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栖:鸽子在天空 故事在心中
2023-10-22采访王立群杨超整理李潇雨
采访|王立群 杨超 整理|李潇雨
刘海栖近照(杨超/摄影)
他是拥有二十余年从业经历的出版人,是连续斩获文学大奖的小说家和儿童文学作家。
他在泉城济南清脆的鸽哨声中度过童年,当时光老去,他把记忆化作文字与世界分享。
他态度亲和,语速不疾不徐,他条理清晰,所述可感可叹。
他说,孩子们的世界是多彩的,即便在苦难里也能找到乐趣,更何况,是在有鸽子飞舞的蓝天下呢!
在王延辉《舞蹈的少年》新书发布会上
少年时期的刘海栖
“我的童年也是你的童年”
《山东画报》:《有鸽子的夏天》被您称作“心底的珍藏”,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愿将您珍藏的与大家一起分享?
刘海栖: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开始写作,后因工作繁忙就把笔搁下了。2009 年,我离开出版社去到了作协,这才又拿起笔来。起初也是写童话,后又觉得不过瘾,这才开始写小说。对于作家来说,我认为写童话需要想象力,而写小说需要记忆力。写小说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沉淀,是对我记忆的一种挖掘,而我记忆中最珍贵,对当初的少年来说最温暖的、最能触发他情感的部分就是童年,这就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心底的珍藏”。
参加山东教育出版社“我们谈谈童话与写作”活动
《山东画报》:我们在您的书里看到了很多很丰满的人物形象,且现场感极强。我很好奇,50 多年前济南的天空中,会总有鸽子飞来飞去吗?
刘海栖:对,那时候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小时候,我家里就养鸽子,但孩子养鸽子和大人养鸽子完全是两码事。我一直觉得,在任何苦难的情况下,孩子都能从中得到乐趣。不是说苦难了,孩子就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再苦的环境里,小孩儿也有小孩儿的乐趣。我家住济南的万紫巷,一下大雨,水就从南边下来了,巷里菜场的菜也就都冲下来了。孩子们哪会觉得窘迫,只顾得到路口去等着捞菜。我们做鸽子笼,去买鸽子、卖鸽子,卖掉了以后还会非常非常得难过。
在书里,我写了我们那个时候的男孩子和我心目中的男孩子。我心目中的男孩子就要有阳刚之气,他们非常要好,但有的时候也闹矛盾,可他们从不往心里去。他们不惹事、不怕事、不胡搅蛮缠、不好勇斗狠……实际上,我写的这些男孩儿也映照着我们“50 后”的一代,兢兢业业、正直勇敢。棵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未必成为栋梁,但都长起来了啊!
《山东画报》:书里写的是50 多年前,甚至60 年前的故事,有特定的年代感。这种年代感会让今天的儿童读起来有距离感吗?
刘海栖:我写作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把目光投向针对性的读者,更多的是想通过我对于文学的理解,对文学的积累,去表达我思我想,而不是一定要把某一批读者抓住。因为我写的是我的童年生活,我想,可能一些少年会感兴趣,同时一些有过相同经历的大人也会感兴趣,甚至有一些没有经历,但是想通过小说体验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也想看一看。
在王延辉《舞蹈的少年》新书发布会上
对于儿童文学,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要求和想法,就是让现在孩子的阅读保留一些陌生感,激发他们探求的兴趣。当然,这种写作不能是为了陌生而陌生,要与现在孩子的经历有相通的地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写到深处,我的童年也是你的童年。所以我在写的时候也在思考,如何把我熟悉的东西用现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文字,能把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情味儿、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追求和我们得到的温暖传递给现在的孩子们。
“儿童文学归根结底还是文学”
《山东画报》:《有鸽子的夏天》虽然被当做童书,但它绝不仅仅是本童书,很多人会通过它去回忆自己的童年,这是一座他们追忆往昔的“桥”。
刘海栖:儿童文学可以当作文学里头的一个类型来对待,但儿童文学归根结底还是文学,所以文学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儿童文学都应该具备,比如语言、故事、结构、人物塑造等等。所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是写我的经历,再者,也在考虑如何让我的语言更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辨识度、自己的语感。这个语感是区别于其他的作家的,而且更接近于我所需要表达的那个年代和我所生活的那个地域场景。
小读者见面会,与孩子面对面
儿童文学如果仅仅是为了给孩子讲故事,那它就不是一个好的儿童文学。通过好的文学表达把一个好故事讲好,这才是优秀儿童文学的标志。这是我想达到的目标,虽然很难,但我在做这件事。
《山东画报》:《有鸽子的夏天》您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风雷顶》您写父亲的少年时代,小说家是不是有责任把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记录下来?
刘海栖:我觉得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责任感,确实应该告诉我们的孩子,上一代做过什么,这一代传承什么,下一代发扬什么。但作为小说家,可能未必能把这作为创作目的,应当说,文学就顺着文学的线走,故事就顺着故事的线走。
《山东画报》:张炜老师在评价您的书的时候,用了一个词“黏稠迷人的生活”,您如何理解“黏稠”和“迷人”这两个形容词?
刘海栖:要感谢张炜主席,这个评价对我是抬举了。首先,“黏稠”的对应是“稀薄”。这些年,儿童文学发展得很快,市场繁荣,作品很多,但有相当一部分也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准,里面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就是稀薄。看似字数很多,但无论是故事、知识,还是语言的密度,都略显稀薄。那么“迷人”就是指能吸引人,这是对于文学很高的一个要求,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而且我觉得我们儿童文学作家都要努力去写一个黏稠的、丰富的,看上去很迷人的文学作品。
“阅读生态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山东画报》:您做了很多年的出版人,也做了多年的作者,这两个身份让您对儿童文学的市场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从纸质书到音频、视频,这些年,随着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图书本身似乎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刘海栖:这确实是个问题。我想,究竟用什么方式把孩子拉到真正好的、经典的阅读里面来,这需要阅读生态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作家和出版社共同努力。儿童文学的作者要努力写出好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准,加快成长步伐。对于出版社来讲,我认为,出版社总是要有情怀的,它有责任去引导输出方向,因为往往出版社的喜好左右了作者的方向。出版社如果只是希望有大量的畅销书,而忽略了图书质量、阅读质量,那最终的结果必将是被反噬。
《山东画报》: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您对孩子写作能力的提升有何建议?
刘海栖:深读、多读,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你在语言和写作上面的基础。再一个,把书读活。不要总在家里,你要走出去,与人接触,与自然接触,这样才能创造故事。最后一个,注重记录细节,这样文字才能细腻丰富。
《山东画报》:作为出版界前辈,给出版人些建议吧!
刘海栖:我见证着出版行业从20 世纪70 年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有起有伏,但始终是在较高的水准上起伏。那么,高水平究竟能保持多长时间?又靠什么东西来支撑?是靠内容,靠营销手段,还是靠数量,这就需要各个出版社按照自己的方向来定位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作为一家出版社,一定要有长远的打算,要把出产品和建队伍作为大方向。这个产品不是追一时之风的产品,而是站得住的,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产品。再说队伍,编辑是出版社核心的核心,要珍惜这些编辑,要培养他们,让他们尽快成长为出版社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出版社不能急功近利。作为编辑也是一样,你要坚信,高水平的维持,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认真地投身一份长远的工作,慢慢成长,方能走出一条坚实的道路。
与好朋友在一起(左起:刘玉栋、刘海栖、方卫平、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