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性思考
——基于西藏探索实践的分析

2023-10-23王文令

观察与思考 2023年8期
关键词:市域现代化民族

王文令

提 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好社会治理体系中系列重大问题的主要途径。市域社会治理状况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尤其是在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尤为重要,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以西藏自治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为例,归纳其主要做法,总结其成功经验,剖析其存在的不足,对推进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理性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调“市域社会治理能力”。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市域社会治理是解决社会治理中系列重大矛盾与问题的重要一环,事关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落实与落地,事关市域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夯实与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后,市域社会治理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并被列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各地推进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各地探索、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关系到新时代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市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也是在一定的市域范围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社会治理、取得较好效果的具体体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与挑战的有效应对与切实解决,有助于探索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市域秩序与活力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制度建设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制度框架下,构建上下联通、协调一致的市域社会治理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制度依据;通过社会治理解决好市域范围内的相关安全问题,把市域社会治理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于构建与城市化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方式,将各地的重大矛盾风险化解在市域范围内,防止单个风险演变成为系统风险、局部风险演变为全局风险。这就是管理和回应市域社会异质性以及风险外溢性的特征,探索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方式。市域社会治理具有效能导向作用,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发挥市域科技、人才、立法、区位等综合优势,将市域资源进一步优化,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制度保证以及法治保障。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与体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是中间环节,具有中间枢纽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当人民的需求从注重基本物质生活满足转向更加注重公平法治民主的人文环境、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等美好生活的期待时,市域社会作为融合市—县—乡—村的空间共同体,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回应人民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有效化解社会运行中的重大矛盾与热点问题。

市域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传统乡村治理与县域社会治理的低效能同城市化高速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超大城市、城市群、湾区的不断崛起,不断颠覆传统社会治理理念,在高质量发展需求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市域社会治理探索具有更强的时代意义。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特征的数字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市域智能治理和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必要而充分的技术前提。市域在发展的进程中汇聚了越来越多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以及高科技技术资源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数据发展系统,有能力整合全市域范围内各级各部门的海量基础数据,打造一体化的城市数据中心,破解数据共享难题,打造市域智能治理体系。

(二)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市域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的中间枢纽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种可以弥合宏观国家治理结构与微观基层治理行为的联结式枢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构筑起国家和基层之间的桥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能够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结合,而且能够让市域治理工作当中的重点领域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向有机结合,能够让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当中的体制机制和需要落实到基层的工作管理制度有机结合,是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基层治理主体分散在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之中,管理重叠而又缺乏联系;基层治理对象相对离散、随机和无组织状态;基层治理在资源投入、制度改革、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大量努力,但实际治理效果提升不够明显。诸多此类问题亟需解决,而市域社会治理是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多重困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事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事关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事关党和国家社会治理的全面推进

市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把市域作为完整的治理单元,能够让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当前,我国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县—乡(镇)”六个层级,根据现行行政区划和治理层级,市域处于中间层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事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其对上可以直接理解和把握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决策部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又事关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对下可以指导基层做好国家治理的基层实践,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市域这个如桥梁和纽带一般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中间层级,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实施者”,事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也是落实基层治理工作的“组织者”,事关基层社会治理状况的直接展现;更是以城带乡、以点带面的“发动机”,事关党和国家社会治理的全面推进。

市域社会治理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贵在因地制宜,形成适合当地实际条件的治理模式。市域社会治理是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文化支撑、科技支持的社会治理体系基础上开展的社会行动。市域社会治理是治理主体全面运用党建、法律、道德、文化、心理、科技、村规民约等社会规制手段开展的一种社会行动。社会治理方式,也相应地由政府单一主导转变为社会多元共治。因此,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开始从主导向服务和引导转变。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特殊定位,市域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组作用,抓住了市域这个关健环节,就可以取得“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二、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的成就

自党和国家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提出总体设计与全面布局以来,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以西藏自治区为主要代表的民族地区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与路径,闯出了新路,创立了成功经验。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西藏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立足本地实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进程中全面推动政治、法治、自治、德治和智治有效融合,不断提升西藏自治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治藏方针,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即以脱贫攻坚为抓手,以就业为突破口,以城乡建设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社会治理为平台,以反分裂斗争为后盾,以生态建设为条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意识”等主题教育为依托,以党的建设为关键,等等,不断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保障民生方面,全面做好住房、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民生工作,使得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构顺应新时代发展、满足各族人民群众需要、具有西藏区域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截至2022 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全区生产总值2132.64 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5 万元;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53 元,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09 元,同比增长约7.5%。城镇调查失业率5.5%。74 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8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达到99%以上。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西藏经济社会的有力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抓好试点工作建设平安西藏

根据中央政法委制定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西藏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如:组织了拉萨市、昌都市、日喀则市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并全面研究部署。同时,全区各地市高度重视、积极筹备、研究落实,推动试点工作有效落实,实现良好开局。如:拉萨市积极开展“双联户”“网格化”管理,优化社区服务功能等,规范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深入解决矛盾纠纷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参与下沉工作,实施科学防控、有效疏导、积极应对、保障供应、维护稳定的有效措施。那曲市落实普法责任制、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治理能力,打牢市域社会治理基础。日喀则市研究、制定了《日喀则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围绕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针对开展实施群众思想状况、消费情况等摸底调研,引导各族群众理性对待消费,深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林芝市创新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林芝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全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断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如:拉萨市制定了《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深化平安拉萨建设的实施意见》,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总体布局。昌都市针对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昌都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进行了具体任务的细化、分工,并针对突出问题制定了《关于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全区其他各地市结合各自实际,也制定实施意见或者方案,实现参与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全覆盖。

各地结合实际,全面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体系,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如:拉萨市城关区的吹哨报到,优化网格化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协调办理基层事务;墨竹工卡县优化创建“党建+基层治理”社会治理模式;曲水县打造村居警务室,在村内解决矛盾、办好实事。那曲市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纳入市委重点整改综合考评范围,扎实推进,建设各类品牌调解室、平安建设志愿者、平安守护队等群防群治活动。日喀则市围绕平安建设,建立向纵深发展、向四周延伸、上下多方联动的责任体系,引导所属各县积极探索符合实际要求的新工作模式。林芝市针对交通安全工作,建立了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格体系、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警务网格服务模式等。这一系列探索、实践有力推进了平安西藏的建设。

(三)推进“五治融合”提升基层组织力

加强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将政治、法治、自治、德治和智治有机融合,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补短板、强弱项、突特色、发优势,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序开展。一是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基层党员,突出政治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力,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二是结合各地实际,针对相关突出问题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西藏自治区连续出台了多部具有地域特点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西藏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三是夯实基层基础,提高群众自治能力,提升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的社会参与度。通过拓展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不断创新群众的自治方式,有效提升群众自治能力,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参与度保障。四是充分发挥德治作用,增强基层社会治理道德基础,强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基础。如:规范村规民约,开展乡村文明建设,推进以新型家庭、家教、家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家庭文明时尚标杆,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保障。五是以智治为支撑提升工作实效。依靠科技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拉萨市投入大量资金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综合中心建设,打造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矛盾化解、信访受理、维护稳定于一体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等;日喀则市和林芝市着力推进“雪亮工程”信息化项目,警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向深度应用,有序弥补智能化、信息化领域的缺陷。

总之,西藏各地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相关要求,不断探索适合发展需要的具体路径与方法,有力推动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全国其他民族地区也是如此,不断深化改革,探索符合各地现代化建设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路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良好局面。

三、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点

全国各民族地区都具有自身特点,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带来一定的难度与不同程度的问题。如: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特别的区情,同样决定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综合分析,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地区特殊的情况决定了维护稳定责任重大

民族地区基本都是民族聚集区,是边疆地区,同时,还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重点地区。尤其是西藏自治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特点,既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还存在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特殊矛盾。这一方面给维护地区稳定带来诸多的难题,另一方面也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不容忽视,亟待重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做好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推进西藏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是考量国内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二)民族结构比较复杂,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带来一定的困难

民族地区一般民族较多,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共同观念的培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像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其他民族数量众多的民族地区,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底蕴、思想认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带来一定的难度;又因是西藏地广人稀,难以集中管理,更是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不同民族无论是在生活习俗还是发展思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同,给各个地市之间整体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人才稀缺,难以集中高质量的市域社会治理人才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发展走向来看,较少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愿意到生活条件艰苦的民族地区工作,尤其顶尖人才、拔尖人才是国内发达地区人才竞争关注的焦点,民族地区难以吸引较多的高素质人才,故而导致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人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短板,更是影响社会治理现代化走向的瓶颈因素。

(四)资源匮乏,影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的关键

民族地区相对来说资源匮乏,这是影响与制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的一个突出因素。就目前国内发展形势与发展趋向来说,相关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基础资源、能源资源等基本是向发达地区流动,较少流向在民族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给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带来资源的供应不足的问题,也影响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五)交通运输基础条件的限制,更是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尤其是像西藏,因自身的自然因素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给交通事业的全面发展带来较大的难度。交通发展受阻,也同样在多方面影响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有序推进。

总之,在民族地区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点,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针对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发展需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与发展模式,才能够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道路。

四、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包含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布局现代化和治理方式的现代化。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需要不断更新与改善,否则,难以长期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布局不能因循守旧,滞后更新的社会治理布局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治理方式也要随时根据社会治理的动态进行不断地调整,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就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来说,无论是在人才供应,还是专业队伍体系更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制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问题。同时,在具体工作的部署方面,上级部门要求不断提高、会议较为繁多、数据汇总比较复杂等,也是制约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弱项。干部队伍社会治理思维方式比较落后、更新不够、治理方式创新不足、治理机制不够完善等,更是影响民族地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此外,基层自治能力不足、基层组织保障不足、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足,是阻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的一个普遍弱点。

(一)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多元主体、多元参与的治理结构,需要共同参与、共同发力、共同推进、共同创造,但是目前基本没有形成规范的、合理的体制机制,致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合力难以形成。主要问题有:一是各成员单位联动协调的理念缺失、措施不够清晰,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缺乏统合性治理政策,另一方面市级层面指挥协调机制不畅。二是政府职责定位不够清晰。主要表现为:理念认知不准、职能定位不实、信息整合共享机制不完善等。三是治理规划部署延续性不足。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现在具体政策主要是由各级班子成员进行研究、商定,人员的变动往往也带来政策与具体做法的更换,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致使治理规划、部署延续性不足。四是治理创新出现偏差和误区。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的进程中存在着纸上作业、玩文字游戏等现象,层级较多、上下沟通不畅,难以形成协调联动的治理创新模式。

(二)社会治理结构不平衡

社会治理结构需要发挥社会治理功能,这是一个在均衡、有序、协调中保持动态的稳定。与前面的问题一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必然带来社会治理结构失衡。“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序社会”的治理理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对于民族地区来说,一般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社会治理结构失衡更为明显,形成市场、政府、社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集状态必然更需要时间。就目前的社会治理结构来说,主要还表现如下:一是“行政一元化”的现象较为明显,政府主导、大包大揽、基层“内卷”、群众观看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社会协同不够。社会组织规模普遍较小,发挥作用不明显;基层组织不健全,基层基础作用不强,尤其是基层自治乏力;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建设滞后,社会服务工作配套不足。社会层面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体,但是由于运行机制匮乏、参与人员工资难以保障以及工作经费落实不够,加上公众的参与意识淡薄、参与渠道不畅等,不能不影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三)社会治理专职力量薄弱,专项经费不足

总体来说,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力量薄弱,综治专干配备数量有限,社会治理工作任务繁多且复杂;网格化人员、双联户户长结构不全,能力有待提升;综合治理中心不够健全,实体化运行比较缓慢;参与社会治理人员的能力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社会心理服务人才急缺,经费保障不到位。这些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诸多的困难。

同时,目前在民族地区存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压力较大的情况,例如:特定领域社会治理比较困难,市域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隐患较多,留守老人与孩子的教育引导工作比较繁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引发的社会问题较多,黑恶势力在一定范围还存在,矛盾纠纷的不断发生,基层自治能力的不足等,给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带来诸多的困难。这绝不容忽视。

五、民族地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做好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就需要做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布局现代化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结合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不断延伸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触角,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合理布局,推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不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结构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社会参与的治理要求,一要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架构,发挥纵向秩序的整合作用。首先,增强党委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统合和协调的地位,充分发挥党委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做好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的相关设计与系统谋划,构建、完善各级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工作体制。其次,切实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力量、集中落实、全面推进,进一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绩效。二要发挥政法部门的作用。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主要职能部门的政法系统,要制定社会治理、维护稳定与反对分裂的工作规则,明确各级组织及其相关部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职能与职责,多方共进,构建起任务明确、责任清晰、横向协作、上下配合、响应迅速、运转高效、多方联动的指挥工作体系。通过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倾,形成多方协调、全面推动、应用充分、力量充实的组织体系,增强全面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服务能力。三要完善外向业务架构,建立部门协作的社会治理体系。①参见姜坤:《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初探》,《行政与法》,2019 年第11 期。社会治理自身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安全、防范社会风险、防控社会治安、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纠纷、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改善等各个职能部门的全力协作与多方努力协调,建立起多方共同发力、全面合作共同推进的治理体系,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形成共同合力,搭建紧密协调的体系格局。四要完善专项资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保障作用,在相关资金到位的基础上,将资金用于刀刃上,应向基层网格化管理、双联户工作以及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倾斜,研究财政资金在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域如何发挥更好的杠杆作用的有效路径。将前期的资金分派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专项资金。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使用范围等规范性文件,并及时下发,使基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确保资金按时到位,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供经费保障。五要建立健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评估体系。针对各地市的不同情况以及发展趋势,结合工作安排,制定切合实际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评估体系,按照发展目标要求、工作落实情况、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程度等,对相关单位进行有效评估,确保工作的按部推进与有效落实。

(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布局现代化平衡发展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布局是关系到这一工作有效有序推进的关键,结合所属地市的各个部门的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发展实际的总体布局与具体结构的发展方案,以及落实政策措施等,从积极发挥市场的效应、政府的有力作为因素、全民的共同参与力量、社会的有序运行机制等方面综合考量,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合理有效布局,在共同发展中形成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集交汇的融通格局。一是建立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让所有力量都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献策献力。②参见党国英:《论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关于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20 年第2 期。二是多方促进社会协同。有效发挥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尤其是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广泛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引导基层群众自发形成自建自治的有效力量,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并形成共识,共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吸纳相关领域与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当中,投入到相关具体工作实际当中,完善社会服务工作配套机制,体现社会服务工作的时效性与作用性。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工作资金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到位,拓宽工作参与渠道、强化公众与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三是提高群众治理参与度。通过促进发展,切实解决好各族群众的相关切身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相关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完善各种保障体系机制和各种服务体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融入感与归属感,引导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群众工作群众做,做好工作为群众”。注重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员带动群众的形式做好社区管理、志愿服务工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当中。同时,做好流动人口的相关服务保障工作,提供相关的落户等便利服务,通过激励措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当中。

(三)不断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治理方式现代化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直接的方式与有效路径。一要全面落实和发挥政治在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大胆探索“党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引领与服务功能,同时,发挥好党员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要完善法治环境,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形成法治共识,发挥法治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保障作用。三要激发自治活力,提升基层组织自治能力。这要加强群众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治理参与,做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抓好反分裂斗争等,积极参与相关社会事务的治理,为推进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共同努力。四要做好德治引导,因地制宜构建适用于各地的德治途径。大力弘扬、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入法入规,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发挥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五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建立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将数字治理①参见任勇:《大数据与社会公共安全源头治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 年第2 期。应用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之中,推动智慧化建设,打造网上一体化办案平台,提升相关部门工作效能。

(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力量专业化建设

一是根据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政法干部队伍建设,满足社会治理现代化需求。二是夯实基层治理专业化队伍,根据各地发展实际,不断强化县乡两级人员队伍,强化社区以及村级相关专业力量,实现城乡市域社会治理一体化推进。三是培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吸纳一批政治觉悟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热心投身基层工作的专业人才,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队伍建设。四是不断推进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在符合条件的县域以及乡镇,建立健全各级社会治理中心,形成上下连贯的治理空间,逐步形成符合发展实际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形成与完善。

综上,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环节,在党和国家总体布局之下,还需要各民族地区结合各自的实际不断探索、创新,闯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顺应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市域现代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边疆治理现代化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