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便民亲民、绿色便捷、经济实用的体育场地设施网络

2023-10-24范宪伟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体育场馆场馆

范宪伟

体育场地设施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的重要载体,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保障,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国体育场地设施规模和面积显著扩大,城乡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多锻炼、少生病”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各地普遍把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大力推进。但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场馆化”“高能化”“郊区化”倾向,带来成本高、耗能大、土地利用效率低、场地设施华而不实、群众获得感不强等问题。要坚持全民健身、绿色低碳、高效便捷导向,以老百姓举步可就为目标,扩大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有效供给,积极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推进土地复合利用、功能整合、设施融合,着力打造便民亲民、绿色便捷、经济实用的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切实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

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存在的“三大不良倾向”

体育场地设施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使用的体育场、体育馆及相应的体育设施设备器材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财政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加大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建设完善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到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1平方米,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134.3%、71.2%和65.1%。

(一)“场馆化”倾向严重,以建设硬质封闭服务大型赛事活动的场馆为主,与社区相配套的群众身边便捷设施较少

一些地方受“场馆思维”“工程思维”的影响,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标准、超规格“贪大求洋”,以建设钢筋水泥式的封闭式单体大型体育场馆为主,多按照服务大型赛事活动进行功能设计,场馆配置过高、单体规模大、功能单一、投资过高。有的缺乏后续赛事活动支撑,日常开放成本又很高,因此“一建成、即闲置”,大门紧闭成为一种经常性状态。有的偌大一个体育场馆,老百姓只能围着边上走走路,利用率很低,对便捷群众健身作用效果不大。调研发现,大型体育场馆真正能够用于健身运动的面积不足总建筑面积的1/15。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对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群众健身设施的标准要求没有严格落实,群众普遍反映社区身边健身设施缺乏。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华中某超大城市符合标准的小区尚不到10%。

(二)“高能化”倾向严重,以“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模式为主,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绿色智能设施较少

大型体育场馆因其内部空间较大、功能复杂、设备密集,水、电、光、气、暖、空调等配套设备多,是典型的“能耗大户”。一些地方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绿色建材、节能降耗设施设备和可再生能源,导致场馆能耗过大,与“双碳”目标不相适应。截至2021年,我国体育场地面积已达34.1亿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约1亿平方米,室外面积约33亿平方米。根据山东建筑大学相关研究,室内场馆每年每平方米耗电约130度,室外场馆每年每平方米耗电约5度测算,我国体育场地年耗电约300亿度,全国体育场馆年均排放约0.3亿吨碳,相当于约4000万吨标准煤的碳排放量。

(三)“非复合化”利用倾向严重,以在体育用地上建设健身设施为主,与土地复合利用型、功能整合型设施较少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体育用地是专门用于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土地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场地设施必须要建设在体育用地上,实际上很多土地都可以复合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这样既可以让体育场地设施更好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复合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还存在一些理念盲区和政策障碍,“种草的地不能运动”“天然草皮的足球场计入了体育场地面积就不能计算绿化率”“公园人行道不能铺塑胶步道”“公园空闲用地不能配建体育场地设施”比比皆是,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健身的成本。同时,一些已经确权的建设用地或公园绿地、河滩地、路桥附属用地、市政用地、空闲地等复合利用建设的体育设施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与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功能整合的设施较少。

二、新时代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应坚持“三大导向”

新形势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口分布为依据,以老百姓举步可就、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坚持全民健身、绿色低碳、高效便捷为导向,推动体育场地设施由服务大型竞技赛事向服务老百姓日常健身转变,由“贪大求洋”向绿色生态和经济实用转变。

(一)坚持全民健身导向

以往的健身场地设施多按照服务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性体育场馆进行功能设计,固定座位数动辄上万,外表很豪华,但却不实用,突出体现在成本高、耗能大、距离远、不便民、利用率很低,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设施建设模式,注重方便实用,不搞标新立异,在规划、设计、建设各阶段促进大众化转型,由服务大型竞技赛事向服务老百姓日常健身转变,由“贪大求洋”向绿色生态和经济实用转变,着力增加群众举步可就的体育设施。例如,浙江温州为进一步加大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供给,在居民区和社区首创了“百姓健身房”,极大方便了群众日常健身活动。

(二)坚持绿色低碳导向

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更加有益的作用和影响。体育場地设施建设布局要把绿色作为鲜明底色,将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利用自然生态布局打造运动场景,改变粗放扩张、高能耗高排放的建设方式,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例如,体育公园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是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地受到群众喜爱。

(三)坚持便捷高效导向

我国城市空间布局经历了由生产型城市到居住型城市再到生活型城市的转变。生产型城市阶段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落后,居住型城市阶段公共体育、绿地空间等被大幅压缩,生活型城市阶段公共体育和绿色空间逐步被重视和恢复。当前,我国一部分城市尚未实现从生产型城市到生活型城市转型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尚没有成为衡量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时常容易被忽略、被遗忘。因此,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把就近就便作为价值取向,让体育健身设施与生活空间无缝衔接,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配,让老百姓就近就便参加体育锻炼。例如,江苏扬州在老城区利用闲置空地、沿河绿道等,见缝插针地布局了一批“口袋公园”,配套布局了休憩座椅、健身器材等,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

三、打造便民亲民、绿色便捷、经济实用的体育场地设施网络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全民健身、绿色生态、高效便捷为导向,以老百姓举步可就为目标,以就近就便为价值取向,科学布局体育场地设施,进一步扩大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有效供给,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布局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和流动趋势相适应,构建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打造绿色便捷、经济实用、便民亲民的体育场地设施网络体系。

(一)着力增加举步可就的体育场地设施,打造便民亲民的体育生态圈

加快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支持在市政公园、交通枢纽、旅游景点、街头绿地等建设方便可达的体育场地设施,重点建设一批便民亲民的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地、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社会足球场等,织密基层健身设施网络。严格控制大型场馆的规模和数量,对确有必要建设的,从严审批、合理布局。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大型体育场馆按场地开放面积、年接待人次、年举办活动次数等补助资金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高品质的“15分钟体育圈”,建立社区公共体育配套设施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将新建居住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健身设施纳入督查范围,确保各地严格执行。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各地对健身设施进行智慧化改造,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一批智慧体育公园、智慧体育馆、智慧健身步道等。

(二)加快建设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健身新空间,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坚持把绿色作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鲜明底色,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利用自然场景布局打造运动场景。实施公共体育场馆节能降本改造行动,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制定实施绿色体育场馆运营评价通用规范,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改变过去粗放扩张、高能耗高排放的场馆建设方式,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生态+体育”新路径,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绿色骑行步道等绿色空间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类型多样、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体系。尽快出台体育场馆碳中和方案,建立场馆及体育领域碳中和行动标准体系。鼓励各地通过界面开放、体量伸缩、空间通用、灵活分隔、场地变换、多元复合等方式,加强体育场馆韧性设计,推动场馆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进土地复合利用,打造功能整合型體育健身设施

转变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理念,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阶段向大众化转型,由服务大型竞技赛事向服务老百姓日常健身转变,由“贪大求洋”向绿色生态和经济实用转变。严格控制大型场馆的规模和数量,对确有必要建设的,要从严审批、合理布局。坚持融体于绿(地)、融体于广(场)、融体于(公)园、融体于景(观)、融体于空(地)的原则,在不改变、不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复合利用土地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各地利用屋顶和地下空间、闲置用地、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因地制宜布局各类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设施,让体育健身设施与生活空间无缝衔接,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配,让老百姓就近就便参加体育锻炼。在不改变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可按原地类管理。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大型体育场馆按场地开放面积、年接待人次、年举办活动次数等补助资金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体育场馆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场馆风采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