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
2023-10-23武学凯
■ 武学凯/文
关于中国哲学思想与当代设计创意的思考
观乎天下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这种博大的胸怀孕育出璀璨的华夏文明。这句话好像也是在解读我们时尚产业,也就是说:分析、认知自然现象,进而掌握规律发现趋势;同时观察研究人文又可以不受趋势影响,从更大的维度表达独特的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里蕴藏着诸多普世的哲学与思考,我们总是在用新的东西致敬过去的某一时刻,追根溯源我们都能看到延续变化的足迹。二十四节气、瓷器、陶器、竹器、丝绸、书法等在自然中发现、成长、应用,并成为我们生活场景中的角色,人与自然相伴共生也契合着我们今天时尚产业的发展理念— —科技、绿色、持续,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造物哲学。人与自然之间的造物关系植根在我们生命的价值理念中,代代相传永续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还是要把握造物根本,格物致新,理清根脉,再建造,再发展。
2023 年兔年春节GUCCI 橱窗设计。
理解造物的底层逻辑
时尚表层是创新,创新的底层逻辑还是基于各自的文化传承与表达。中国时尚产业进入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还是理念与认知的价值塑造,文化与生活的物化关系,以及关系的创新形式与内容。传统的商业模式、制造模式、商业逻辑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回归消费者价值时代。消费者的觉知让消费有了更加深刻的变革,数字生态影响生活方式,要实现与消费者可持续的情感价值链接,还需要文化的回溯创新。这不仅是当下需要的能力,也是未来可持续的生命力。
品牌是造物的载体,品牌的基础文本与价值观梳理,赋能产品背后的创新文化故事,支撑产品的形式表达;品牌文本与实物之间内在关系的一致性预期,以及给生活、场景带来的场景情绪体验,是否表达了画像中的消费者精神需求,都会影响消费者商业价值转换。在这个新的时代,变化速率影响到你我的生活方式,我们在跟随的过程中,还是要积极地去发现、研究变化的底层逻辑,再以设计的方式介入、协调变与不变的关系价值。
我们强调了科技、艺术、文化在时尚产业构架中的作用和价值,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造物本源去结合时尚科技,结合交叉其他的认知方式。科技大多会从材料开始:比如纳米、石墨烯、银离子、气凝胶、生物基、木浆等等,材料的丰富性应和着场景多元化的消费趋势;3D 虚拟设计实现快速呈现、修改;智能制造实现快速交付;在线交易,快速触达消费者,科技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科技赋能产业的发展,成为产业的核心推动力。科技的力量协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善用自然、回馈自然。科技在可持续领域更是欣欣向荣,在不同材料间实现新突破— —咖啡渣成就咖啡纤维,人们研发出了大豆纤维,用玉米制造出了聚乳酸纤维等等,都代表科技对产业的推动。同时科技让时尚再次回归,关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回归发现原本“不变”的一些价值主张。
“天人合一”是华夏五千年的内生哲思,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造物理念,曾几何时我们忘记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在快速进阶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内驱动力,就像是游子离家远了总会有思乡之情,由逃离到深爱。那些所谓“不变”的价值如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以文化引领的产业升级成为发展共识。
格物致新,体会“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
造物从格物开始,就像是我们的象形文字,一笔一画都体现人与自然在交互过程中的记录方式,以绘的方式表达意,并不断简化重构,表达伟大的中国创新智慧,既抽象又具象,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其艺术价值。透过汉字可以窥见千年,体现格物即造物的人与自然的交互理念。陶、瓷、丝绸都是先人在自然抗争中不断精进出的造物方式,对人类世界产生着最为持久和积极的影响。它们都源于世代技艺的精进与传承,是生命之间情感交互所凝结的果实。
今天我们再次站在历史交汇处回望历史,“天人合一”格物致新的造物哲学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互鉴的造物主张。这时候设计只需要解决在造物过程中人、物、场的关系价值,在这种关系价值中交叉、重构历史的、当下的、未来的、科技的、民族的、国际的、艺术的、人文的等适配的要素。
浙江凯喜雅集团的丝绸让我们感触到交叉与重构之后的先进性。他们在与故宫博物院IP 合作的“锦绣岁贡”系列中,每一块面料在结合科技织造的同时更是表达核心文化的跨时空属性,并构建中国纺织行业可以领先世界的创新体系。我们可以感受到百鸟归巢的格纹,中国色的诗意情感,中国故事的传神,回归是以更加创新的方式体现中国造物哲学的先进性。在技术品质的基础上我们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新的价值属性,所谓国际化就是我们的造物哲学与世界共情的能力,以新的文本方式构建一个更具未来价值的造物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非遗是文明、文化结晶,是中国造物哲学的根基。一段时间里我们执迷在追逐所谓国际化的潮流趋势中,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引领国际趋势。伴随国际化的交融互鉴,让我们逐渐意识到重塑自我认知价值的意义。
商业化的品牌时代,从最初追求物的量,到追求物的质,商业背后的逻辑还是文化的支撑与文化互鉴后的独立表达、传递。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独特且与时俱进的具象化的物化产品和抽象化的精神产品,很难达到持续的发展动能。
2024 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上,非遗、东方美学成为设计师、品牌不约而同的集体共识,这才是中国时尚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传统造物哲学与当代设计价值的结合正逐渐融入我们高质量物质与精神的生活场景中。此次时装周,武学伟&武学凯“造物儿”专场发布与国家植物染非遗传承人管兰生教授合作,以善为美传递时尚自然美学,回归造物本源。采集树叶、花卉、核桃等与非遗染缬融合,在棉、麻、丝等天然织物上创作,非遗植物染的手作过程存在着效果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在数字化的今天,创作的偶然与不确定是那么的可贵。
所以说非遗传承的价值转换会引发带入感是因为我们熟知它的来源;陌生感是因为我们用设计解构传统过往的认知;新鲜感是因为它以新的面貌呈现。“物”是生活美学,“造物”是精神美学。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产品、中国品牌成为认识中国的另一面镜子。如何形成持续的价值判断,这就更需要我们形成自主的造物美学理念及价值主张,才有实现品牌国际化的机会。这里的国际化就是造物与场景、服务的在地情绪化表达。
近几年的春节期间,我们会发现有70%以上的国际品牌,尤其是一线国际品牌,无论是在橱窗设计、产品设计还是现场的平面、动态设计中都增加了中国元素的表达。比如在兔年春节期间,CUCCI、KENZO 等门店橱窗设计中都体现了浓厚的兔年生肖元素。
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基于商业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物化的形式也不仅限于在中国的核心店铺,国外的很多空间在中国春节期间也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传递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畏。春节是中国文化在国际时尚领域中的第五季表达,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空间以他文化的视角表达中国文化及造物理念,充分体现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在当代时尚语境中的价值。
以更加舒适的方式传递造物理念
时尚的温度、时尚的态度是人与自然在长期生活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互依互存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带给设计面向未来独特的、持久的表达能量。中国的水墨、诗歌都以其独特辨识度成为世界艺术史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医、中药、针灸是医学,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造物哲学。他们总是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尚产业历久弥新的基础就像是中国水墨、中医学要体现独立存在的价值。独立就意味着深研后的人、物、场的文化要素构建。
我们有了格物致新的造物理念,还要思考如何以更加舒适的方式传递这种发于心、成于新的造物理念,这一点当今的时尚行业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伦敦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都有中国品牌、设计师的作品发表,比如李宁、波司登、郭培、王汁等。他们以“知行合一”的理念践行“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这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物化的内在精神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传播。
这个时代,更需要以物化的方式去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设计首先是让生活有序,然后通过深层的解决人、物、场的关系再让生活更加有趣,触达一些新的生活场景。古人讲物尽其用、为而不争,启示我们物质的本质最终要回归到精神价值,也正是因为中华文化内在的关联性、一致性和开放性,让我们今天的物化语言重新找到了自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