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10-20李洁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意识形态阵地防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通过夯实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完善网络育人体系、增强大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能力、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引导大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逻辑;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李洁,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北石家庄 050061。
[课题]本文系河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HBQN24。
[中图分类号] D6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5-0052-0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中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是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根本遵循。本文在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逻辑,进而探究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得以形成的统一整体。从属性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可以理解成五大共同体。第一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强盛与否同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各民族拥有共同的目标与命运。第二是利益共同体,体现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共享关系上,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拥有共同利益。第三是文化共同体,即各民族基于共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共同心理特征等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第四是政治共同体,即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政治联系不断增强,拥有集中的政治结构与稳定的政治中心。第五是历史共同体,即各民族具有共同或相似的历史来源、生活经历、奋斗记忆的有机统一体。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各民族群众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这次会议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肯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体属性,也成为今后民族工作的主线。其中,“五个认同”是其核心内容,把握“五个认同”的真正内涵,才能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其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因此高校要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使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经5000多年风雨鍛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人民深刻懂得“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各民族的权利与发展才能得到保障;第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第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是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存的执政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仅对巩固党在边疆地区的执政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对维护全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都至关重要;第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认同。
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逻辑
(一)铸牢意识形态阵地防线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一些敌对势力试图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西化”、“分化”中国。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56个民族共同的神圣职责,高校作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是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最前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大力宣传和维护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维护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捍卫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②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通过完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渠道开展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向同行。
(三)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使命,坚持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将个人成长成才统一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之中;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道德品格,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夯实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解答好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人生意义的自我超越以及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等重要的人生课题。第一,教育大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培养历史思维方式,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价值传播,让大学生读史明智、以史为鉴,激发大学生的历史担当与爱国情怀。第二,加强大学生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座谈会的重点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学习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我国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投入的扶持项目和惠民政策,充分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为解放各族人民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升各民族生活水平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二)完善网络育人体系
网络科技的发展打破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时空限制,丰富了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第一,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形式,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二,丰富融媒体平台推送内容。立足大学生需求,通过融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国家政策大事、重要会议精神以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的宣传片、精彩片段以此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度。第三,加大网络监管力度。高校要加强网络法治宣传,严格把控校园网络舆论,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筛选网上学习的内容,自觉抵制外来思想的渗透,弘扬网络正气。
(三)增强大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能力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应该只是“内化于心”,更应当“外化于行”。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其实践能力是衡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第一,充分利用教育实践资源。高校应当尽可能利用校园周边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甚至少数民族村落,在实践中设身处地地了解、学习、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第二,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在社会调研实践中,能引导大学生深入有效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学校和个人资源开展调查研究,分析问题撰写调研报告,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
(四)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水平。首先,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与育人责任,做到“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③其次,思政课教师应该明确教师的职责是立德树人,增强职业认同,明确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教学作为行动自觉,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制度。可以定期开放“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学习培训班、选派教师进行外出学习教育等活动,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强化教師的理论知识储备与综合素养,才能更好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释]
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09-30.
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③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