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份来自青春期的“敌意”,请查收

2023-10-21訾非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敌意情感心理

能否理解青春期孩子在家庭中表达敌意的需求,越来越成为考验当代父母教育智慧的一个硬性指标。

敌对父母是青春期的特点

谈到孩子的需求,很多父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如果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多数父母也能说出孩子需要被理解、被关心和被关注,但他们以为这些就足够了。

如果说 “能够安全地向父母表达敌意”,也是青春期孩子的一项基本需求,很多父母可能会难以理解。这并不奇怪,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向来主张,孩子应该向父母表现出恭顺的态度。孩子对父母表达敌意,在教养层面上会被看成不合适、不礼貌甚至是忤逆不孝。

但是,当代社会的特点,至少在两个方面对这种传统教育理念发起了挑战。

首先,在当代社会,青少年在家庭中成长的时间要比传统社会长得多。在传统社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要离开原生家庭,去外面独立生活了。那时候,女性的结婚年龄在14岁前后,男性则在17岁左右,并且,男性在14岁左右离家谋生极为常见。男女在青春期及时地离开了原生家庭,父母不再是孩子的教育者或教育辅助者。青春期孩子心理上的逆反、叛逆、对独立的探索和对身份认同的寻求等问题,都不至于在亲子之间形成莫大的张力。

其次,當代社会对孩子的智力和情感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创造性、沟通合作能力等,对于个体的生存而言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听话、顺从越来越不是一种被鼓励和被看好的性格特征,而智慧、创造性、沟通合作能力的发展,有质疑精神、独立的想法和不迷信权威才是被提倡的个性条件。

这样一来,父母如果不能承受来自孩子带有一定敌意的情绪,比如质疑、指责、批评等,就会与整个社会发展环境对青少年的个性期待彻底脱节。那么到了青春期,亲子之间的沟通张力和沟通代价就会变得很大,因为此时的孩子将会前所未有地关注同伴和社会文化的期待。

所以,孩子向父母表达敌意最为强烈的阶段,也就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

敌意表达多种多样

青春期孩子向父母表达的敌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是否定父母的成就,比如“你就挣那么点儿钱,比那谁的父亲差多了”;挑剔父母的性格,如“不喜欢的人还装成很喜欢,真是不可思议”;故意提出与父母信念不同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如“我觉得考不考大学并不重要”;揭露父母的道德缺陷或智力不足,如“你怎么老在背后说人家坏话?我觉得你人品有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搞不懂,真搞笑”;表达对父母生活习惯的反感,如“水果非要放烂了才吃,什么臭毛病”……可以说,父母任何暴露出来的不足,都会成为孩子挑剔和攻击的把柄。

在青春期之前与父母关系基本正常的孩子,在青春期向父母表达“敌意”时,往往带有玩笑的成分,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父母在承担为人父母的情感与物质责任方面做得足够好。这些孩子对父母在本质上是认可的,挑剔与指责源于他们试图活出与父母的不同,找到自己的特色,同时也源于他们的人格已经发展得足够成熟,可以对父母进行客观与深入审视。如果父母能意识到孩子此时的“敌意”并非发自内心,就不会过分在意,甚至在孩子的审视与反馈中,还能获得自身成长,成为更具有智慧和包容性的父母。

我认识一位妈妈,13岁的儿子老是说她胖,让她少吃点儿,减减肥。“您是我们班最胖的妈妈。”“为什么吃一样的饭菜,就您胖成这样?”他一边说还一边捏妈妈的肚子,说:“去游泳池带着妈妈就安全了。”每当儿子调侃自己,妈妈都说:“为了成为你心中的漂亮妈妈,我马上减肥哈。”实际上,她却该吃吃该喝喝,因为每当她说为了减肥不吃晚饭时,儿子都会继续调侃她胖,但又会让她先吃饱了再减。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这种“敌意”时太过当真,无法看到背后的爱,自尊和自信都被撼动。为了保护自尊心,父母会热衷争论,证明自己是一贯正确的;也可能故意忽略孩子的批评,在装聋作哑中回避矛盾。最不可取的方式是反唇相讥、冷嘲热讽。有些父母甚至还会采用武力压制的方式,把正常的互动变成了关系的地狱。比如被孩子说胖,有的妈妈会反讽孩子更胖;被孩子抱怨回家太晚,爸爸会暴跳如雷地打骂孩子。这么做的后果显而易见,孩子反唇相讥,甚至从此关闭亲子沟通的大门。

有些敌意需要医学手段干预

当然,也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怀有发自内心的仇恨。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父母难以承受孩子的青春期敌意,持续压制与忽略,积怨日久,敌意转变成仇恨。其实,能够接受孩子的父母大多会发现,允许表达敌意和不同意见的关系,才是真正可靠的关系。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宽容而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反而会对父母更加信任。

二是有些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未能完成,还滞留在青春期之前的发展任务里。例如,有的孩子还未能发展出幽默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能力,一言不合就翻脸,在家庭之外如此,在家庭之内更是这样。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以一句“别管我”来回应。这种情况,有些是因为孩子在过去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较为严重的创伤,比如原生家庭的抚育不当,或者在家庭之外遭遇虐待、霸凌等;有些是因为孩子天生有一些情感能力上的缺陷,例如有自闭症、冲动控制等问题。这些情况下,父母体验到的孩子的敌意是真实的,宽容、理解、承载虽然有助于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但父母仍会感到力不从心,此时,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介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三是青春期也是各种情感障碍的高发期。出现情感障碍的孩子,会出现难以控制的愤怒和其他激烈的情绪,即使父母足够宽容理解,也并不一定能达到安抚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求助于医学手段了。

但要小心,精神医学的普及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许多父母把孩子激烈的情绪表达、偏激的观点、有点儿出格的行为统统归因为精神障碍。如果再遇到一个不那么负责任的精神科医生,孩子可能只是被嘱咐服用缓解焦虑或抑郁情绪的药物,其心理需求则继续被忽视。事实上,情感障碍是一个大标签,有些情感障碍与遗传和生理因素关系更大一些,即使父母提供了足够好的养育环境,依然难以避免地出现;有些则与孩子的后天成长经历关系巨大,即便被诊断为“抑郁发作”,依然需要心理和养育环境层面的改善,才能有满意的恢复效果。

最后,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这个话题。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很多父母普遍感到与孩子的沟通变得困难,交流成本很高。这其实也与如今时代极快的变化速度有关。兴趣、财富、生活方式、生活技能、人生目标在代际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了。

为人父母者能够给孩子提供的建议,很容易被现实证明缺乏前瞻性。例如,10年前的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去很远的城市读大学,自己会“失去孩子”,因为孩子会留在那里工作;而如今,便利的交通使得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了。再比如,父母认为找个旱涝保收的工作非常重要,却没有意识到,他们乐在其中的稳定生活,在下一代那里可能是乏味的,而且父母眼中所谓的“稳定性”,事实上也只是在他们这一辈人眼里如此。

所以,如果父母没有向孩子反向学习的意识,也会前所未有地受到孩子的“鄙视”。他们处心积虑地想要维护的所谓“面子”,也就很容易被打破。

訾非

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曾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著有《完美主义研究》《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译著《心理勇气》《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猜你喜欢

敌意情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短暂相逢?
失落的情感
心理感受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跟踪导练(二)(6)
消费者敌意、购买意愿与人口因素的相关性及营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