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用言行告诉我们,爱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2023-10-21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10期
关键词:爱国家风论语

闫燕秋

究竟怎么做才算真正的爱国?别着急,孔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自古以来,中國人就十分注重在家风建设中培养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南宋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关心领土安全,写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壮语,以及“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他的爱国精神也浸润入家风,在《示儿》一诗中殷殷叮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育子女要爱国,至死方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家书不仅是爱国将士寄思念、报平安的最好方式,也是爱国家风传承的扁舟。共产党员吉鸿昌在《致妻书》中第一句就是“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抗日英雄蔡炳炎奔赴抗日前线前也写信给妻子:“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家书就是家风的缩影,在英烈的家书中,字里行间皆是爱国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用像革命先烈那样,在战火硝烟中冒着血雨腥风,在马背、战壕、囚牢里书写家书,向家人表露爱国之志。但爱国主义教育依然是家庭教育、家风涵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安全需要高度重视的当下,爱国家风更需大力弘扬。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没有国,何以有家?可以说,不管社会如何变换,时代如何更迭,爱国都应该是永远值得弘扬、传承的家风。

那我们又该如何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家风的重要内容代代相传呢?

说起爱国主义教育,《论语》也是一本好教材。在爱国主义的各个层面,孔子都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爱国首先是对国家有感情—孔子不堪忍受季氏八佾舞于庭

孔子对国家的感情极深。得知季氏在庭院中举行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时,他尖锐地评论道:“这可以容忍,还有什么是不可容忍的!”孔子为什么这样评论呢?因为当时礼崩乐坏,违犯礼制、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时发生。作为一介布衣,如果他对邦国没有感情,就不至于如此情绪激昂了。

每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升起,我们内心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深情,这就是爱国之情的自然流露。在境外看到抹黑祖国的言行,很多同胞都会挺身而出,对于不爱国的行径公然怒斥,这种情怀和孔子不忍季氏八佾舞于庭如出一辙。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生命和荣誉一样捍卫国家利益,关键时候予以回击,绝不允许任何人恶意中伤。

爱国要付诸行动—孔子为国家强大不遗余力,奔忙一生

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要付诸行动。

孔子时时刻刻渴望国富民强,为此不遗余力,贡献全部的聪明才智。他提出过很多先进的政治理念,比如“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篇》);“政者正也”(《论语·颜渊篇》);“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等。他特别看重“仁政”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这为后世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孔子也做过官。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辅助卿大夫季桓子处理国政。在他治国理政的3个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史记·孔子世家》)意思是,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漫天要价;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好像回到家中一样。

反观自身,平凡如你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得意还是失意,对于国家建设都不能袖手旁观,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多作贡献。

爱国就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孔子做官的时间并不长,由于执政理念得不到充分施展,在官场受挫,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纵使浪迹四海,一旦听到祖国的召唤,孔子就会在瞬间“破防”。

《论语·公冶长篇》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志向高大而行为粗疏,文采斐然可观,但不知道怎样规制指导自己。”

为什么要这么翻译呢?我们重点说一下“裁”字。根据《说文解字》:“裁,制衣也。”制衣即裁制衣服,后引申为裁断、裁判、裁制诸义。布要裁剪才能成衣,为人所用,人要教育规制才能成才,所以我们翻译为“规制指导”。

孔子说这番话的时候,周游列国已有6年。这期间,他发现每个国家都存在悖礼而导致的乱局,政治不十分清明。再想到国内的弟子们,他十分放心不下,觉得回去大有可为。一想到这些,他便归心似箭。

爱国意味着渴望国家统一—“四海之内皆兄弟”

孔子是祖国和平统一的拥趸,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的产生就源于他看不惯国家分裂的局面。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日益衰微,各诸侯国势力增大,政治“一统”格局逐步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和“陪臣执国命”所替代。乱局之下,孔子渴望恢复合乎礼乐制度的政治秩序。基于对这种政治理念的向往和追求,他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集中体现在《礼记·礼运》篇中对“大同”社会的描绘,也体现在《论语·颜渊篇》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向往。

《论语·颜渊篇》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虽然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是子夏说出来的,但却是“商(子夏的名)闻之矣”,即听别人讲的。听谁讲的呢?最有可能就是听他的老师孔子讲的。

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而喝彩—“近者说,远者来”

爱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自豪于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每当国际局势急剧动荡,华人华侨的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国家都会在第一时间包机撤侨。每当此时,我们都会感慨于国家的强大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在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上,孔子也有独到的见解。

《论语·子路篇》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说”同“悦”,是内心的喜悦、高兴。叶公即楚国贵族沈诸梁。这段话的意思是,叶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使远处的人来亲附。”虽然这样的问答是针对古时诸侯纷争的时代背景而言,但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要加强境外招商引资,靠什么呢?以良好的服务和社会环境让老百姓高兴和满意,提升幸福感;让外国友人乐意前来投资和发展,共享时代新机遇。通过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以说,孔子是爱国主义的先驱。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爱国主义传统仍不失为促进祖国振兴、团结、统一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家风建设的重要源泉。因而,我们学习孔子,学习《论语》,也莫忘挖掘濡染其爱国情怀。

猜你喜欢

爱国家风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如何读懂《论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