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营商环境仍需在老问题上下真功夫

2023-10-21陈晓熊陈抒妤

浙江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营商环境企业

文/ 陈晓熊 陈抒妤

随着三个“一号工程”推进,浙江营商环境已有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些老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三个“一号工程”推进半年有余,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近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总体上看,当前浙江企业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各方面工作是满意的,特别是对主动帮扶企业解决问题、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营造亲清政商关系等方面予以了较高认可。但从基层和企业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反映来看,数量较集中的仍是一些老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着力解决。

问题一:对企业关心不够到位

发展才是企业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大部分企业关心的是有没有好的商机。企业直言,“现在营商环境的重点应该聚焦企业发展,实打实帮助解决企业生存经营问题,这比上门服务、缩减时间要重要得多”。要千万防止“朝南坐”的本位思想,联企干部说,“面对市场,我们可能最缺乏的是俯下身来向企业、向经营一线请教的谦逊”。要多去企业问计产业政策,认清和细分产业“赛道”,防止拿大而全的产业方向去招引企业、领航企业。要问计产业风险防范,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着力为企业除险保安。问计外贸形势应对之策,更好帮助企业抢占国际市场、开拓国内市场。问计激发民间投资热情,更好解决中小微企业在要素获得、准入许可、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不公平问题。问计中介服务机构、第三方服务、社会组织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高能级平台赋能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在同心共向推动区域与企业发展中抓牢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主题主线。

问题二:“降本”呼声仍很强烈

浙江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众多,用电、租金、用工等固定支出压力较大。“希望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多提供房屋租金、水电费、担保费、交通费(舟山过桥费)等支出补助,并给予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仍是企业反映的焦点问题。有浙北企业反映,“横向比较看,江苏用气用电价格能低10%以上,中西部地区能源成本仅为我们的60%”“不同地区项目年运营成本要相差上亿元”。有开发区干部提出,省级层面应整体梳理、统筹协调全省水电气的工商业价格,更大力度解决工商电价普遍过高等问题。企业呼吁,要综合运用好市场竞争、政策优化和技术改进等多种手段,从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多向发力,系统研究解决降本问题,希望“把降低水电气成本作为今年浙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标志性成果!”

问题三:发展要素支撑乏力

土地、资金、用工、技术等要素保障不力,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痛点。在浙南调研听到,小微企业因缺少抵押物或因企业自身发展状况所限,获得授信额度低,融资成本过高,资金短缺现象仍较普遍。浙中干部反映,企业呼声最大的是获取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比较困难,工业用地供给不足,一些高税无地企业对解决用地问题意见强烈。浙北企业反映,普通员工特别是技术工、熟练工以及“新生代”工人的个人休闲、子女就学等需求较难保障,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有山区26县企业反映,山区县技术创新要素缺乏,呼吁继续扩大专利免费开放许可试点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新技术、新成果惠及中小微企业。

问题四:人才问题欠账较多

不同行业企业都有提出人才紧缺,难以满足发展的问题。如:数字经济领域的算法人才、跨境电商人才,设计、商贸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针织服饰、光电光伏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发展壮大过程的经营管理人才等等。目前针对企业的人才招引渠道狭窄,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少地方缺乏综合性的人才供需平台,缺乏按产业特征制定的共性政策和定向对接机制。人才引进难、留用难、培养成本高等问题,长期成为制约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议进行系统研究、聚焦行业、注重平台、增强主动意识切实予以解决。

问题五:惠企政策不够稳定

企业对惠企政策期望高,意见集中。主要是希望提高现行优惠政策的含金量,认为与企业动辄上千万元、上亿元的技改投入、创新投入、数字化改造等费用相比,现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奖补金额真不解渴。希望惠企政策更具精准性、针对性,多方面听取企业对其所在区域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核心诉求,既要锚定企业发展的“现在时”,又要了解和关切企业发展的“将来时”。希望获取政策更简便直观,政策兑付更高效便捷。目前涉及营商环境的政策种类多,出台政策的主体多,要防止政策碎片化、口径不统一、公开不到位、变化大等问题。希望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担心“项目招引时给的政策以后变了,银行的授信没有了”,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让企业有更稳定的预期。

问题六:“最多跑一次”氛围变淡

企业对近几年全省上下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印象深刻,但惋惜“很好的做法,问题是氛围淡了”。比如,有的企业反映,目前涉及实地踏堪、消防验收、文保勘探等办事耗时偏长,有的“一件事”改革仍没有从办事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有的事项“准入易、准营难”,“同一街道两侧的餐饮店都能正常营业,但中间店铺的消防安全检查却耗时一个多月,增加了商户的房租经营成本”。有的基层单位事多人少、人员构成偏老化,办事效率下降,“就近办的人员被上级抽调使用”,难以满足企业办事需求。有的系统平台应用不够科学,“投资3.0平台与其他系统并未完全打通”“工程规划、用地许可等证明办一次就要上传一次”,“企业码”在一些地方企业需求不大、使用率低,“‘电子签章’有些部门不认可,盖章仍要线上线下两头跑。”这些牢骚话,反映了“最多跑一次”改革永远在路上,应继续在减流程、减环节、提速增效、就近办、数字化改革等方面下大功夫改进。

问题七:法治化营商环境仍需提升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反映,有的地方为了“抓经济、拉指标”,将一些经济发展指标下给企业,使得企业只能加班加点去完成,打乱了企业正常运行,加重了企业负担。有的部门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现场执法开罚单的较多,指导企业如何适应新要求的办法较少。有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反映,有的干部思想观念不新、工作作风不实、履职尽责不够,推诿扯皮,“庸懒散慢拖”问题突出,这是最令企业恼火、反感的问题!在座谈会上大家认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既要“护”,也要“赋”,要把依法“护航”与“赋能”统一起来,关键要推动《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实施落地,进一步制定细则,形成健全的营商环境法规体系。要畅通企业家法治诉求表达渠道,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安全,加强企业法治保障平台建设,推广企业共享法律顾问机制等,促进法律服务资源更好下沉。要对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不要简单予以禁止或不予禁止,创新“沙盒监管”模式,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

问题八:人文环境冷暖不一

对企业的关心理应一视同仁、一以贯之,从企业成长周期的角度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企业服务机制。企业坦言,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往往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期,但“那个时候,没人关心”。基层干部担心,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变成政府的“一头热”,应提升企业和社会民众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过程中的参与度,营造“人人参与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有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要引导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中介机构对市场、行业和区域政策熟悉的优势,形成企业服务企业的内生力量和共生环境。要多开展一些普惠式的营商服务活动,对个别困难企业,特别是存在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企业,要依法依规帮助解决,真正让企业增强获得感、安全感、认同感、满意感。

问题九:“无事不扰”知易行难

政府和企业都希望有良好互动关系,“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已是浙江营商环境品牌。但有的企业坦言,各式各样的走访调研、督导检查仍过于频繁,特别是在政府集中走访时期、在一些重点企业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有的明星企业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拨调研组,有的针对企业的调研把问题带走却再无下文,企业对此感到很无奈。有的企业反映,“这几年针对企业的各类学习、培训越来越多,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抽专人线上线下学习,人本来就少,正常工作也受到了影响”。企业中也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尽管数字化改革大大减轻了数据抓取等压力,但还是有些系统需要人工填报、有的数据还需多头重复上报的问题,而中小企业填报人员大多为兼职,增加了不少额外的工作量。下一步,对企业的调研、培训和统计等工作,应更加注重统筹、突出实效、务实改进。

问题十:跨层级管理不够协同

企业在办事过程中对一些管理现象表示很不理解,尤其是上下不协同的问题。有的是上级权限的问题,比如沿海地区反映,码头建设、能耗指标等较多审批权限在国家部委或省属单位,有的海岛地区还涉及部队层面,基层协调难度大,须加强上下沟通,同时动态归集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需省级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清单,多跨协同“一揽子”解决涉企事项服务中的上级权限问题。有的仍是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壁垒问题,比如省税务局与医保、社保账号注销信息共享的问题,部门业务系统和省级办件系统数据推送已办结但显示超期的问题等,建议加强协调联动、尽快解决。还有的是营商环境考评“一刀切”带来的问题,“标准化”要求过高,建议应鼓励各地多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因地制宜推动基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猜你喜欢

营商环境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