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秦汉文学
2023-10-21布丁
布丁
明朝人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朝盛产诗歌,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么秦汉时期的文学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领略雄健博大的秦汉文学。
虽说是秦汉文学,但实际上秦代的文学成就少得可怜,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秦代统治时间短, 只有短短十四年,文学发展时间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使文化遭到了重创。所以,秦王朝统治的十几年时间里,文学上的成就很少。
秦代散文
秦代唯一比较有影响的散文作家是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在劝谏帝王上很有办法。他的代表作《谏逐客书》,内容是劝说秦始皇取消驱逐客卿的错误做法,主张招揽各地贤能之人才,共同为秦王朝服务。这篇名文说服了秦王嬴政,也让李斯再次成为秦王的重臣。
除李斯的散文之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一书,完成于秦统一之前,它总括先秦诸子,开启秦汉先声。这部著作共二十余万言,文字质朴通俗,善于用典和借寓言故事说理,富有文学意味。
此外,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所到之处皆刻石表功。这些刻石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由于它们刻在各地山石之上,后世称为“秦刻石”。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作为现存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的碑志文有一定的影响。
两汉散文
秦王朝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取得大成就,但它的失败却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那些才华横溢的汉初文人有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西汉著名的散文作家有贾谊和晁錯。贾谊的代表作是《过秦论》和《陈政事疏》。《过秦论》由上、中、下三篇组成,集中分析论述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为汉朝统治者提供借鉴。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
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议论风发,感情炽烈,表现了其对国计民生的热切关心。
两汉散文中的史传文在西汉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也出现了不少历史著作,班固的《汉书》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史记》和《汉书》并称“良史”,它们既是中国历史名著,也是传记文学中的双璧。
汉赋
汉代文学的正宗是赋。它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它从楚辞发展而来,讲究修饰,注重句子的整体美、节奏美,讲究铺陈。汉赋又分为骚体赋、大赋和小赋。
汉初的赋多为骚体赋,模拟楚辞的痕迹十分明显,句中往往带有“兮”字,篇幅不是很长,且以抒情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贾谊,代表作为《吊屈原赋》《鵩鸟赋》。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
——《吊屈原赋》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田。田罢,子虚过乌有先生,亡是公在焉。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对曰:“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而仆对以云梦之事也。”曰:“可得闻乎?”
——《子虚赋》
赋的主体是大赋,状物是其主要功能,以问答形式展开,篇末往往有一些讽谏之言。我们常说的汉赋四大家,就是以创作大赋闻名的四位文学家,他们分别是司马相如、扬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代表了这一时期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东汉后期,抒情咏物的小赋开始出现。作者或直刺时弊,或抒情言志,篇幅短小,琅琅可诵,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给赋注入了新的生机。代表作品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汉乐府诗
到了秦汉时期,诗歌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诗。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他们负责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工作。现在的乐府民歌大多为东汉时期的作品。
汉乐府诗中的文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价值不高。而民间诗歌不仅内容深刻,艺术上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的重要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东汉文学的另一重大收获,是在乐府民歌和民谣影响下, 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而成。
东汉末年,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作家,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诗的形式,作品风骨遒劲,慷慨悲凉,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后人尊其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