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系统对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推动与支撑
2023-10-24彭姿萍乡博物馆
彭姿(萍乡博物馆)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广泛普及,文博系统投入运行之后,对文物艺术品市场更是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以此为对象,结合江西省文博类艺术品,探讨文博系统对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推动与支撑,进一步提高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
结合江西省文博类艺术品的调查与分析,自从文博系统投入使用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但通过了解发现,行业内对文博单位以及文博工作者始终存在片面的认知,例如认为其对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态度过于保守,导致在工作中的态度不够积极,政策的实施也相对滞后,甚至认为这是阻碍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2011 年开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当年全国成交总额为576.22 亿元,对比1992 年第一场拍卖会的成交额300 万元,实现了飞速增长,而且超亿元作品多达数十件,这也对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即进入到“亿元时代”。以北京保利和中国嘉德为代表的企业在文物类艺术品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其成交额甚至突破了百亿,超出苏富比和佳士得这两家国际上的拍卖公司,更是在此背景下北京被视为中国文物艺术品世界交流中心。直至今日,文物艺术品市场在文博系统的助力下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为其提供的助力与支持在其发展中也体现出直观的作用。
二、文博系统与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历程
(一)由文博系统组织的拍卖会
早在20 世纪,改革开放对文物艺术品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助力。例如1978 年开始,拍卖行业已经具备其发展的初期条件,但真正将中国文物艺术品推入拍卖市场的契机,应该是1992 年北京国际拍卖会。
1982 年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提出了关于私人收藏文物的规定,一方面可以由指定单位负责收购,另一方面要求单位与个人不能从事文物经营收购业务。在1992 年北京国际拍卖会上,却将历朝历代的文物艺术品推上了拍卖会,例如西周时期的“铜爵”、西汉时期的青釉绳纹双系壶、清乾隆年间官窑仿木釉碗以及民国时期肖俊贤所创作的《山水图》轴等。上述文物的来源有北京市文物商店、中国文物商店总店等。此拍卖会在文物艺术品市场中的意义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仍然有深远的影响,为现阶段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设置试点积累经验
按照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实际情况,国家文物局在1996 年颁布了《关于一九九六年拍卖实行直管专营试点的实施意见》,将当时国内的一些拍卖公司作为试点,并在试点的作用下总结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推广经验,以便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当时国家文物局所提出的这一项措施具有可观的价值和意义,为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是现阶段助力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时国家文物局除了提出设置试点的措施外,为了能够提升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所有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从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着手,创办了培训班,培训专业文物拍卖以及文物鉴定人员,从而为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人才。
一直以来国家文物局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推动了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进步。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也正式受到法律保护,从而奠定其在法律层面的地位。
(三)文博专家对于拍卖企业的专业支持
我国最初形成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阶段,当时的从业者很多来自其他行业,尽管掌握的文物知识比较少,文物鉴定水平不高,但是能够对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保持一颗热衷的态度,这在当时行业的发展中奠定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当时很多企业选择邀请文博专家,对拍卖公司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而且以中国嘉德、中商盛佳为代表的拍卖公司,也都组建了专家团队,如启功、谢稚柳和徐邦达等各位文博部门的专家,其对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也是现如今文物艺术品市场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代表性文物艺术实现了市场的拓展
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得以长期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积累了经验,这也使得文物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很多曾经流失海外的文物艺术品也开始逐渐回归。借此国家文物局在当时为了能够顺应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趋势,于1996 年推出了C 字头火漆印,同时推出相应的政策,允许曾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进口,提升拍卖企业能力的同时,也将文物艺术品市场予以拓宽。
(五)文物艺术品收藏热潮
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至今,关于文物的收藏热潮一直存在,但其实这一热潮是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之后才得以出现,尤其是国家博物馆在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购藏文物中参与之后,更是进一步掀起了文物艺术品收藏热。比如1995 年由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正式推出了北宋张先《十咏图》手卷,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与鉴定专家等人,亲自前往拍卖现场购藏,并且在当时的文物艺术品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再如北京组织的2023 春季文物艺术品慈善拍卖会,昆明雅士得拍卖有限公司负责执行,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和云南省慈善总会联合主办,在此次拍卖会上有五彩人物八仙莲花盖罐(明万历)、密宗大日如来四方佛鎏金彩绘白玉镜、五彩人物八仙莲花盖罐(明万历)等文物艺术品等,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前来参与。
当然在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中,也离不开新闻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一些文物拍卖活动,很多拍卖公司与新闻媒体合作,使收藏更具有意义。例如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当初推出米芾《研山铭》手卷,国家文物局便专门派出了代表前往拍卖会进行购藏,甚至在拍卖现场聚集了大量记者,采访此次拍卖活动。这不仅体现出此次推出藏品的文物价值,而且在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下,文物艺术品收藏意义的宣传也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在文物艺术品的收藏方面,国有博物馆参与拍卖市场中,购藏了大量文物,例如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参与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活动,也为文博系统的创建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使文博系统初具雏形,另一方面根据其所购藏的文物艺术品,也丰富了系统内容。下面分别以不同所有博物馆购藏的文物艺术品为对象进行介绍:
故宫博物院先后多次参与拍卖活动,例如以1980 万元拍得张先的《十咏图》、500 万元拍得石涛的《竹石图》、880 万元拍得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2200 万元拍得隋人书索靖《出师颂》。
首都博物馆在其参与的拍卖活动中,先后拍得了佚名宋人《梅花诗意图》、明吴纳《孔子与七十二贤图》、郑燮《手书五经册》、清乾隆酱釉描金描银粉彩青花六棱套瓶、阎立本《孔子弟子像》、明嘉靖素三彩观音以及王炳《倩园八景·燕京八景图卷》等文物艺术品。
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参与拍卖活动中,曾以比较少的经费拍得十分稀缺的文物藏品,如8.8 万元拍得英法联军曾经在圆明园攫取的清乾隆银合金兽面铺首,2.2 万元拍得清乾隆官窑广彩开光人物碗;0.22 万元拍得了《影印四库全书四种》等。
基于文博部门的角度,当其进入拍卖市场中开始购藏文物,这对收藏者而言,真正激发了其对于文物艺术品的收藏热情,而且也在文博部门的带动下,向广大群众以及收藏者普及了文物知识。例如以往鲜少有人知晓的古代书画《石渠宝笈》,自从文博部门购藏《石渠宝笈》中所著录作品之后,便引起了很多爱好者对于《石渠宝笈》的关注。其实文博部门购藏文物艺术品也承担着极大的压力与干扰。
例如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徐邦达先生,当其提出购藏《十咏图》的想法时,因其涉及款项巨大,所以故宫博物院与国家文物局的时任领导并未及时批准。为此,徐邦达先生攻克重重压力,最终成功购藏了《十咏图》。
由此可见,自从我国开始形成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之后,无论是后期市场的发展,还是已经成熟,其间文博部门均起着关键作用。文博部门作为文博系统构建的主体,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中也是直接受益方,其对于推动文物艺术品的收藏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提升了文博系统中展览的陈列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库藏文物更加丰富,使文博教育功能得到显现,实现文博藏品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六)文物艺术品信息化推广与发展
文物艺术品市场历经发展初期、设置试点以及收藏热潮等各个阶段,这对于构建文博系统起到了支持作用,根据以往文物艺术品的发展经验,为文博系统的创建夯实了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在文物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是文博系统,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物艺术品市场在信息化时代下,查阅文物信息的途径与手段发生变化,文博部门工作人员、爱好者等,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继而逐步实现了文物艺术品向信息化的转型。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文物艺术品的转型、升级进程中,整合所在地区甚至全国各地的文物艺术品资讯,为所有文物爱好者提供信息推送,加强文物艺术品管理系统性的同时,也真正体现出文博系统的作用,助力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
第二,向智能化时代转型的过程中,文博系统除了基础的信息技术外,也开始大力应用VR 技术等,为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比如构建虚拟环境,仿佛置身于博物馆中,切身观察文物艺术品。此方面对于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而言,不仅更进一步实现了文博系统以及文物艺术品在信息化时代下的转型,还为文物艺术品宣传与推广提供了支持。充分发挥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的作用,为文物收藏爱好者提供更为先进的服务,为全面实现文物艺术品的智能化目标给予助力。
三、文博系统推动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对于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各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江西省在构建、应用文博系统过程中,在重大时间节点也推出了相应的活动和政策。再如北京市文物局在此方面正式出台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推进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规划(2021-2025)》,落实于实践中,为了做好顶层设计,达到北京文物艺术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北京市文物局以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为核心,编制并推出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推进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
此《规划》在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表现为三个方面:(1)精准定位,规划行业发展前景;(2)开发市场主体,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3)打造产业数字化生态,实现科技应用在文博系统中的转化。
基于上述关于文物艺术品相关政策与活动,一方面能够认识到当前文博系统对于文物艺术品的推广作用,提供政策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江西省文物艺术品的宣传、推广等也更加有序地展开,从而使文物艺术品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文博系统推动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借助文博系统实现文物艺术品的信息化管理
在文博系统中,将江西省文物艺术品上传,可以实现文物艺术品信息图片视频的多元化展示,不仅可以为系统管理者提供便利,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也能够在文博系统中直接获取相应的信息与资讯,为其了解文物艺术品提供渠道,扩大文物艺术品影响力。一般构建文博系统过程中,为了体现出该系统投入使用后的优势与价值,会在系统创建阶段采集所有文物艺术品资讯,以江西省文博艺术品的系统为例,可以在系统中整合当地所有的博物馆,分别局直属单位、市级文物行政部门、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文博单位等,每个模块直接链接到对应博物馆的官网,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群众,可以直接在此文博系统中找到相应的博物馆以及文物艺术品资讯,真正实现了江西省文物艺术品的信息化管理,也为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借助文博系统推动文物艺术品宣传与推广
通过构建信息化文博系统,实现江西省乃至于全国范围内的文物艺术品线上整合,以系统为载体,切实加强了文物艺术品管理效率,这是推动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大要素。文博系统凭借其信息化优势,对于文物艺术品市场而言,在文博系统的支撑下,所有拍卖信息价格等均会在系统中直观展示,一方面有助于文物艺术品交流。另一方面,无论是收藏爱好者还是专家学者,都能够在文博系统中更加快速且便捷地获取拍卖资讯,以此助力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那么关于文博系统对于文物艺术品的宣传与推广,下面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借助互联网优势宣传文博类艺术品
第一,文博系统的构建本身是以网络为依托,所以系统本身也被赋予了互联网的优势,例如信息传播效率高、覆盖范围广等。构建文博系统且系统投入运行之后,因为系统中整合了江西省的所有文物艺术品信息资料,所以这便为文物艺术品的宣传和推广创造了条件。通过文博系统广泛的覆盖范围以及对象,可以面向任何人宣传江西省的文物艺术品,起到对博物馆的宣传作用。这样一来,更多文物爱好者透过文博系统了解到当地所用的文物,使文物艺术品市场在行业内得到飞速发展。
2.文博系统中的文物艺术品交流
构建文博系统过程中,在系统中增加线上论坛这一模块,为所有文物艺术品的爱好者提供交流的渠道。对于江西省的文物艺术品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或者收藏者,都可以在系统中对任意的艺术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系统的支撑下实现文物艺术品的交流。久而久之,文博系统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对于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推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三)借助文博系统实现文物艺术品技术的创新
进入“十四五”时期之后,不只是江西,全国各地的文物行业发展均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开始大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大“云端”文物艺术品交易业态的发展力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线上文物艺术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则要持续推动文博系统和大数据的结合,全面实现智能化服务应用。对于江西当地的文物艺术品相关企业而言,需要对其实现数字化赋能,打造文物艺术品大数据中心,为文物艺术品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深度融合使用提供支持。
江西省对于文博系统给予高度重视,甚至将其作为当下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统筹规划文物艺术品相关交流活动,为今后江西省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明确了方向。在技术创新这一方面,在文博系统的支持下,其与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衔接日渐紧密,丰富了博物馆为代表的场馆的服务形式与内容。这不仅可以为江西省文物艺术品的宣传与推广夯实技术基础,还为文博系统的大力推广与应用创造条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艺术品市场历经各个阶段,从最初的发展初期一直到信息化阶段,文物艺术品市场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其中文博系统便是文物艺术品市场得以飞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构建文博系统,将文物艺术品和互联网建立联系,一方面使文物艺术品资源得到整合,另一方面也切实提高了文物艺术品的管理质效,并且在文博系统的支持下,推出新的文物艺术品的服务,满足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的需求,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大力宣传、推广文物艺术品,对于江西省文博类艺术品市场而言,更有利于提高其在国内外文物市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