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飞天:穿越千年的“小飞侠”

2023-10-20伍璐璐

科学大众(中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散花小飞侠飞天

伍璐璐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即会飞的小神仙,是佛身边的侍从,从事乐舞表演。他们不是壁画中的主角,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那么,他们如何成为今天中国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了?

飞天来自印度

我们先来讲讲飞天造型的“华丽转身”。

飞天最早来自印度,梵语里叫“乾闼婆”“香音神”,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第一站落地新疆龟兹,随后在十六国时期到达敦煌。在印度,飞天多是雕刻出来的,他们向后弯曲着腿,与其说在飞,不如说像是在垫子上练瑜伽。

传到龟兹和敦煌后,飞天首先由浮雕改成了壁画。敦煌早期北朝时的飞天,身体多呈“V”字形,裸露上身,拖着修长的双腿,线条粗黑,色彩厚重,透露出原始的美。

以西魏的249 窟举例,西壁龛顶的北侧有两身伎乐飞天。上面的吹着竖笛,下面的拍着腰鼓,虽然是挤在主画面留出来的一个狭小的夹角里,但是人物的动态精巧地安排在特定的三角形范围内,形象完整、布局均匀、穿插自如,与这个夹角的外轮廓完美“匹配”。

这个洞窟北侧《说法图》里的飞天更有趣,在立佛头顶华盖的左、右两侧。四身飞天画出了两种不同风格。下面两身飞天半裸,着帔巾长裙,手捧莲蕾散花,两条腿倒垂在头上都折成了三角形,是西域式飞天中典型的“拗腰伎”。而上面两身飞天穿上了中原式的大袖长袍,身体不再是生硬地折叠而是优雅地转动,好似在空中翩翩起舞,抛出长长的水袖。一张画里两组飞天的强烈对比,能看出此时敦煌的画匠已不满足由外传来的图形,而是在努力地求新求变了。

隋唐飞天动感十足

如果说北魏时期的飞天像是扭曲着身体玩杂技表演,那么隋唐时期的飞天就能动感十足地飞起来了。他们逐渐摆脱了印度样式的影响,融合了中原绘画艺术中的羽人、仙人形象,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秀美多姿的新样式。浓烈灿烂的色调、流畅有力的线条,演绎出灵动和传神的美感。

隋代412窟西壁龛顶有二十六身飞天,蔚为壮观,天衣飞舞、满壁风动,让人身临其境般进入一个佛国世界!他们或操琴奏乐,或舞蹈散花,没有早期飞天的呆板笨拙,而是上下翻飞、活泼生动。画面里浓墨重彩、眼花缭乱的飘带与瘦小简约的飞天造型形成一大一小、一繁一简的鲜明对比,更能显出飞天飞行的轻盈。

320 窟南壁中四身散花飞天是盛唐飞天的代表作。他们巧妙利用了主佛华盖和双树夹出来的空白,左右对称又富有变化。中间两身回头,左、右两身举手与之呼应。长长的飘带衬托出飞行中轻巧的体态,人体比例准确、优美。轻薄柔软的衣裙上装饰着精致细腻的印花图案,从中也能窥见当时高超的丝绸工艺。

飞天从来没有站到壁画“舞台”的中央,而是“蜗居”在犄角旮旯。但他们之所以能大放异彩,也正是因為他们“不起眼”的身份——他们不是佛教文化中重要的“大人物”,这反而给了艺术家大胆创造的机会。而且,现实生活不存在真正飞翔的人,艺术家就此能赋予飞翔以自己的独特理解,产生了更为自由、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

飞天“飞翔”的奥秘

其实,世界各地的人们对飞翔都有独特的向往。很多民族都认为天上有神仙能保护自己,所以每种文化都产生了会飞的神仙帮助信徒与天上的神灵交流。比如西方文化中的小天使,他们背上长着小鸟一样的羽翼,让人一看就觉得能像鸟一样飞。但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没有翅膀,怎么也让人感觉在飞呢?

其法宝有三:

第一,飞天的姿态和飞舞的飘带多呈“V”形和“√”形。在图像学里,这种抽象的图示富有动感,本身就寓意着上升和升腾,能让人在大脑里产生展翅飞翔的联想。

第二,舞动的飘带为飞翔助力。不管身体如何变形,总会受到人体结构的束缚,但飘带就能突破局限。它们可以像云又像风,时而翻滚,时而舒卷,承载起浪漫的想象,体现出风驰电掣的速度和天国的意境。

第三,如雨般飞散的天花和飘拂的彩云烘托出飞翔的气氛。这些形象围绕在飞天周围,共同营造出天空的氛围,也增添了画面的气势和艺术感染力。

壁画上的“小飞侠”,从印度远道而来,落户敦煌,在与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影响、吸收融合中发展演变,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如今,飞天形象已穿越千年走下墙壁,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被继续创造并光彩夺目。

文章来源:《美术报》

(责任编辑:吴宇)

猜你喜欢

散花小飞侠飞天
飞天之梦
夜自习等
我最喜欢的玩具
飞天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敦煌佛曲《散花乐》研究
小飞侠不见了
衡山丧葬仪式中“夜歌”的世俗性
春天,聆听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