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教学课程开发研究
——以苏锡常为例
2023-10-23潘心成刘胜任
张 毅 李 丹 潘心成 刘胜任
1.常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2.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3.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1 概述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大,各大院校积极进行教学革新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1]。因此本文旨在调查和研究苏锡常地区六所本科院校学生对提升就业能力教学课程的学习需求、学习成效和反馈建议,以提供课程改进的参考。研究问题包括:苏锡常地区六所本科院校的学生对提升就业能力教学课程有哪些需求?学生参加提升就业能力课程后,是否认为自己的就业能力得到了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是否认为现行的提升就业能力教学课程规划有价值?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文将提升就业能力教学课程实施现状分为三方面调查,一是学习需求,包含学生需要的教学课程以及他对于未来职业的期待[2];二是学习成效,即学生经历教学课程后确切提升的就业能力及对生涯的影响[3];三是课程反馈[2],包括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对象为苏锡常六所本科院校: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本文筛选研究的课程遵循如下准则:课程的教学方式及核心概念符合现今的教学趋势;课程全校学生均能参与;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并与创业接轨。据此,本文选择了创新创业培训和大学生暑期创业体验计划,作为提升就业能力课程的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分别访谈了苏锡常六所本科院校2019级和2021级接受过提升就业能力课程的学生。访谈对象采用主题取样,访谈工具包括访谈大纲、录音器材(手机)、访谈记录表和本文。为进一步确认访谈问题的可靠性,在相关专家和六位课程助理均确认访谈大纲无误后,方可正式完成访谈大纲。本文根据受访情况来调整访谈问题及顺序。
3 研究流程
本研究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首先,针对研究主题进行文献搜集,提出研究方向和问题,并拟订研究计划。其次,对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积累研究所需知识。接着,根据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样本和确定数据分析方法(如编码方式)展开研究。最后,综合研究生得到的数据和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研究结论。
3.1 数据处理
将访谈内容成稿后,本文会将访谈稿寄通过微信和电子邮件发给某受访者,确认内容完整或是无疑问的地方,并请某受访者在逐字稿上有需要修正的地方标注。本文利用Word中的搜寻功能,将相似注解的段落搜寻出来并制作表格贴在一起,完成初步编码。
3.2 数据分析
本文参考质性数据分析[4]的五步骤进行访谈数据分析。第一步是文字化,即通过将访谈录音转成逐字稿的方式搜集文字信息,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受访者的意见。第二步是概念化,根据访谈内容将相似的概念进行编码。第三步是命题化,该步骤是暂时性的假设,从概念化阶段的编码中找到整份数据的主旨。本文将编码过后相似的段落放在一起,仔细阅读后提出暂时性的论点。第四步是图表化,将命题结合编码数据制作成表格,以方便仔细比对、反复检验数据的主旨是否正确或有缺漏等问题。第五步是理论化,提出或验证理论,寻找能验证整份数据的理论。
4 研究结论
本文合计有受访者共85位,79位学生,6位助理。两门课程分别访谈人数为:大学生暑期创业体验计划共56人;创新创业课程(包含创新创业竞赛培训课程)共23人。
4.1 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需求
(1)学生需要的是因材施教的课程。因为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同一种课程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在苏锡常六所本科院校的教务部门网站中了解到,现阶段该地区大学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与讲师的互动充分。但是在课程设计方面,使用的是预先统一规划的课程,而不是根据学生需求作为配套课程,这也是学校今后在规划课程时需要参考和调整的方向。
(2)理论与创业并重的课程是重要的。理论是创业的基础,正如某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到:需要先知道原理和特性才能应用于研究中。受访者普遍认为理论跟创业是并重的且无先后顺序,在创业中也可以学习理论。有受访者提到传统课程中学科界线过于僵化,一个理论只包含在一个学科领域,但研究可能会牵涉到各学科的理论,应该鼓励学科边界交叉。
(3)理论在研究中扮演着指引及佐证的角色。学术研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范式,研究的第一步是文献的查找,文献是研究中重要的基石,它能给予研究的指引研究可能的走向、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更重要的是它能佐证的论点,研究结果不只停留在老师授课,是一个认证的步骤,因此在研究中理论是绝对不能被抛弃。
(4)学生想要更开放性的课程。传统课程在规划上过于僵化,常以学生是否修过哪些课程来评断他是否具备该课程的能力,但不只有修过课才能学到知识或技能。传统的课程太过标准化,例如各个学系的毕业标准,部分受访者希望可以提出能以怎样的方式考核不修必修课,也能学会必修课要学会的知识、技能。
(5)偏好能将理论与创业结合的课程。评价现今教学上注重多元评价,评价对于师生双向都是有意义的,评价不只是老师检测学生学习成效的结果,也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究竟在这门课中的收获。因此如果在课程中加入报告的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报告内容有组织、系统地呈现,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与创业结合,达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练习口头发表,促进多元的学习。
(6)实操类课程能将知识应用出来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偏好交互式的教学,例如实操类、专题类的课程,不少受访者认为这样的方式能清楚知道学到的知识该如何应用,加上若有成果的产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在专题导向学习中,学生需要积极深入挖掘主题及性质,认清研究的脉络。Blumenfeld(1991)[5]在从学生的观点看专题导向学习的特性中也有提到此特点,也因为专题的主题和性质是依据学生的兴趣所选择的,学生能增强较高的学习动机,并在遇到问题时能想方设法地去解决。
4.2 学生的学习成效
(1)通过提升就业能力课程学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大学生暑期创业体验计划中,学生跟着指导老师学习如何进行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并非一帆风顺,当问题发生时学生应当独立找到解决方案,因为专题研究不同于在传统课堂听讲,须具有主动性,需从界定问题开始而后解决问题,不管是从文献中查找是否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是与有经验的学长学姐讨论或是与指导老师讨论,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升就业能力课程学到文献查找及阅读。受访者表示在做专题前,首先要做的是文献的查找,寻找有没有前人做过相似的研究,以及学习他们是怎么设计研究的。例如一些新的技术,如文本挖掘和深度学习技术。在经历大学生暑期创业体验计划,学生学习到如何利用关键字查找文献,并且学习阅读英文的能力,学会如何抓取文献中的重点阅读。
(3)通过提升就业能力课程提升表达沟通的能力。在课程中,学生加入指导老师的研究室做研究,因此要定期参与老师与研究生的会议,每周需跟老师报告进度,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当周的进度清楚表达给老师。
(4)通过提升就业能力课程学到了新技能。学生在做专题中,会依据研究的需要用到不一样的程序,这些需要应用到的程序可能本身在院系的课程中不会涉及的,或是学过但是没有实际运用的机会,而专题就是一次挑战自我很好的机会,可以与指导老师学习新的软件并且能应用在研究中实际操作。
(5)通过课程提升就业的广度学生认为参加专题课程增加他们未来就业的广度。如果想继续从事研究类的工作,这就是一个小有成果的专题,可以当作面试时的加分数据;学生如果想继续读研究生,他也可以把这个成果带入研究生阶段,以此为基础再往上继续做研究;那么专题中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可以作为第二专长,增加就业时选择的广度。
(6)通过暑期计划课程让学生确认生涯走向。本文发现所有暑期计划课程的访谈学生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有继续升学的打算,但是他们可能不清楚自己未来研究生想是否继续选择原院系、原小组,或者是要换小组。大学生暑期创业体验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试验机会,通过做专题,可以让他们切实体验自己的兴趣是否与原院系相符,帮助他们确认自己的生涯走向。创业课程可以使有创业打算的学生对创业有初步的认识,组织其参加校外的创业比赛,再将创业团队转介到学校的产学中心辅导,给予更多的咨询及资源,因此统一性的创业课程是他们提供给学生接触创业的第一步。
5 结论与建议
5.1 学生需要实操类、多元评价、差异化及理论与创业并重的课程以提升就业能力
学生对于课程上的需求分为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中,实操类的课程促进知识的转化与应用,让学生以跨领域的方式建构知识架构,提高融会贯通的能力,以避免进入职场无法立即掌握的问题。多元评价类的课程促进多元的学习,学生需要将知识作转化、重组、统整,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比起单纯的纸笔测验,可达到更高层级的教学目标。差异化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在教学内容,理论应与创业并重,理论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可以验证理论,两者相辅相成。
5.2 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具有浓厚兴趣
在两门课程中,发现学生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例如参加创业课程的学生大多是以创业成功为目的,并且将创业有兴趣的学生聚集,可以藉此在这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了创业而努力;而来参加大学生暑期创业体验计划的学生本身也对做研究有兴趣,并想继续念研究生,通过先行体验做专题,除了可以学习研究生中如何做研究外,还能将成果报告作为申请研究生的资料中的亮点。从上述两门课同学的学习动机,发现苏锡常六所本科院校提升就业能力课程的规划得当,吸引到课程规划目标一致的学生参与。
5.3 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明显提升
在接受提升就业能力课程后,最明显提升的能力有文献的查找、报告的组织及撰写、主动学习、看英文论文、沟通、组织表达、自主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除了符合Harvey(2001)[6]提出三部分的核心就业能力,有利于就业的态度与个人特质、自我营销与职涯管理能力、具有学习的积极意愿,并能反思所学。在每周与老师报告进度汇报中锻炼表达沟通能力,显现学生在接受此类课程中确切提升了就业能力。
5.4 学生对于提升就业能力课程的反馈学生对于课程大致满意
但学生认为有三方面是他们认为校方可以改进的。首先,相似的课程重复性太高,学生容易发生课程分辨不清而选错课的问题,同时分散了对于课程主题有兴趣的学生,造成师资的浪费;其次,课程可以加入学分认证或是颁发结业证书,以学分作为校方的认证;最后,需要增加课程的弹性度,因为随着学科、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题的不同,所需的研究时间会有差异,在期程上可以根据研究进度及时调整,因此建议学校未来在规划相关课程中可以加入这些机制。另外,学生也提到校方在课程规划时因谨慎思考课程规划的目的,制定出最符合目标群体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