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餐饮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0-23杨燕
杨 燕
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产教融合已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顶层设计,为今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笔者所在的四川旅游学院是国内第一所以“旅游”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围绕大旅游产业需要、服务四川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市场调研,面向餐饮行业从产教融合角度探索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式,推动我校转型发展。
一、餐饮和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的内涵
(一)餐饮业的含义
餐饮业是指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于一体,向消费者专门提供各种酒水、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
(二)餐饮贸易人才的含义
餐饮贸易人才是指在餐饮业(包括餐馆、小吃店、饮品店、酒店、餐饮连锁企业、餐饮管理公司等)从事商品贸易、市场营销、贸易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三)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的含义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把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具有更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而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是指面向餐饮企业及餐饮服务企业,熟悉国内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的贸易实务操作能力,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商贸活动的业务流程管理和数字化经营,具备持续的商贸领域理论前沿及实践动态的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般而言,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主要包括面向餐饮企业及餐饮服务企业,具体从事商品贸易、市场营销、贸易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有一定区别,是否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是衡量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标准;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也不同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因为这类人才在职场中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相关行业中的管理者,因此这类人才同时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我国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需求现状研究和主要特点
(一)我国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需求现状研究
我国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需求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我国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的需求岗位结构分析;二是我国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的需求岗位层次分析;三是我国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分析。
四川是我国餐饮大省,餐饮在四川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题以四川为调查和研究样本,包括四川本地的餐饮企业、餐饮服务企业和外省在川有分公司或者门店的餐饮企业,研究我国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课题选择了2021 年3 月1 日—2022 年3 月1 日,四川省21 个市州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的招聘信息为样本进行调查。调查涉及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近500 家,主要包括连锁餐饮企业、餐饮门店、餐饮服务公司、酒店等,其中外资企业近100 家。调查包括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网络调查主要包括前程无忧网、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四川人才网等网络招聘平台提供的相关招聘信息;实地调查主要包括对四川小龙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蜀恒一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通过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研。通过整理汇总相关调研信息得出,四川省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主要集中在外贸类、销售类、市场类、运营综合类和电子商务类等岗位。具体不同类别的岗位需求人数,如表1 所示。
表1 四川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各类岗位的需求结构和数量
(二)我国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需求现状的主要特点
1.岗位需求结构特点。从岗位需求结构上看,四川餐饮业和餐饮服务业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一半以上集中在销售类和运营综合类岗位,这两类人才的需求人数占总需求人数的66.36%。市场类和电商商务类岗位需求较少,外贸类岗位需求人数占比最少,专门的贸易数据挖掘与分析岗位几乎未涉及。反映了部分四川餐饮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对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图1 四川省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需求层次和数量
2.岗位需求层次特点。从岗位需求层次来看,基础管理型人才需求最多,达1094 人,占比41.16%。其次是管理型和操作型人才。因此,四川餐饮业和餐饮服务业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主要以基础管理型岗位为主,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3.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特点。从岗位需求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看,现代餐饮业和餐饮服务业普遍重视商业规划与运营能力、商务沟通与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商业数据获取与挖掘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愈加重视也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餐饮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
首先应该从顶层设计上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应该考虑包括学校、学院领导、骨干教师、餐饮企业、餐饮服务业的企业管理者、咨询专家等。主要职责在于协作调研,共同确定符合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等。
(二)构建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
通过线上线下调研和相关专家、学者座谈,提炼出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的核心能力即六大核心能力。
1.商业规划与运营能力。商业规划与运营能力主要包括商业环境调查的基本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撰写专业性的可行性论证报告、设计商业规划方案四个方面的能力。
2.商务沟通与写作能力。商务沟通与写作能力主要包括现代商务沟通手段、现代商务礼仪、行业法律法规和贸易政策、撰写正式商务信函等方面的能力。
3. 商业数据获取与挖掘能力。信息时代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对商业大数据的挖掘与运用的高阶竞争。谁对商业大数据挖掘得更深更准,谁就能在赢得顾客上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商业数据获取与挖掘能力主要包括大量业务数据的抽取方法、对大量业务数据进行转换以及对大量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等方面的能力。未来数据分析专员、数据分析经理等与贸易大数据相关的岗位将逐渐成为需求旺盛的热门岗位。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5.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运用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工具完成商务沟通、商务谈判、商务信函撰写等工作。同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
6.持续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是难以穷尽的,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主要指坚持商贸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的终身学习,具备持续的商贸领域理论前沿及实践动态的学习能力。
(三)构建“五位一体”深度合作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构建“五位一体”的应用型餐饮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社会(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从以下举措入手:
1.协同制定应用型贸易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有关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内核。同时结合我校自身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围绕大旅游产业需要,积极对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调研,提炼对口就业单位在贸易经济服务领域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在人才方案制定过程中,应与政校行企社建立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将政府官员、兄弟院校、餐饮行业、餐饮企业、其他相关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吸纳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使其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协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协同打造“双师型”贸易师资队伍。目前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授课的许多老师并没有在贸易企业、餐饮企业等相关行业、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因此对学生实践方面的指导比较有限。所以,应该实施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协同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本领过硬的“双师型”贸易师资队伍。
注重内培,提升现有校内师资的教学、实践能力。第一,对校内现有教师,通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在职学历提升、访学等多种手段,提高其对学术前沿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第二,继续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传、帮、带”,进行一对一老带新计划,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研、实践等各方面带领青年教师成长。第三,实施双师素质培训工程。鼓励没有行业经验的教师进入相关外贸、餐饮等行业实践或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认证,提升实践能力。
重视外引,多渠道吸引校外优秀师资充实教学队伍。加强与“政校行企社”对接,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等渠道,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等担任贸易经济专业的咨询顾问。通过兼职教师、校外实习导师、创新创业项目导师等方式,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等实际工作中,使贸易经济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不断吸收行业最前沿的信息。
3.协同优化实习、实训合作基地和实践课课程建设。
(1)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在学院建立贸易经济专业政校行企社合作工作室,构建五位一体深度合作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组织架构、制度安排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保障。最终形成人才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局面。通过政校行企社合作工作室,积极打造优质的实习、实训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使部分优质的实习实训基地向贸易经济专业就业基地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搭建校外专家教学平台。通过政校行企社合作模式,“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优秀的校外专家为学生授课。通过实训指导、实习指导、社会实践指导等多种渠道,使政府、行业、企业等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士和学术专家深度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贸易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3)加大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实践课程的力度。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通过政校行企社五位一体协同进行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大纲制定、职业元素融入、实践环节设计等,使共建的课程更符合“应用型、特色化”的办学理念。
4.协同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数字经济时代,对数字经济的把握程度和运用程度成为影响贸易经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校贸易经济专业充分整合贸易产业与企业资源,尝试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互通”制度。通过邀请行业工程师等专业人士授课,实现多赢的局面。一是通过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数据经济实验班,进行专门培训,拓宽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之路;二是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训、竞赛平台,近距离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和竞赛问题;三是借助行业、企业资源,对接需求市场,积极发挥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在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尤其是横向项目申报中的作用。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反哺教学,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构建四环递进式实践教学系统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商贸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四环递进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一阶段:理论教学,夯实基础。理论课程学习,通过企业真实案例讨论还原贸易经济情景,夯实学科基础。第二阶段:仿真模拟,体验工作情景。通过电子商务实验室、Simtrade 外贸实习平台、经济管理学院智慧大旅游产业链教学实践实验中心项目等,校内实验室的外贸、营销、跨境电商等软件模拟,体验贸易经济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工作场景。第三阶段:实地走访,提升职场认知。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贸易企业、商贸流通企业、餐饮企业、旅游企业等开展专业见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岗位需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第四阶段:课外拓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科研竞赛等课外拓展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五)构建“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有效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应用型贸易人才培养的效果评价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以往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一般以用人单位的评价为主,而且主要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很难全面、客观、动态地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贸易经济专业尝试构建“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由用人单位(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学校、学生、家长和第三方专业机构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从理论素养、实践能力、职业发展前景等多纬度进行综合衡量,形成“五位一体”的多元人才培养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