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馆》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2023-10-20刘丹琳
刘丹琳
《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话剧,故事贯穿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阶段,作者借在“茶馆”这一场所中发生的事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作者在这部话剧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得力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每个人物的语言都透露出他的身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下面,笔者就从人物的语言入手,分析其存在哪些特点。
一、人物的语言富有地域特色
这是一所位于老北京的名叫裕泰的茶馆。茶客基本上都是老北京人。因此,作者在设计人物语言时,着重突出北京当地的语言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
在《茶馆》中,针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使用场景,“您”这个称谓往往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比如,在剧中,“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这里的“您”就不带有敬意,而是带有鄙视和讥讽的意味。此外,在人物的对话中,“爷”这个称呼也出现得比较频繁。在老北京方言中,人们口中的“爷”不同于书面语中的“爷”。老北京人口中的“爷”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敬语,是人与人之间打招呼时的礼貌用语。比如,剧中的松二爷会称呼二德子为“这位爷”,称呼黄胖子为“黄爷”。用老北京人的说话语气读剧中人物的对话,就能进入特定的情境,感受作者在设计人物语言时的良苦用心。
二、人物的语言风趣幽默
《茶馆》虽然揭示的是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的黑暗腐败,但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却是风趣幽默的,这也是这部话剧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当时的社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作者却化“沉重”为“轻快”,用极具生活气息又幽默风趣的人物语言去表现各个阶层人物的特点,并赤裸裸地展示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惨,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觉间笑中带泪。剧中,风趣幽默的人物语言正是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极度讽刺。
例如,《茶馆》第二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应该剪了吧?”
李三回道:“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这个幽默的回答让人初闻时忍俊不禁,但是仔细咂摸就会猝然感受到幽默背后的悲凉。作者这样设计李三的语言,用意在何处?经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是李三对茶馆的老板不给自己涨工资的抱怨。茶馆改良了,需要做的活儿多了,但是工资却不改良。继续深究,就能发现作者其实是在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在不断地变迁,政治在不断地改革,但是老百姓们的生活却越过越糟。作者正是用这种风趣幽默的人物语言来揭示旧时代中社会底层人物的酸楚。
三、人物的语言富于变化
《茶馆》这部话剧采用的是三幕剧的结构,分别描写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三个时期的故事。所以,处于不同的时期,人物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剧中人物的语言也是不一样的,这增强了话剧的真实性。
比如,在第一幕剧中,茶馆老板王利发面对不同的茶客都会打圆场。面对唐铁嘴这样的城市无产者,王利发说道:“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委婉地拒绝这个经常赊欠茶钱又吸食鸦片的二流子;同时还好言相劝,并送茶将其打发,以免他影响自己的生意。除此之外,他经常善意地提点常四爷,巧妙地应付秦二爷,总之是在什么人的面前就说什么话,世故圆滑却也不失善良,只为保证自己的生意可以维持得长久一些。在第二幕剧中,茶馆遭遇了巡警和大兵的搜刮,于是王利发说道:“他媽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这时他的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愤怒与怨恨。在第三幕剧中,王利发的人物语言再次发生变化,如“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在历经沧桑后,王利发终于勇敢地说出了埋藏在内心深处许久的话。最终,精明了一辈子的王利发还是没能熬过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以自杀结束了这场与命运的抗争。
总之,在短短的三幕剧中,《茶馆》塑造出了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结合人物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剧中人物的悲欢。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