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护岸在延平区水土保持工程中的运用
2023-10-23吴文龙
吴文龙
(南平市延平区水土保持中心,福建 南平 353000)
0 引 言
生态护岸建造技术是一项综合工程,集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在满足防御汛期洪涝灾害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安全强度和耐久性,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效果,把过去由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刚性护岸,改造为由混凝土、植物、水系和土壤互相联系的生态护岸。本工程案例以顺应现有生态河岸线为基础,对现有河道岸线进行改造,重塑自然河岸线,以实现“安全、生态、水清、岸绿”的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构建水量充足、水流自然、水质良好的水土保持工程体系。
1 工程概况
延平区2022年度省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工程涉及斜溪流域,为山区河流,流域面积146 km2,河长23 km,比降145‰,多年平均流量3.64 s/m3。根据2020年度南平市延平区水土流失现状图,流域内存在较大范围的强烈、中度水土流失区域。本次工程主要功能定位为“行洪排涝、安全生态”,减轻区域的水土流失,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总长为3 km。地质地层岩性从上到下为:
粉质粘土(Q4apl):灰黑色、土黄,软~可塑,湿~饱和,含少量粉细砂,局部有夹粉~细砂,层厚一般为0.3~1.5 m。
(含泥)中~细砂(Q4apl):褐色,灰黄色、松散~稍密,湿~饱和,偶夹小卵石、砾石,层厚一般为0.2~0.5 m。
砂砾卵石:灰黄色,饱和,呈中密状,砂砾卵石粒径大小悬殊,不均匀系数变化很大,卵石成份以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花岗岩、变质岩为主,粒径一般在10~30 cm,含量约占50%~70%,层厚2.0~5.0 m。
强风化基岩:为燕山早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γ52(3)c),灰白色、灰褐色,层状构造,岩芯呈碎块、发育有多组节理裂隙。
2 生态护岸设计
2.1 护岸选型原则
(1)在符合行洪要求、施工方便、修复加固简易、防止水土流失的基础上,确保护岸稳定。
(2)与周边生态系统紧密相连、不断进行与周边生态环境物质交换、协调一致、协同发展。
(3)设计时增强护岸在视觉中的“软效果”,减少刚性结构,兼顾河道水体及两岸的景观、亲水、休闲等功能要求。
2.2 护岸选型设计
2.2.1 生态格网挡墙
护岸采用生态格网挡墙,生态格网每层高1 m,保证顶宽1 m情况下,每层退台0.5 m,挡墙后铺设土工布。挡墙底部设置50 cm厚的C20埋石混凝土基础,迎水坡脚设置深度为1.0 m的抛石护脚,背水坡土方开挖坡比为1∶0.5,整体埋深1.44 m,详见图1。
图1 生态格网挡墙
2.2.2 重力式挡墙+M10浆砌毛块石面层
挡墙面层为M10浆砌毛块石,面层厚30 cm,基础挡墙顶宽0.6 m,挡墙埋深1.44 m,迎水面坡度为1∶0.1,背水坡为1∶0.3,前趾宽0.3 m,后趾宽0.2 m,底宽3.2 m,采用抛石护脚防冲,详见图2。
图2 重力式挡墙+M10浆砌毛块石面层
2.2.3 重力式挡墙+砌块生态护坡
采用C20埋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墙作为基础,挡墙面层为M10浆砌毛块石,面层厚30 cm,基础挡墙顶宽0.6 m,露出河床1.8 m,迎水面坡度为1∶0.1,背水坡为1∶0.3,底宽2.2 m,基础厚为0.5 m,前趾宽0.3 m,后趾宽0.2 m,采用抛石护脚防冲刷,在砌块生态护坡的孔隙间进行植草绿化,详见图3。
图3 重力式挡墙+砌块生态护坡
2.2.4 复合式生态砌块挡墙
该护岸为生态砌块挡墙+埋石混凝土挡墙的复式结构,护岸上部为生态砌块挡墙,挡墙仰斜10°,生态挡墙高为3.1 m,顶部设混凝土压顶,宽0.4 m;在砌块的背水侧填土加设土工格栅。护岸下部为C20埋石混凝土作基础,设计高度为2.3 m,设计基础埋深1.44 m,顶部宽度为0.9 m,迎水侧坡比为1∶0.1,背水侧坡比为1∶0.3,堤脚采用抛石回填,详见图4。
2.3 护岸类型比较
按迎水面形状及特点,以上几种护岸的建筑工程可比投资经济技术综合比较如表1、表2所示。
表2 工程量及每延米投资比较表
通过以上综合比较,鉴于本工程项目区河道较窄,两岸为基本农田,故护岸选择占地面积最小、投资也最节约的复合式生态砌块挡墙。护岸设计主要考虑防冲不防淹,为保证河道两岸田间雨水能顺利排入河道,本阶段基本维持大部分河道两岸现有高程不变。
经过方案优化后,复合式生态砌块挡墙坡度为1∶0.17,生态挡墙高约为3.0 m,顶部设混凝土压顶,宽0.4 m。压顶后为生态步道,右岸采用混凝土路面,宽约3.0 m,厚20 cm,下铺10 cm厚碎石垫层;左岸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宽约2.5 m,厚20 cm,下铺10 cm厚碎石垫层。路面后接排水沟,宽30 cm、高30 cm。生态砌块根据常水位高度,分为绿化区和非绿化区,绿化区砌块后为厚30 cm的级配碎石和粘土混合料,砌块间隙种植绿植,非绿化区砌块后为厚30 cm的级配碎石,碎石后为土工布300 g/m2,背水侧填土设PP单向土工格栅50 kN/m,总长3 m,入土距离2.6 m,共5层。护岸下部为C20埋石混凝土作基础,设计高度为2.3 m,设计基础埋深1.44 m,顶部宽度为0.9 m,迎水侧坡比为1∶0.1,背水侧坡比为1∶0.3,堤脚采用开挖料回填,其结构图如图5所示。
图5 优化后的复合式生态砌块挡墙断面
3 工程计算
3.1 护岸冲刷计算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中第9.1节护岸冲刷深度计算公式来计算本次冲刷深度,从而设计推算护岸堤脚的埋置深度。
计算得项目区河段冲刷成果如表3、表4(所列为流速、水深大或者凹岸处)所示。
表3 水流流速不均匀系数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知河床护岸段在10年一遇洪水水位下最深处冲刷深度为0.93 m。考虑到山区河流暴涨暴跌的特性,工程所在段河道笔直,流速较快,以及基础安全超深,并且参考附近护岸和防洪堤工程的经验,本次斜溪小流域生态护岸基础埋深取1.2 m,并用开挖土回填作护脚进行防护,因此能满足冲刷要求。
3.2 挡墙稳定计算
3.2.1 抗滑及抗倾稳定系数
(1)抗滑稳定系数:
(2)抗倾稳定系数:
根据相关规范,基底抗滑稳定系数取值1.4,抗倾稳定系数取值1.5。本次工程加筋土挡墙的安全稳定系数按以下数据进行计算和校核:
筋带抗拉强度、筋带抗拔稳定性验算时可知荷载分项系数γQ1=1.4、结构重要性系数γ0=0.95、抗拉性能的分项系数γf=1.25、抗拔力计算调整系数γR1=1.4、抗拉材料(拟用双向土工格栅)抗拉计算的分项系数γR2=2.0。
3.2.2 生态挡土墙设计计算
(1)根据勘测的地质资料及设计需求,通过反复试算调整断面结构形式,本项目初拟断面结构如图5所示。
(2)设计、计算资料汇列。
①堤顶新建2.5 m生态步道厚20 cm,混凝土重度γ=2 450 kg/m3,计算取附加人群荷载3 kPa。
②采用生态砌块,砌块宽度280 mm,高度150 mm。
③筋带拟采用单向拉伸塑料土工隔栅,抗拉力ts=60 kN/m;土工格栅在砌筑中的总长度取0.4 m;加筋回填土(砂性土)与土工格栅的界面摩擦系数取f=0.3。
④筋带节点的水平间距Sx=1 m。
⑤墙身(加筋土区)填料为砂性土,其力学性能指标设计值为:粘聚力C=20.5 kPa,容重γ=17.5 kN/m3,内摩擦角α=30°。
⑥设计生态挡墙基础为下级埋石混凝土挡墙及其回填料(粉质粘土),地基土力学性能指标为:粘聚力C=20.5 kPa,容重γ=17.5 kN/m3,内摩擦角α=13.5°,承载力特征值≥120 kPa,粉质粘土的基底摩擦系数取值f=0.2。
通过运行《理正—挡土墙计算程序》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对各表计算结果的分析,设计挡墙的抗滑、抗倾和地基承载力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均能达到规范要求。
4 结 语
水土保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我国水利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随着近些年来的水利工程实践,工程在实际设计施工中逐渐摒弃传统刚性护岸,优选更美观协调的生态护岸。增强美观效应、维护自然生态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充分利用生态设计理念,既保证护岸稳定,又保证岸线生态。结合本工程实例,可为今后延平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对以后生态护岸技术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