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3-10-23吴静雯张佑铭邓力强史承勇

水土保持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陕北村落空间

唐 英, 吴静雯, 张佑铭, 邓力强, 史承勇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河南 新乡 453002; 3.中国石油大学 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 山东 青岛 257061)

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文化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中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看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空间载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遗产资源储备和保护利用对象[1]。自2012年起中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截至2022年已进行5次全国性的调查和认定,公布5批次共计6 8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并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群保护格局。传统村落以其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乡村振兴”[2]“美丽乡村”[3]和“乡村旅游”等[4]相关工作的重点对象。在学术界,传统村落也成为热点议题,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空间形态[5-6]、景观基因[7-8]、空间分布特征[9-10]、价值特色[11-12]、旅游开发[13]与保护发展等[14-15]方面。

在中国黄土高原核心区域——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农牧交错的历史人文共同影响下,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多样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约束和经济技术等因素影响,陕北传统村落存在着遗产资源禀赋不清,价值认知不足和保护工作滞后的现实问题。学术界虽然从20世纪就开始关注陕北传统村落,但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个别遗产资源较丰富的典型村落,如杨家沟村(马氏庄园)、刘家峁村(姜氏庄园)等。研究内容主要关注人居环境[16]、窑洞建造技艺[17]、景观特征[18]和旅游开发等[19],尚未针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立足陕北黄土高原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特点,借助ArcGIS 10.1技术平台,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分析陕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0],以期为其保护发展和集中连片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陕北”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黄土高原核心区和中国农牧过渡地带。从行政范围上看,“陕北”是指陕西省的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理区域的北部区域,包括榆林市(辖2区10县)、延安市(辖2区11县)。地理位置上陕北地区位于107°28′—111°15′E,35°21′—39°34′N,面积约863 km2,约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43.2%[21]。区域海拔高度为450~1 900 m,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次倾斜。陕北地区平均地形坡度17°,从北向南由风沙地貌逐渐向峁状丘陵、梁状丘陵、黄土塬的过渡,塬、梁、峁及其组合形态的沟壑地貌景观发育明显,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占区域面积的53%。地貌特征上大致可三大不同的自然风貌类型:延安以南的黄土塬沟壑区及基岩山地,长城沿线及其以北的风沙滩地区,延安以北、长城以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陕北地区沙、土、林所形成的横向三区带状渐变空间,形成了无定河、延河、洛河等一级河谷,窟野河、大理河干流等二级河谷和密布的小流域沟道,河网密度0.08 km/km2,表现为“干流深切,支流密布”的树枝状水系结构[22]。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包括:(1)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4部委公布的国家级传统村落(1—5批)和陕西省住房厅(1—3批)等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录,共计163个(其中国家级46个)(表1);(2) 研究借助Google Earth和百度地图API地名搜索获取传统村落地理坐标信息,取质点坐标进行标定;(3) 陕西省区域统计年鉴(2017年)获取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表1 陕北传统村落区(县)域分布统计Table 1 The county (district) territory statistics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2.2 研究方法

将传统村落看着点状要素,163个传统村落为样本,通过计量地理方法和ArcGIS 10.1工具对陕北地区163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Google Earth地理信息系统,配合百度地图API地名搜索获取并确定传统村落地理坐标信息,利用ArcGIS 10.1空间分析技术平台,以点要素标记构建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在1∶50万的陕北地区DEM矢量地图上行可视化分析并进行核密度测算,对其进行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

3 结果与分析

3.1 空间分布特征

3.1.1 空间分布类型 宏观空间视域下的传统村落属于点状要素,地理学中通常采用最邻近指数来判断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包括随机型、均匀型和凝聚型3种分类[23]。最邻近点指数R被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rI)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rE)的比值。其公式为:

(1)

(2)

式中:rI为实际最邻近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D为点密度;A为研究区域面积;m为点数。R=1代表点状要素呈随机型分布;R>1代表点状要素均匀型分布;R<1则代表点状要素凝聚型分布。

利用ArcGIS 10.1的Spatial Statistics Tools中的Average Nearest Neighbor进行运算,D=0.0019,A=83133.6690 km2,m=163,计算结果如下:rI=7.99 km;rE=11.47 km;R=rI/rE=0.71,即实际最邻近距离均值与理论最邻近距离均值之比R=0.71<1,因此,陕北传统村落趋于凝聚型分布。

3.1.2 空间分布集中程度特征 地理集中指数是研究衡量传统村落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3)

式中:G为陕北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区(县)区域内传统村落数量;T为传统村落总数;n为区县域总数。G取值为0~100,如G值越大则传统村落分布越集中,而G值越小则传统村落分布越分散[23]。

由表1可知陕北传统村落总数T=163,区县域总数n=25。运用公式计算得到陕北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31.54。若163个传统村落平均分布在各区(县)域内,即每个区县传统村落数量应为163/25=6.25,则G=6.25,而计算结果31.55远远大于6.25。由此表明从区县尺度来看,陕北传统村落分布极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洛川、延川、米脂和绥德境内。

3.1.3 区县域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区县空间分布可视化处理可知:陕北传统村落在区县域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绥德(29个)、米脂(28个)、延川(20个)和洛川(14个)4县境内,占总比例的47%。府谷、佳县、宝塔3县数量为5~9个,略高于平均分布值;宜川、志丹、清涧、子洲、富县、榆阳、横山7区县数量为3~5个,略低于平均分布值;而安塞、靖边黄龙等小于3个,甘泉、黄陵、吴起、定边和神木5县没有传统村落入选。在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方面,米脂(9个)、延川(8个)、佳县(8个)和绥德(7个)4县共计32个,占总量的69%。子洲、清涧、富县、衡山、子长、黄龙等区县低于4个以下,宝塔、志丹、安塞等12区县没有国家级传统村落上榜(表1,图1)。

注:基于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的审图号GS(2019)1822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未做修改,下图同。图1 陕北传统村落县(区)域空间分布Fig. 1 The county (district) territor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3.1.4 空间聚集分布特征 核密度估计法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位置上,但是在不同位置上发生的概率不一样。点越密集的区域,发生地理事件的概率越高,反之则越低[24]。核密度估计法能够较好解释空间聚集的程度,本文运用ArcGIS 10.1软件Spatial Analyst中集成的Kernel Density工具对163个陕北传统村落进行核密度分析,生成其核密度分布图(图2)。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总体形成了3个传统村落聚集区,第1个为米脂县、绥德县和佳县形成的高密度聚集区,其次分别是洛川县和延川县形成的2个次密度聚集区,整体上呈现出“整体凝聚,局部分散,分布极不均匀”空间分布格局。

图2 陕北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Fig. 2 The 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3.2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3.2.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决定传统村落选址布局和农业生产方式,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植被等。在全域尺度下,利用ArcGIS 10.1将陕北传统村落质点坐标与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图进行叠加,可以获得其海拔、地形起伏度、地貌类型、水系等方面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1) 海拔高程因素。陕北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海拔区,与河流水系分布线路高度重合,其空间布局表现出明显集聚特征,与黄土地貌、和地形起伏度的相关性明显。由图3,表2可知,陕北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为400~600 m(2个,占比1.2%),600~800 m(18个,占比11.0%),800~1 000 m(80个,占比49.1%),1 000~1 200 m(50个,占比30.7%),1 200 m以上(13个,占比8.0%)。其中海拔为800~1 200 m的区域,总数为130个,约占总数的80%。主要包括东部南地区的米脂、绥德、佳县等地,和沿黄河地区和南部洛川塬地区。因海拔高度和黄河水系在陕北东部和南部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区域,并具有良好的农耕条件,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海拔低于600 m的仅为清涧县的河口村和王宿里村,选址于黄河河谷的村落。海拔高于1 200 m的村落有13个,分布于洛川塬边缘的黄龙山山地和西部高海拔地区(图3,表2)。

图3 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高程关系Fig.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le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表2 陕北传统村落地理空间分布数量统计Table 2 The geographical spatial distribution quantity stat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2) 地形起伏度因素。陕北传统村落的地形起伏度分布为0~50°(39个,占比23.9%),51°~100°(79个,占比48.5%),101°~150°(33个,占比20.2%)和150°以上(10个,占比6.1%)。将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陕北地区黄土地貌类型划分(陕西省地情局,2015年)相叠加,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流水侵蚀剥蚀的黄土丘陵区最多,共105个,占总数的64%;分布于流水切割的黄土台地地貌共24个(其中黄土塬12个、黄土梁12个)占总数的15%;侵蚀剥蚀的黄土-基岩丘陵(沿黄土石山区)共32个,占总数的20%,而位于南部黄龙山侵蚀剥蚀的石质低山的仅2个。而陕北地区其他黄土地貌如侵蚀剥蚀的黄土低山、风蚀梁丘、风积平缓沙地、风积沙丘、湖盆沙地均无传统村落分布。究其原因,除侵蚀剥蚀的黄土低山外,如风蚀梁丘等地貌多分布于北部风沙过渡区,历史上位于明长城沿线内外的游牧民族活动区,受游牧文化和战争防御影响遗留下来的传统村落很少(表2,图4)。

图4 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黄土地貌类型关系Fig.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oess landform type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3) 坡度因素。受陕北黄土高原地形因素影响,传统村落大多分布于坡度在平坡(0°~5°,41个,占比25.2%)、缓坡(6°~15°,79个,占比48.5%)、斜坡(16°~25°,34个,占比20.9%)、陡坡及高坡(大于25°,11个,占比61.7%)。其中缓坡和斜坡是黄土丘陵地貌,是传统村落分布密集地区。平坡传统村落多为河谷川道和黄土塬选址,缓坡和斜坡传统村落为黄土丘陵地貌选址,而陡坡传统村落则多为洛河上游、黄龙山和黄河峡谷带的村落为高坡或陡坡选址,仅有11个(图5,表2)。

图5 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坡度关系 Fig.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lop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4) 水系流域因素。河流水系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必要物质因素,选择河谷川道或河网交织地区营建村落,以满足生活用水和农牧业生产活动。通过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水系的耦合可以看出:黄河及无定河、延河、洛河支流水系形成的树枝状空间是村落主要选址和密集分布区。其分布特征为:黄甫川流域(3个)、清水川流域(4个)、孤山川流域(1个)、窟野河流域(1个)、秃尾河流域(2个)、佳芦河流域(4个)、无定河流域(66个)、清涧河流域(24个)、延河流域(11个)、洛河流域(23个)、黄河干流部分区域(24个)。其中,分布最多的流域面积最大的无定河流域,占总数的40.5%,覆盖了陕北地区大面积的黄土丘陵地貌区;其次是洛河下游的洛川塬地区(14.7%)、清涧河流域(14.4%)和黄河干流的侵蚀剥蚀的黄土-基岩丘陵地区(14.7%)(图6,表3)。

注:流域水系地参考《陕西省地理省情白皮书(2010)》绘制。图6 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流域水系Fig.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iver basi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表3 陕北传统村落水系分布数量统计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river system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3.2.2 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指村民进行的农耕生产、邮驿商贸和军事防御等社会生产和人文生活活动。政治军事、交通商贸推动村落生成、发展与演变;战争匪患促进村落防御型格局的营建,名人的思想和活动对村落宗族精神具有持续的濡染作用。

(1) 人口密度因素。自明清以来,陕北地区人口密度基本呈现出由佳县、米脂、绥德、州向外延伸的半圆形而逐步递减的趋势[25]。陕北地区人口规模呈现出:黄土梁峁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由东至西逐次减小的地域差异特征(2019年)。陕北地区绥德、米脂、佳县、洛川、延川等区县人口密度大,传统村落相对数量较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正相关的一致性(图7)。

(2) 区域经济因素。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表现为传统村落数量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图8)。明清时期,陕北米脂、绥德、洛川等地区农耕条件优越,成为陕北农业生产和屯兵之地。譬如米脂县,其名自“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如脂”。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米脂也成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且保存质量较好的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等条件限制,米脂、佳县、绥德等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落后,以及较稳固的人地关系,又为传统村落原始风貌的保留奠定了基础。2018年陕北地区各区县生产总值《陕西统计年鉴》(2019年)中排名倒数10名内的黄龙、吴堡、甘泉、宜川、佳县、米脂、清涧、富县、子洲、绥德,其大多位于是陕北地区东部和沿黄河东岸,交通不便(沿黄公路于2018年底全线贯通),区域各县多依靠农业生产,经济水平低下。而缓慢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相对落后的保护开发强度,形成传统村落的较好存续,但也从正面映射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图8)。

图8 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各区县GDP关系Fig. 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GDP of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3) 历史文化因素。根据陕北传统村落现有遗产资源和历史职能的调研,可将其为传统农耕、名人故里、邮驿商贸、军事防御、神陵宫监5大历史文化类型[26]。其中,传统农耕型79个,占比48.5%;名人故里型16个,占比9.8%;邮驿商贸型13个,占比8.0%;军事防御型45个,占比27.6%;神陵宫监型10个,占比6.1%。传统农耕和军事防御型传统村落占比最大,这与陕北历史上的军事防御、移民屯田等政治经济活动轨迹相一致。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性特征(图9,表4)。传统农耕型主要分布在陕北东南部的洛川、米脂、绥德、佳县等地,邮驿商贸型主要集中在黄河沿线渡口、古驿站或重要关隘处,军事防御型多由军事堡寨演变而来,与(三边)长城遗址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合。而名人故里和神陵宫监型传统村落则分布较为分散,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军事防御和邮驿商贸活动是促成陕北传统村落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

图9 陕北传统村落历史生成类型空间分布Fig. 9 The history generation typ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表4 陕北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Table 4 The history generation typ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Shaanxi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研究表明,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为极不平衡的凝聚型特征,形成了3个相对较高的高密度地区,包括脂县、绥德县和佳县形成的高密度聚集区,洛川县和延川县两个次密度聚集区,整体上呈现出“整体凝聚,局部分散,分布极不均匀”的特征。其影响因素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自然因素是影响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基础性引导和制约作用。村落营建的基础是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因此村落选址与地形起伏度、坡度和水系相关性明显。凝聚型特征体现在东南部低海拔、中地形起伏度、缓斜坡和“近水”性,彰显陕北黄土高原及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特殊地理单元个性特征。

其次,人文因素是影响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导性作用。陕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区域人口正相关,而与区域经济负相关。历史上米脂、绥德、佳县和洛川等良好的农耕条件促使传统村落的生成和发展,而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影响较小反而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存。历史文化因素中传统农耕和军事防御型传统村落占比最大,且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集聚性。

4.2 建 议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核心区,是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农牧文化过渡区和红色文化高地,而传统村落又正是区域历史文化和乡村景观风貌的典型代表。陕北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促使传统村落的存留且数量较多。先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陕北传统村落延续具有反向性作用,但当前城镇化发展和乡村空心化又促使其剧烈衰落,保护发展工作极为艰巨。随着乡村振兴、沿黄高质量发展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战略规划的提出,陕北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遗产资源和文化特色,迎来了崭新的保护发展机遇。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有效保护和利用陕北传统村落的遗产资源和特色文化优势,形成以自然生态建设、特色产业融合、窑居乡村营建等策略,梳理历史文脉和风貌特色,保护并利用其独特价值,构建适应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反思以往点状形式和个案研究的局限性,基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在宏观尺度下以黄土地貌类型、流域、历史文化等要素为地域单元,基于空间分布特征可划定陕北传统村落集聚区(如洛川苹果文化区、米绥农耕民俗文化区、黄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等,并协同区域遗产资源文化特色形成集中连片式的保护开发利用模式。

猜你喜欢

陕北村落空间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油画《村落》
我的大陕北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党建地图·陕北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