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梦,一眼万年
2023-10-24葛丹
□葛丹
“敦,大也;煌,盛也。”
抵达河西四郡的最西一郡,我拿着通关文牒站在阳关大道上,看见了14 辆马车并行的兴盛和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怆;我坐在黄沙漫天的玉门关下,听见了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的激情和征夫一望总潸潸的哀愁。昔日的边防要塞早已风化成一个个土丘,丝路重镇锁阳城也不过残垣断壁,唯有锁阳草还在千年后肆意生长。
(一)河西走廊
车子长久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笔直的公路一直延伸到天边。从张掖到敦煌,5 小时车程,一半观景,一半路途。西北地大物博,在茫茫戈壁滩上,我似乎又能看到2000 年前士卒们身着铠甲,挥扬手中的农具,一边守卫国疆,一边垦荒种田,让一眼望不到头的绿洲,充满盎然生机。
公元前140 年,27 岁的张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去的探索征程,他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从汉武帝手中接过符节转身的一刻,这次升腾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14 年后,不惑之年的张骞再见长安时,长跪不起。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绵延伸展,一个沿着河西走廊的大汉帝国开始了它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生动岁月。
历史不容前瞻,只能回首。在这条满负盛誉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他们或是满怀激情、欲望,或是载满欢喜、悲痛,如此反复,不断轮回。如今,当我凝视残阳下阳关遗址,只余孤零零一座烽燧,高近5 米,立于茫茫沙峦中。哪有丝毫古人的影子?风鸣咽而过,洒下的无言却振聋发聩。我双脚踏在阳关的沙丘上,双目追随连并了整片河西走廊的落日慢慢西坠。难怪古人会道“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是真正的“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二)莫高窟
多少人来到莫高窟是因为余秋雨先生写的“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我是其中一个。
当我伫立在洞窟里,听见研究员的讲解声和我的心跳声逐渐同频,在与佛像对视的瞬间,手脚冰冷直面着藏经洞的空空如也。宏伟的佛像和渺小的我,在1000 年前的壁画前共同呼吸。光束熄灭,窟内瞬间只剩下我一个人。浓稠的黑暗拉开了那个时代的大幕,我谨呼慎吸,微尘在鼻息间浮沉,就如现在的我,浮沉在这个活了千年的生命体面前。
一眼千年,壁画上的神佛熠熠生辉,是穿越千年时间长河留存于人们心中的信仰,是活了1000 年的生命。几千年前,平民百姓在丰年和太平盛世,希望好景长久,遇荒年战乱亦盼望能早日脱离苦难,为精神的寄托与心理的满足,他们开窟造像,以求安慰。多少人在烽火硝烟过后,因与敦煌相遇之初的惊喜与悸动而驻足,没成想最终支撑着他们度过所有苦厄的竟是这背负在肩上的使命感,就如同壁上描画的主人公一般,历经九死一生而矢志不渝,终究苦尽甘来。只不过,这份苦是由他们担着,甘却留给了敦煌。
在参观途中,我遇到了一位加拿大华人。她抱着两本厚厚的敦煌画册,页边是密密麻麻的标记。不知功课做了多少个日夜,也不知对敦煌思念了多少个日夜。她紧跟着讲解员,时不时低头,在标记旁再添注脚……这应该就是敦煌艺术乃至整个敦煌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世界文明的象征。
下次再来,我大概会往三危山的方向走一走,隔着宕泉河,望一望九层楼,再带一瓶酒,敬一敬这世间的“生死相随”。
(三)雅丹魔鬼城
“雅丹”是维吾尔语音译而来,意为陡峭的土丘。
雅丹魔鬼城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在前往景区的路上,讲解员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是几百年或是几千年,等待雅丹只有坍塌,变为砾石沙海。”时间是这里唯一的主宰,风和阳光高举王权的法杖,生和死在这里毫无意义,因为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戈壁那么赤裸裸,光天化日,什么也不隐藏,穿行其中,彷佛进入了沙漠艺术博物馆。我无法想象,这里也曾绿洲一片,但河谷干涸、岩石风化、生命绝迹,却也意外激活了雅丹的想象力。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茕茕孑立,黄土、沙石多是已经风化成粉状消失的雅丹体,与其说雅丹地貌是历史的遗迹,不如说这是一场无声的宏大告别。
中国南北川脉河山,我曾见过各有各千秋各有各颜色的落日。而这里的落日却震撼得难以用言语描绘。那些平淡的土丘会在霎那间涂抹上红色,一种奇骏兀立的旷世苍凉之美将雅丹包裹得浓郁而生动。它在戈壁中,洒下一片历史的神龛,每一粒尘烟都如面铜镜,折射出丝绸之路千年的磅礴。
大地美丽而无情,荒漠绿洲,山川湖海安定而常驻,博大温柔,没有忧伤。亲身到古时边塞,才更读懂辛弃疾“把栏杆拍遍”的怒吼与王之涣“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怵。
在某个满天星斗的深夜,身处敦煌的人们或许会因历史带来的回响,而深深震撼光阴流讨。感叹那个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时空再也无从复制,但汉帝国留在敦煌的边关生活,却依旧感动我们的心灵。时光线收缩回,偃旗息鼓,长城末建,关楼推倒,黄沙掩埋古战场,祁连山不闻号角,沙漠莽莽不见左公柳胡杨树,塞外无垠,广袤的黄河以西地域还是深不可测的传说,然后一切传奇再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载,唯二人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