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清涧县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分析
2023-10-24刘咪清涧县文物所
刘咪(清涧县文物所)
一、清涧县文物资源基本情况
(一)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基本情况
清涧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761 处。按级别划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2 处,未核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721 处。按类别划分,古遗址384 处,古墓类271 处,古建筑类80 处,石窟寺及石刻类6 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18 处,其他2 处,广泛分布于清涧县15 个乡镇。
李家崖城址于1981 年考古调查发现,1983 年5 月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确认为商代古城遗址,2006 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李家崖古城遗址的发掘、研究,填补了陕晋北部黄河两岸地区商代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空白,在考古学界已有一定的影响。辛庄遗址于2009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2012 年至2013 年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多处重要遗迹,出土遗物逾百件。辛庄遗址的发现为晋陕高原出土的众多商代晚期青铜器提供了科学背景,2014 年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涧县保存自宋至清的优秀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石台寺魁星楼,始建于北宋康定年间,经历代扩建维修至今,是清涧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对研究宋、明、清该地区的建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11 被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可移动文物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清涧县馆藏可移动文物数量大、种类丰富、考古价值重大,不仅为清涧县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写下重要一笔,而且成为研究清涧历史文化的物质佐证。清涧县共有可移动文物15297 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7 件(组)、二级文物32件(组)、三级文物83 件(组),现存于清涧县博物馆及库房内。从文物类别来看,全县可移动文物涉及石器、陶器、铜器、瓷器、钱币、金银器等十几个类别。其中,铜器305 件,瓷器225 件,钱币14162 件,陶器183 件,玉石器、宝石136 件,织绣61 件,铁器、其他金属器46 件,金银器115 件,石器、石刻、砖瓦30 件,档案文书5 件,雕塑造像3 件,古籍善本4 件,漆器2 件,文件、宣传品1 件,玺印符牌13 件,牙骨角器4 件,竹木雕2 件。
从文物历史年代来看,距今1 万年左右开始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分布广泛的原始居民在这里生活,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类文物是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和生活工具。
商代极具特色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的陶器反映了当时先进的铜器和陶器制作工艺水平,商贝币是发现最早的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通行的主要货币是布币,秦汉时期的钱币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汉代青铜器、陶器已经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
魏晋至宋朝,瓷器已取代了部分陶器、铜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
元明清时期,青花瓷是当时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从文物来源来看,文物藏品主要来源于清涧县境内考古发掘出土以及社会征集,有少量为公安部门移交及个人捐赠。从可移动文物保管的完整程度来看,文物整体保存状况较好,除流通票证因保存条件较差,褶皱、磨损、破孔严重外,其余铜、陶、瓷等器物均器形完整,保存较好。
二、清涧县文物资源主要特征
(一)文物时间跨度长
清涧县文物时间跨度长,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秦汉到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清涧县境内就有人类涉足。新石器时代,一个颇有影响的部落-五龙氏,曾在此居住。清涧县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古遗址200 处,占了古遗址总数的52%,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遗址内发现的石器、陶器等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新石器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夏商周时期,清涧县属雍州西河之地。李家崖城址、辛庄遗址内发掘出商代的房址、窖穴等多处遗迹,并出土青铜器、陶器、石器等丰富的古文化遗物,为研究陕北地区商周时期历史、经济、文化及古环境的发展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秦汉时期,清涧是中原王朝戍边的军事重镇,驻守边关的军队经年累月生活在这里,老死在边塞的将士们一代代叠压在黄土地下,形成了规模成群的汉代墓,因此清涧汉代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钱币类文物数量惊人。魏晋至宋朝,清涧是中原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拉锯战地区,出土文物的品类和数量都不像以前那么引人注目,其出土的文物以瓷器为主。自元朝开始,清涧县相对处于社会稳定时期,馆藏瓷器、铜造像、雕花石笔架、服饰等文物也几乎都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
从远古走来的古朴又精致的磨制石斧,到商周时期厚重的青铜器,从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到清代各色生活用品,大量文物的存在记录了清涧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史,为清涧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提供了实物佐证。
(二)文物资源类型丰富
清涧县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且年代连贯,类别涉及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及其他,向人们展示出一幅自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历史长卷。其中,清涧县发现的古遗址384 处,约占文物总数的50%,其种类有聚落遗址、城址、窑址、军事设施遗址和其他古遗址等。清涧保自宋至清的古建筑包含有寺观塔幢、亭台楼阙、宅第民居等类别,共同特点是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对研究我国北方古代建筑艺术,发展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清涧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涉及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名人故(旧)居、工业建筑及其附属物等类别,见证了发生于清涧县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研究清涧历史和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清涧县馆藏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包含石器、陶器、铜器、瓷器、钱币、金银器等十几个类别。馆藏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陶器种类丰富,工艺精良。新石器时代陶器以原始的手工制作为主,并且采用绳纹、篮纹等纹饰来进行装饰;夏商周时期陶器数量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器型多样,纹饰更加变化巧妙;汉代陶器主要有鸭蛋陶壶、陶钫、蒜头陶壶等容器,器型多样,釉陶是这一时期制陶工艺发展的突出成就之一。馆藏从商代到汉代的青铜器品类丰富,制作精良,保存完好,考古研究价值大。商代青铜器有铜鼎、铜尊、铜盘、铜觚等生活用具,有铜钺、铜镞、铜戈、铜戚等青铜兵器,有铜锛、铜凿等青铜工具等,其纹饰变化巧妙,有饕餮纹、龟鱼纹、乳钉纹等;汉代青铜器已经向生活日用器皿方面发展,种类繁多且各有用途,博山炉是当时民间常见的焚香用的熏炉,铜壶和铜钫是汉代常见的盛酒器或水器,蒜头壶因壶口做成蒜瓣形而得名,汉代铜镜带有长宜子孙等吉祥语作为铭文。清涧馆藏从商代到民国的钱币类文物共有1 万4 千多件,数量约占全县可移动文物总量的92%。从商代贝币、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秦汉时期的半两钱、汉代到唐高祖时期的五铢钱、新莽时期的刀币、唐代的“开元通宝”到清代的铜币和元宝,还有日本的宽永通宝、越南的光中通宝等流入我国的外币,我们看到了中国货币的发展史。馆藏从魏晋到清代的瓷器品类丰富,有瓷瓶、瓷盘、瓷枕等,瓷器通身施以白釉、青釉、黑釉等,并采用剔花、刻花、印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术,体现了不同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此外,明崇祯十三年追赠郝名宦为南京兵部尚书诰命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清代服饰反映了清代妇女服饰“镶滚彩绣”的服饰特色。大量珍贵文物的存在,为清涧县挖掘其本土文化内涵提供了实物证明。
(三)陕北地域特点鲜明
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演绎过程中遗留下丰富的文物资源,是陕北地区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向人们展示出一幅自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历史长卷,为研究清涧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清涧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以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居多,少部分遗址还发现了石墙、窑洞等重要遗迹,已具有文明时代的“城”的雏形,出现了文明的曙光。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李家崖城址、辛庄遗址等商周时期遗址中出土的极具特色的青铜器、陶器等,体现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反映了其生活方式,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考古学者以李家崖城址为代表的分布在陕北、晋西北、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这类古文化遗存命名为“李家崖文化”。
三、清涧县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成效
陕北清涧县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物资源。对现有文物资源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将会是促进清涧文物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清涧县认真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努力开创新时代清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保护优先理念,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程
第一,积极开展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和可移动文物档案的整理。组织专业人员精心编排文字、图片等素材,不断完善对全县范围内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和可移动文物档案的整理和编辑工作,促进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
第二,积极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解决馆藏文物不同程度的侵蚀、病害等问题。例如,青铜器科技保护和修复工作已完成现场采样等相关工作,正在进行方案的编写。
第三,积极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免遭巨大损失。例如,为使魁星楼的保存现状得到改善,积极开展清涧县魁星楼抢险加固工程,做好魁星楼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四,集中整治文物安全生产及火灾隐患,坚守文物安全底线。积极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文物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和宣传,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开展安防教育培训,集中整治文物安全生产及火灾隐患,坚守文物安全底线。
(二)加强文物传承利用,最大限度地释放文物活力
在做好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文物有效利用,更好地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让清涧文物融入现代生活。
第一,清涧文物部门积极开展文物博物馆专题展览活动,搭建起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良好平台,将丰富的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发展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赋彩人民美好生活。
第二,深入挖掘博物馆藏品内涵,开发文创产品,发挥文创产品在传播文物的重要符号作用。积极安排专业设计人员制作文物宣传产品(扇子、笔、纸杯、手提袋)及《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彩页。
实行公司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后,将管理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划分到具体的相关人,并且得到了受益者果农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护,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工程维护保养及时,使得工程可以长久利用,发挥持续的效益。
第三,讲好清涧历史文物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新媒体传播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通并积极运营“清涧文物”,宣传清涧县文物信息,讲好讲好清涧历史文物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众对清涧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最大限度地释放文物活力。
四、清涧县文物资源保护利用面临的主要障碍
陕北清涧县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新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突出的发展障碍。
(一)文物资源管理数字化进程亟待推进
数字化技术赋能文物保护利用,是文物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县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数字化信息平台应用不足、文物资源难以互通共享的困难。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发展滞缓,不仅削弱了文物资源的保护力度,而且导致文物与公众沟通交流的渠道相对单一。例如,传统的文物展览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削弱了公众的文化体验感,而数字化展览可以使文物“鲜活可触”。
(二)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实践融合发展不充分
加强文物与教育、文化旅游、广告设计等行业融合发展,实现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之间的碰撞,是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效的创新手段。
从清涧县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现状看,文物资源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短板。文物部门与教育行业尚未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文物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尚未得到更好的发挥。李家崖商城遗址、辛庄遗址等具有深度文化内涵、开发潜在价值巨大的不可移动文物亟待有效开发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创意开发和推广效率不高,文创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何形成“文物+教育”“文物+旅游”等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需要在价值挖掘、内容创意以及科技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三)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实践中公众参与感不强
从清涧县文物资源实际的保护情况来看,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热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普通公民对清涧文物缺乏关注和基础认知,更不具备文物专业素养,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缺少了一种先天的土壤。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调动公众对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注热情,鼓励和动员更多的公众参与、支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五、推动清涧县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
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压实文物保护责任,做好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构建一个完善的文物资源保护体系。
第一,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考古调查和保护利用工作,对全县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不定期全面的摸底排查工作,并积极配合文物考古队积极完成我县范围内的考古发掘、调查等工作,清理和提升文化遗存周边环境。
第二,做好文物日常基础性保护工作。从文物的日常管理、修复保护、安全巡查以及监管监测各个方面逐一细化落实相关职责,制定文物保护管理规划和具体保护措施,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加强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为文物安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文物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引进、考核、培养以及奖惩等相关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选拔优秀的专业人员、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并健全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文物专业人才队伍。
(二)建立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平台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化技术,建立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平台,实现文物的永久性保存和开放共享,为文物的科学研究、展示利用等提供丰富数字资源。
第一,对清涧县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并建立文物信息数据库,实现文物资源的永久性保存。
第二,可以借助多图像三维建模、3D 打印等技术手段进行文物修复工作,高精度、快速获取文物三维几何数据,最大程度保存其原始价值。
第三,拥抱“数字+”潮流,通过云展览、云直播等数字化手段多维度展示清涧县文化遗产,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三)提高群众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第一,适当加以引导、宣传,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向公众普及清涧文物知识和研究成果,加大对公众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第二,成立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定期举办公共文化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心文物、守护文物并且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氛围,以做到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