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常见疾病康复”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
2023-10-23王旭兰
叶 倩 王旭兰 闫 雪 范 榕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2000
2019年1月,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提出要“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同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3],计划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2]。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既是职教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重大创新举措。
目前,大量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我国高职院校推行“1+X”制度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从“1+X”制度下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方案探索、实施路径、教材设计与选用原则、课程教学方法和双师型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现状中指出,我国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产与教分离,赛与教冲突,教与证不符”问题,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4-7]。然而目前开展的各项研究对于高职教育中的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与行业证书融合情况的论证较少。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学中占较大比重,且要将企业、行业的领先技术水平融入教学实施过程,以此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专业技能实践课程与行业技能证书的融合尤为重要,而“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能助推高职技能实践课程的全面改革[8]。
一、“1+X”证书制度下重建“常见疾病康复”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X证书”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设于2019年,“常见疾病康复”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需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课程内容需涵盖解剖学基础、康复评定、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康复工程等。由于各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因此应尽早落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1+X”证书制度的融合,极力促进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促进学生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融合,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缩短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差距,从而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二、“常见疾病康复”课程教学实施现状
(一)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水平,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我国康复行业发展迅速,但因我国康复事业起步晚,且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足够的专业康复治疗的师资力量,专业教学多是由一些具有临床经验的医学教师兼顾,临床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的康复治疗经验。目前有康复专业经验的老师太少,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学校在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不能实现与时俱进,按照教材内容编写的教学计划没有突出性,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不够紧密,使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产学脱节”现象。
(二)教学设备落后,教学体系与国际脱轨
我国现阶段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同于国外,培养出的往往是综合治疗师,进入临床工作后才根据岗位设置需求进行专业划分,使得教学侧重点不够突出,加之康复教学所用设备也均落后于临床,学生进入岗位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规范培养。
(三)评价考核缺乏标准,不够全面
课程考核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教学项目完成度情况。“常见疾病康复”课程涉及的课程多、内容多、知识点杂,在教学考核环节,除了考核学生课程过程中必须完全掌握的理论和技术内容外,要使评价考核多元化,还要将临床思维、康复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考核过程中,康复专业培养考核标准不够具体,也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1+X”证书制度下,“常见疾病康复”课证融通实施策略
(一)对接行业标准,加强校企合作,对课程内容改革创新
目前国际公认的康复治疗师培养方式为分专业培养,细分为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辅具工程师、心理咨询师、职业康复师、儿童康复师。物理治疗师又可分为神经系统、骨科、脊髓损伤、脑瘫、运动损伤等方向[9]。而我国康复起步晚,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常见疾病康复”课程教学以疾病为载体,针对不同时期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方法讲授,在内容取舍上,往往仅凭教师对临床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主观判断。而且康复仪器设备更新快,校内实训实训室教学硬件更新跟不上临床工作实际,不能有效满足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技术技能提升的要求。且校企合作不够力度深入,为确保患者安全,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学生在专业课中学习掌握的基础康复治疗技术不能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应加强校企合作,依据课程目标,对接行业康复现状及临床工作实际,将课程内容项目化,任务化教学内容,使培养目标更贴近岗位,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基于“1+X”证书制度,推进“常见疾病康复”课证融通
“1+X”证书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在做好专业调研和企业职业岗位与用人需要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的,“常见疾病康复”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临床的基本理论知识,还涉及临床疾病康复常用的评定方法和实用性操作方法等教学内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适应和满足行业发展规律与发展需求,根据“1+X”证书制度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考核点对“常见疾病康复”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在授课中理论知识中融入“康复治疗师”和“老年康体指导”执业技能等级证书理论考点,在实训课中融入“康复治疗师”和“老年康体指导师”岗位核心技能,既锻炼了学生自身职业技能操作能力,提高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过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学生因学历低而导致的就业困难,同时与岗位贴合也能培养出更符合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三)紧扣国家标准,协同“双师”育人,探索考核评价方法
依据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应为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的康复技师职业群,能够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0]。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大学生学业考核应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评价体系多元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要求将过程化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因此,在考核中应首先改变单一标准化评价,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由单一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自评、小组内评、组间互评、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多层次、多维度评价主体。其次,丰富评价考核内容,灵活赋予考核权重,对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率、作业完成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综合研讨、“1+X”证书持有率等方面进行不同比例赋值,实施多种元考核评价。最后,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所学知识,在实操课堂进行综合技能考核评价,实现“以考促学”[11]。
(四)立足“1+X”证书制度,探索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标准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而教师职业能力建设要求教师有独立、高效地从事日常教学、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还需具备及时掌握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有独立从事专业课程开发以及有良好的跨界协作能力,如此才能有效形成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推动力[12]。常见疾病康复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综合课程,在理论和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岗位工作职责、职业技能要求等开展临床模拟教学,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很必要的,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往往理论背景深厚而实践操作技能不足。“1+X”证书制度的提出,给教师发展提供了新平台。通过师资培训,可以为授课教师提供进修平台,让教师了解新职业、新规范,从而在授课中更好地将“1+X”制度进行融合。基于推进课证通融教育的实施,能够促使教师积极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进行融入,此举对促进教师队伍向实践型转换有重要意义。
(五)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在“1+X”证书制度推进下,还需完善“常见疾病康复”课程的考核机制。第一,考核能够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并巩固薄弱技能的依据。因此,从课程内容出发,紧扣教学重点,通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总结学生知识技能的薄弱环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第二,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要求,从实践出发,对照课程标准设置相应的考试内容,在课程内容基础上提升职业技能理论和操作,确保学生了解自身技能发展情况,有效达成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要求。第三,结合职业发展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考核,考核涵盖理论知识、康复操作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人文关怀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构建多元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评价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结语
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常见疾病康复”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践,积极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考点和技能大赛赛点进行融入,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提升的同时,对岗对证,从而解决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问题,提高康复治疗技术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满足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也能促使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