值 F交互值/P交互值治疗组 30 206.57±65.16 286.77±50.48 320.25±41.73 F=5.606 F=203.08 F=19.053对照组 30 211.62±45.70 240.01±43.21 280.46±42.98 P=0.021 P<0.001 P<0.001

3.4.3 两组不同时间点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3.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0.0%和86.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不同时间点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3.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为西医学病名,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记载以症状描述为主,根据主症不同,该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体阴而用阳,以升为健,胃体阳而用阴,宜降则和,阴阳燥湿相济,气机升降相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功能上相辅相成,共担饮食消化吸收,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可以调养五脏[14-16]。脾胃亏虚,中土羸弱,则脾损运化失常,胃虚受纳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胃络失养,构成本病发病基础。脾胃虚寒型CNAG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药物、外邪等多种因素导致脾阳虚弱、胃失温煦,致中寒内生、纳运不健,脾胃失司。当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治则[17]。黄芪建中汤乃《金匮要略》名方,具有温中补虚、和胃止痛之效,治疗脾胃虚寒型CNAG有较好的临床疗效[18-21]。脾俞为背俞穴,《素问·长刺节论》中有“迫藏刺背,背俞也”的记载。《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提出“阴病治阳”,均说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脏病。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主治胃病的首选穴。《灵枢·四时气》:“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合治内腑”,艾灸足三里有扶正培元、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22]。中脘是胃的募穴,募穴也善治腑病,“合募配穴”擅长治疗胃病;中脘还是腑会,六腑精气所会,亦可健脾和胃[23-24]。《针灸甲乙经》:“胃胀者,中脘主之。”又有《针灸大成·考正穴法》:“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足三里、中脘、脾俞是治疗一切胃病的主穴[25-26],全方共奏温阳益气、健脾和胃之功。

化脓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以温补为主、补泻兼施,可鼓动元气、祛邪外出,具有调理脾胃、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等功效,在治疗过程中化脓灸产生的持续性局部炎性反应,可激发机体免疫反应[27]。因为这种温补和温通作用的长效性使化脓灸对于慢性病有特殊疗效[28],在治疗脾胃虚寒型CNAG时,可发挥温阳散寒、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的功效。但因为传统化脓灸法若操作不慎易出现感染、过灸伤阴、肌肤损伤等灸疮坏证[29],又有艾烟的安全性问题以及艾灸时疼痛剧烈、灸后瘢痕大且深导致患者难以接受等因素,致使化脓灸法临床应用逐渐减少[30]。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是笔者导师在汲取历代医家经验并结合多年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形成,其特色在于艾炷与皮肤仅有约1 mm的接触面积,使每壮艾炷灸治过程中仅造成穴位处2~3 s的热针样刺激;每次灸治壮数少、多次累加灸治、使灸疮缓缓内发且灸处皮肤无破损,在缓灸慢发促使灸疮内发的过程中不仅有化脓灸所具有的温中补虚、健脾养胃、温经散寒之功,同时可持续性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免疫力[31]。

综上,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不仅能够温阳益气,健脾和胃,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CNAG患者胃脘疼痛、胃寒怕冷等各项不适症状、持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热力深透、治疗疼痛轻微、灸疮内发不易感染,无需特殊护理,疗效持久、艾烟污染小、耗材少、灸痕相对较小等特点,为治疗本病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可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艾炷观测点体征
Chinese Acupuncture
高速公路网连续式交通量调查观测点布设方法研究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张掖市甘州区代表性观测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升降温全曲线的钢筋混凝土梁温度场分析
隔姜灸治腰痛
不同质量艾炷灸温度时间曲线变化的研究
卫气营血阶段性与内毒素血症兔不同时相症状、体征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