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球,是一件很“潮”的事情
2023-10-21
综艺节目《奔跑吧》第七季第一期以“城市垃圾”为主题,节目里提到了一组惊人的数据:杭州每天产生的垃圾超过1.2万吨,每年产生约400万吨,仅3~4年就可以将一个西湖完全填满……
我们无法想象西湖如果被垃圾塞满,家园会变成怎样。所以,我们要号召大家一起做这件很“潮”的事情——保护地球。瞧,部分“潮”人已集结,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潮”作品吧!
“潮”人 上海市控江中学学生:
被丢弃的生活“花絮”,也可以是美丽的景象
2022年,上海以“垃圾分类新时尚、绿色低碳新生活”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开展案例征集。控江中学的作品“可回收废弃塑料的艺术再生”,荣登二十佳“新时尚”示范行动案例榜单。
泡泡呼吸灯,所用材质为杨浦滨江白七咖啡馆的废弃咖啡杯;云肩,其上的图形由食品包装、服装外包装等拼贴而成;多肉植物,运用废弃饮水瓶进行物理塑形、通过喷漆等方式打造……这些作品都来自控江中学文创中心开发的“废弃物再生设计”文创导航课程孵化。废弃物在我们的手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天马行空的创想借由它们,不断走进现实。
“潮”人 熊峻苓(中国美术学院):
在废墟中寻找新的价值意义,在重建的乐园中寻找童年的快乐
《夕拾乐园》是我的本科毕业作品,灵感源于学校周围的废墟。“废墟”和“乐园”这两个词看似具有一定的反差,但我希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代的城市废墟不仅包含着一丝乡愁、一份思念,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作为一名公共空间艺术专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我想我有责任在这种现实环境中重新构建生活的印记,实现再造这里的可能性。所以,我将自己在废墟和居民家中收集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物件嵌入游乐设施当中,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片场域或是这座城市老去的文化、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纪念。
选择的这些材料不但环保,而且还能带给人们更多的真实体验,赋予这件作品或这片场域更多未知的可能。在这些被城市遗忘的断壁残垣中,架起一座寻找过往的桥梁,使游乐设施成为一个能够凝聚时空记忆的载体,让废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为创造城市的新景观,只为创造一个回归生活本真、超越世俗眼光反观世界、迸发创造力的新自然。
“潮”人 清华大学“铁马驿站”社团:
垃圾,只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
在清华大学,有一支提供修车服务的学生团队,在课余时间已经为师生免费修理自行车上万辆。清华自行车协会与学生勤工助学大队联合成立了“铁马驿站”修车摊,帮助师生免费修理自行车,团队里不仅有理工科学生,也有文科生参与。如今,共有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40余名学生加入了修车队伍。学校为“修车匠”们提供了场地和基础耗材资金,为参与轮班的同学提供勤工岗位津贴,基本可以实现小修小补全免费。为了让修车摊可持续发展,也为了“爱心传递”,修车服务还采用了“物物交换”的方式。如果需要更换车胎等大零件,只需要登记并后续购买同样型号的零件供其他同学使用即可。
“潮”人 谷梓阳(中国美术学院):
让水泥公仔喷涌出灿烂鲜花
今年3月,我们空模因文艺创作社团受到阿里巴巴集团的邀请,设计制作了一个5米高的雕塑。在构思阶段,有同学淘到了一批即将淘汰的水泥,这给我们带来了灵感。
水泥坚固、耐久、廉价,但同时也会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我想用水泥营造一种冷酷、压抑、沉重的氛围,提醒人们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设计了一个坐在地上,头上长着一个烟囱的公仔形象,这个公仔可以被看作一座工厂。当观众按下开关,装置蓄能,烟囱中会喷出大量的花瓣。我想用花瓣这种自然元素来形成一种对比和冲突。花瓣美丽、柔软、香甜,它与水泥、粗野主义建筑和工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花瓣从烟囱中喷出,就像是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回应和挑战。我想让人们在看到这个雕塑时,感受到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张力和平衡。
“潮”人 陶成泓(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成员):
环境教育,可以让更多人心之所向,行之所及
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时,研究昆虫是我最大的乐趣;当我成为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的一名成员之后,我对昆虫的热爱“升华”了。我选择了“特立尼达长戟大兜虫”作为我在团队里的昵称,因为它的外形威风凛凛,但随着全球生态变化,它也将和其他昆虫一样,陷入“种族消亡”的危机。
我知道,保护地球是一件大事,但我们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我要想办法把环保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人。于是,我加入了协会里环境教育部的小学小队。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绿之源大家庭的合作之下,通过各种有趣的话题,在小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我们展示水体污染的场景,未来,也许会有孩子成为水资源保护的专家;我们介绍形态各异的雨林动物,未来,也许会有孩子走上动物保护的道路;我们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描述因冰山融化而无家可归的北极熊的现状,未来,也许会有孩子去解救、帮助这些北极熊。
我知道,保护地球是一件小事。我走进杭州市政苑小学,近距离接触正在培养兴趣、形成人格的孩子们。第一次走进教室,我的目标是简单传授“动物迁徙”的相关知识,以此让小学生明白环保行为、破坏地球的行为分别有哪些。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对于我的到来表现得格外的热情,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反馈自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正是孩子们的热情,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时的渴望和快乐,不断激励着我们创设更多、更好、更有趣的课程。
“潮”人 诸暨中学Green社:
我们与绿色的距离,只差一个弯腰
嘿,这里是诸暨中学Green社,这是一个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类志愿活动的社团。2022年暑假,我们做了一件很“green”的事——在诸暨各大综合体里组织开展有关垃圾分类和禁烟控烟的宣传活动。我们将环保宣传资料分发给各楼层的工作人员和店主,详细讲解有关垃圾分类和禁烟控烟的知识,指引他们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以及强调吸烟的有害性,等等。此外,我们还分头检查了各楼层垃圾桶的垃圾分类状况,将投错的垃圾重新分门别类放好,帮助垃圾回到属于自己的“家”。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垃圾分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土地资源,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社会大有益处。但这次宣传与实践,让我们真正意识到自己能为社会做很多的事情,即使只是捡起一个纸团、引导一次垃圾分类。
“潮”人 台湾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学生:
当最纯的水,做出最“污”的棒冰
这是台湾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3名学生洪亦辰、郭怡慧、郑毓迪花了1年时间完成的艺术展作品——“100%纯污水制冰所”冰棍。她们走访了台湾100个受污染的水源地,取样后冷冻成冰棒,为方便保存,又用滴胶复制成1∶1模型。细看这些不同编号的棒冰,可以发现晶莹外观下的污秽:5号棒冰中福寿螺的卵,53号棒冰中被丢弃的烟蒂和渔网……这组反映水污染状况的作品获得了中国台湾“金点设计奖”提名。
“潮”人 杜子欣(福州树德学校):
其实你每周会吃掉一张银行卡
我们虽然不会直接吃掉银行卡,但我们使用的塑料瓶、塑料袋、塑料盒,都會随时分解出微塑料,我们无意间就把微塑料吃进了体内。微塑料便随着血液流经全身,扰乱内分泌,损伤大脑,造成炎症。别说我危言耸听,世界自然基金会2019年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人类每周对塑料的摄入量约为5克,相当于吃下一张银行卡。这是我决定开始环保生活的起因——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自己。
环保的第一步,就是尽量降低使用塑料的频率。我的便当盒是一个老式的不锈钢小桶,我会带着它去打包食物;我的水杯是一个800毫升的玻璃罐,它的前身是超市用来腌咸菜的罐子,我会用它去买奶茶、咖啡、炒面……
我还发现,服装行业产生的污染仅次于汽车废气污染,我们穿的牛仔裤属于水洗牛仔裤,要经过大量的水洗才能达到浅蓝色的效果,会污染大量的水。现在的人们疯狂地追求时尚,去年流行的款式,今年就不愿意再穿了,但去年的衣服只穿过几次,还是很新的。对于这种情况,我会在网上查找衣物捐赠平台,把较好的衣服捐给有需要的人,或者联系衣物回收公司,挂在二手网上卖掉,我还会和朋友、家人交换衣服。这样做可以让衣服拥有第二次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纸了,用纸需求大,就不得不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森林资源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且造纸的过程是非常浪费且污染水的。所以洗手后的擦手纸、擦脸用的面巾纸我都换成了小方巾,日积月累,就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