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工作对培育农业人才的效能提升探索
2023-10-22李阳
农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各项农业农村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政府决策的落实,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环境、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农村落后观念、加强基层农技组织建设、繁荣农村文化的重任。强化农业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理论扎实、技能出众、农户认可、能干实事、思想水平在线的基层农业人才,为“吨半粮”产能建设、优秀乡土文化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不仅是政府、社会、院校等当下该做的事,也是其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大学生思政工作作为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其在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三观、端正生活态度、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正确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农业人才培育相结合,提升农业人才思想水平,推动农业人才全面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显然是培育高质量农业人才应着重考虑的一个点。
由张晖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 年11 月出版的《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一书,以“教学研究”为主题,以“经验交流”为宗旨,以“统分结合”为体例,解读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农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和仲凯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在思政教育领域所做的努力,剖析了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语境中、新时代环境下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为正确认识大学思政工作对农业人才培育质量的影响,以及有思路有策略发挥大学生思政工作在农业人才培育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参考。具体而言,该书之于农业人才培养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课程思政培养农业人才的科学精神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是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发展、助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硬实力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题中之义,是通过科技手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实践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所不可或缺的。为确保农业科技人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与思想素养,农林院校应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阵地,农业科学技术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应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起步基石。在开展植物组织培养、蔬菜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意志锻造作用,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有效性、持续性举足轻重。
基于此,本书特别强调,服务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应该特别重视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坚定维护国家食品安全的崇高理想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科学精神培育。不仅如此,本书作者还结合丰富的案例回答了如何以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科学精神等问题。例如,在教学理念上,植物组织培养、蔬菜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力求让学生对中国农业学科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国际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策略等有更系统、准确、完整的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农业科技与其他国家先进农业科技之间的差距在哪里,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逐渐形成农业科技服务国家战略、政策的认知,创新国家农业科技的科研精神。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果树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农产品与农资营销等相关课程应偏重于结合中国新时代农业发展实践,采取理论结合案例、实务的教学方式,即通过编写立足中国本土农业种植技术、生产技术、农业技术装备的研发理论与实务教材和案例型教材,建立农业技术实践案例库等途径来化解课程教学与思政的难点,让学生在“以科创板为支点,强化科技兴国战略”“农业技术如何服务高质量经济增长”和“农业生态技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等课程思政的具体案例中激发自身的科研兴趣,激发为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奋斗的奉献精神。
二、以思政教育涵养农业人才的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
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对农业人才的总体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究其根本,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质量、安全性、便捷性都大幅提升,农业市场的整体容量也在快速扩张,对农业人才的需求相应也较大。这些年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普遍较高,一些职业技术人才还供不应求,就是明显的证明。面对这种趋势,除了需要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外,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如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而实现理念、技术、组织、经营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当前,我国涉农企业,无论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加工企业,还是服务企业,都面临着做大做强问题。而要做大做强,一定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即具备家国情怀的人——学农爱农、奉献农业、改造农业、发展农业的人。而以理服人、以身示范、以情感人的思政教育,是培育农业人才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
本书在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思路与路径时,解答了如何以思政教育培育农业人才的家国情怀,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力图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例如,作者表示可以开设围绕中国农业的概念与历史逻辑、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可持续发展、农业风险管控、世界农业与贸易等专题的农业课程,并且设计课程时兼顾专业性与科普性,强调“重根、求理、力行、有我”的通识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思考现实责任与使命,并在开阔的未来视域中探索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路径。再如,在专业课与思政课上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用小切口表现大主题,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深入挖掘、讲述、宣传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辉煌成果和父辈们的创新信念,激发学生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
三、以“大思政课”提升农业人才的道德品质
农业人才是丰富多样的,既有深耕小麦生产技术的,也有深耕水稻生产技术的,既有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的,也有从事农产品推广营销的,既有学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也有学习农业经济管理的。同样,所从事的行业也是多样的,有的在育种类公司上班,有的在农作物研究中心上班,有的在植物基因研究所上班,有的在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公司上班。但不管是那种类型的农业人才,不管是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能在是非、正误、真假、善恶、美丑面前乱了心智,否则人生容易沿着偏离的轨道跌下深渊。而“大思政课”作为一门社会大课,其上课地点并没有限定,纪念馆、校史馆、博物馆、马路边、田间地头、实验室、工厂车间都是思政课堂,对上课老师也没有指定,科学家、工人、农民工、先进模范、领导干部、大国工匠、非遗传承者、身边好人都是思政教师,对上课教材亦没有做出过多限制,中华民族战胜风险挑战、农业上取得的成就、科学技术上的进步都是思政素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理论课堂的桎梏、单一教学的弊端,为扣好青年学子、农业人才的“思想纽扣”,提升青年学子、农业人才的道德品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书肯定了“大思政课”在淬炼农业人才品德、塑造农业人才素质层面的积极作用,并就“大思政课”的开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学校要压实筑牢实践教学“大课堂”,组织学生走进乡村振兴前沿一线、场站基地、涉农企业等开展实习实践,引导学生申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国内首创牛副流感诊疗一站式服务”等致力于解决乡村振兴中“卡脖子”技术项目,厚植学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淬炼学生品质;要与相关企业、基层组织通力合作,整合资源,建立拓展乡村振兴“大平台”,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地头田间磨练意志、锻造品德;聘请农业领域领导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代表以及乡村“大户”“能手”走进校园开设“企业家论乡村振兴”“乡村‘大户’讲农业”“专家学者论农业现代化”等系列讲座,发挥模范人物和一线实践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乡村振兴“大思政课”感染力、实效性,更好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
总体而言,该书剖析了思政工作对农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提出了以思政教育创新开展提升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与策略,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