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根据地的文化动员
2023-10-20郝萍静
[摘要]浙南地区自1924年建立温州独立支部起,就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和占领文化阵地。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浙南游击根据地开展了以文艺宣传、文化教育、报刊出版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动员实践,其重点内容是反美反蒋反内战、颂党拥军鼓斗志、团结奋斗要和平。文化动员在“宣传群众,团结群众,瓦解敌人,战胜敌人”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后来浙南地区的和平解放乃至全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浙南游击根据地的文化动员实践已成为历史,但对当下全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一是守正求新,文化传播紧抓主流“胃口”;二是把关提质,文化传播走好“群众路线”。
[关键词]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根据地;文化动员
[作者简介]郝萍静,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444。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5-0024-06
1930年6月18日至22日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浙南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浙南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浙南游击根据地位于以温州为中心,包括台州南部、丽水东部和福建闽东北部的部分山区,(初建时曾包括永康及其毗邻地区),为全国主要革命游击根据地之一。从1929年11月创建,到1949年6月浙南全境获得解放,二十年间,浙南游击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根据地不但在政治、军事上有效地配合了全国革命斗争,而且,这一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革命理想和斗争热情的志士仁人,他们在中共浙南特委的领导下,突破重重困难,发展了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动员活动,为“宣传群众,团结群众,瓦解敌人,战胜敌人”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震慑敌人、鼓舞部队、教育群众的有效作用,为后来浙南地区的和平解放乃至全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共在浙南游击根据地进行文化动员的背景
浙南,战略地位重要,党中央十分关心和重视这一地区的斗争。早在1935年1月红军挺进师刚组建时,党中央就指示挺进师进入浙江长期行动,开辟游击根据地,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在战略上策应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的行动。红军挺进师奉命转战浙江各地,先后开辟了浙西南和浙南两大块游击根据地,并最后在浙南立脚和发展。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挺进师将开赴抗日前线,党中央一再强调南方游击根据地是“十年血战的结果”①,是今后抗战和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战略支点”,无论如何不能放弃②。根据党中央指示,1938年3月,东南分局组织部长曾山亲自到浙南进行具体部署和安排。他在传达党中央和東南分局的指示时说:“浙江地理位置重要,原来的游击根据地不能放弃,要留下一些人在浙南继续坚持。”刘英等浙南地区的重要革命人物就是在这个时候留下的。浙南人民在中共浙南特委领导下,坚持了十四年的游击战争,武装力量日益壮大。解放战争爆发后,为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作战,积极准备解放全浙南地区,不仅需要有能攻善战的武装部队在前线奋勇杀敌,同时也需要做好后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
浙南自1924年建立温州独立支部后,就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和占领文化阵地。从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看,各历史阶段都有丰富多样的宣传刊物和广受欢迎的宣传动员活动,并涌现了许多颇有成就的文化工作者。内战爆发后,党的宣传工作重点是宣传敌人是纸老虎,人民力量的强大,以扫除恐美心理,提高人民的斗争勇气,坚定人民胜利的信心。1946年9月17日,华中分局发出对浙南党组织的指示信,信中指出“全面内战已经爆发,和平业已绝望”,根据指示信内容,10月20日,浙南特委作出《中共浙南特委对今后任务的决定》,提出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的八大任务③,其中就包括积极开展群众运动。鉴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946年秋起,浙南地区大量吸收进步学生和革命知识分子进入根据地,其中如夏子颐、陈沙兵、张怀江等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家。他们在中共浙南特委的带领下,开展了各种具有说服力、号召力的文化活动,动员和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1947年,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公开宣布“国共和谈”破裂,接着颁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等,加紧对统治区革命民主力量的迫害,迫使南京、上海、温州等地大批革命知识分子进入根据地。这批充满革命激情的文化队伍,成为根据地的文化生力军,壮大了根据地的文化队伍,促进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使浙南游击根据地的文学、戏剧、美术、歌咏、舞蹈、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二、浙南游击根据地文化动员的实践
根据现有史料分析,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根据地对群众、战士、干部进行文化动员的主要方式有:文艺宣传、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在游击生活极度艰苦和物资极其匮乏的恶劣情境下,根据地的文化工作者还能生产出如此丰富的文化作品,取得颇有成效的文化动员结果,这是其革命意志和不懈努力的结晶,他们和持枪上阵杀敌的战士们一样值得敬佩!
(一)文艺宣传
艺术也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根据地进行文艺宣传的主要形式有歌谣音乐、戏剧表演、美术、文学等。这些文艺作品部分是文艺工作者自创自编的,还有部分采集、整理改编自民间文学艺术。音乐方面,主要是各类戏剧表演,如秧歌剧《兄妹开荒》《朱大姐送鸡蛋》,话剧《抓国民党特务》《牛永贵负伤》《抓俘虏兵》《胡老海》《整编前后》等文艺节目在根据地深受喜爱和欢迎,被群众称作“红军戏”。当时还经常性举办联欢晚会、文娱晚会,许多节目是由日常战斗生活及某次突围事迹编成文艺节目演唱,促进了文艺创作和丰富了文化生活,同时鼓舞了干部和战士的斗争精神。美术方面,主要是漫画和木刻。当时浙南游击根据地四大画家夏子颐、陈沙兵、张怀江、葛克俭创作了许多主题鲜明、一针见血的绘画木刻作品。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木刻集最为典型,该集被创作出来后发往了连队,既作文化课本,又作政治教材,收效颇大。
文艺宣传顺利开展依赖于文艺宣传队伍。当时,各地区相继组建了不少宣传队。1948年3月,中共浙南特委直属区(高楼)在大窑、大乍等地组建了一支拥有30人的宣传队,用宣讲演唱形式,以当前革命形势和动员参军为内容,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同时兴办农民夜校十多所,约有学员五百多人,一直坚持到该区全部解放为止。同年8月,括苍支队组建;1948年春至1949年春,永嘉二十四垄武队在多地祠堂、寺庙巡回演出,节目有《打渔杀家》《地主逼债》《抽壮丁》《派捐款》以及曲艺、歌咏等。这支武装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上至领导,下至战士,个个会演会唱,深受群众欢迎。1948年8月24日,括苍支队政治处文工队成立,先后演出《王贵和李香香》《李家庄的变迁》《出路》《秋收》《王大娘送夫》《打渔杀家》《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潘善藏的下场》《白毛女》等。另外,中共闽浙边中心县委组织的工农剧团,乐清大荆组织的康乐剧团,瑞安县委组织的宣传队亦分别在各自地区组织演出活动。1949年4月,浙南纵队成立了宣传队,从此浙南有了自己专门的文艺宣传团体。温州解放前夕,这支宣传队和括苍支队以及后来编成的二支队宣传队统一编为浙南纵队政治部宣传队,在浙南解放初期的宣传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宣传队、文工队为宣传党的政策理论、国内解放形势、稳定人心、鼓舞群众的革命热情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文化教育
这一时期,浙南游击根据地还通过开办青训班、夜校、俱乐部、小学等组织对不同类型的对象,即青年、干部、战士、群众进行文化教育,接受了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又作为文化工作者参与到根据地的文化动员工作中去,因此,根据地的文化宣传队伍也能得以不断更新和壮大。从1947年4月,中共浙南特委开办第一期青年干部培训班起,至1949年浙南全境解放,根据地在各区县委的牵头下共办了20多期“青训班”。“青训班”的学员主要是刚入伍的青年学生,共约千余人,除了学习政治、军事等课程外,深入群众宣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1947年冬,中共泰(顺)平(阳)区委开展群众性学文化运动,采取群众办学方式,以村为单位办小学,一些村子里还办起了夜校。1948年4月29日中共浙南特委第二后第九次扩大会议通过《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其中规定“为了有计划的对部队进行文化教育起见,连队设文化指导员,分队设文化教员,文化指导员与文化教员的任务是受命于政治指导员,负责战士读书、识字、写作与授予各种科学知识。”要求各战斗单位与各直属部队必须组织俱乐部,目的是“为了在课外活动中,有计划地指导全体指战员研究各种科学知识,以提高其情绪,调剂其生活,保证政治工作更加充实与健全起来”。因此,大批经过教育的知识青年到部队任文化教员,基本上每分队有一名专职文化教员来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如组织讲读《浙南周报》等,极大程度地加强了部队的文化建设,战士们有信仰、有斗志、有向往,才有气力在战场上英勇御敌。
(三)报刊出版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面内战,他们将进步舆论、真实消息横加封锁,并且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造谣污蔑,对解放区的真实情况颠倒黑白,而对自己的独裁、反动策略大肆吹嘘,想要以此毒化、控制民众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党的思想宣传工作极其重要,而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开始,就看到了新闻出版对于群众动员的重要性,将报刊视为“响亮的号角,坚强的阵地,鲜明的旗帜和舆论的喉舌”。在这样紧迫的形势下,浙南党积极筹备办报,通过报刊出版驳斥谬论、传播真理。这一时期,浙南特委以及浙南各地县委、区委都发行了许多刊物,如《新民主》(半月刊)、《浙南月刊》、《新文摘》、《新民主》(瓯北版)(月刊)、《时事周报》(同《浙南周报》《浙南日报》)④、《时事简报》(通俗版)(同《时事周报》《浙南周报》(括苍版))⑤《工农报》、《战斗报》、《进步报》、《每日新闻》、《文化月刊》等。相应地,浙南游击根据地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文化和政治素质的办报队伍。在众多的报刊中,虽然其中有不少刊物因形势紧张、材料递送困难等原因仅出版几期就被迫停刊,但仍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
《浙南周报》是当时发行稳定、影响力远播的报刊之一,也是现《温州日报》的前身。1947年5月1日,在浙南游击区的深山丛林里,胡景瑊主持创办了浙南特委机关报《时事周报》,次年7月1日改名为《浙南周报》。其内容以新华社电讯为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事评论,后来增加报导浙南各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斗争情形,以及揭发浙南反动派阴谋的文章,并增设了副刊《新民主》及《画刊》,阅读此刊的对象主要是各级党组织干部、游击战士、根据地群众,还有白区的进步青年与知识分子。当时浙南地区笼罩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中,办报条件极其艰苦,为躲避国民党“清党”,同志们经常需要拿着枪,带着笔、油印机、干粮、铺盖等翻山越岭,转移阵地。除了刊印条件艰难,发行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交通联络员化装成小贩、乞丐等,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和岗哨,把报纸送至指定联络站,最后才能到达读者手中。《浙南周刊》有力回击了当时国民党的“言论封锁”,在教育组织军民反对三大敌人,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宣传党的主张,夺取政权等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充当了“党和人民的喉舌”。
总之,浙南革命根据地的各刊物内容主要是分析形势,报道各地的斗争情况,揭露国民党的暴政,宣傳党的方针政策等。在提高党内外干部和群众政治水平及思想觉悟,鼓舞斗志,增强革命信心和扩大党的影响方面意义非凡。
三、浙南游击根据地文化动员的表达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借“调停”国共关系为名,实际执行扶蒋反共政策。在“调停”失败后,大规模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了源源不断地从美帝国主义手中获取军事和经济援助,支持反革命内战,甚至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国民党反动派还利用“和谈”为掩护,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积极准备战争,不断向解放区进攻,企图独霸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系列行为完全违背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对其深恶痛恨。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之一,浙南人民深受国民党独裁统治之苦和内战之痛,浙南党组织通过各种文化动员方式为人民揭露美蒋的丑恶嘴脸和阴谋诡计,鼓舞大家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团结起来求解放要和平。浙南人民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明白谁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谁真正值得依靠和拥护,谁能助自己脱离苦海。民间百姓还自发地创作出了许多拥军颂党、鼓舞斗志的文艺作品并口耳相传相互鼓动,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一)反美反蒋反内战
“反美反蒋反内战”是解放战争时期文化宣传最核心的内容。当时的各类报刊上经常发文报导时局真相,揭露蒋介石与美帝国主义的不耻勾结,与扶植日本军国主义残害人民的罪行。1946年圣诞节前夜,北平发生了美军轮奸北大女学生事件,震惊全国。而在这一事件中,国民党内部却始终偏向美国,引起人民的公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反美反蒋”的热潮。当时,《新民主》(欧北版)创刊号发表了题为《美军应该立刻退出中国》的社论,还刊登了诗歌《是谁》,诗中如是说到,国民党“为了一个人的独裁专政,使我们永不翻身”。民间自创了长篇鼓词《兽行记》来控诉美军的暴行。广受喜爱的活报剧《蒋介石、宋美龄、马歇尔》《活捉蒋介石》等以讽刺的剧情揭露美蒋勾当,表达了想要“活捉”蒋介石,结束内战的强烈心声。诗歌《海燕之歌》中写到要“在荆棘中燃烧出一条出路”“在黑暗中向黎明猛冲”,表达了勇往直前战胜反动力量,冲向光明的决心和誓言;《海呵,怒吼吧》中将国民党反动派称为“独裁的魔王”“法西斯的走狗”,呼吁中國人民“像海一样地怒吼”去进行自卫战争。漫画《前台求和 后台备战》、《大阴谋》,连环画《用行动粉碎骗局》,诗配画《打反派》等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假民主、假和平的虚伪面目,号召大家用实际行动反对国民党反对内战。
另外,由于内战的进行,国民党政府军费支出猛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又大肆抓壮丁,增缴粮食,摊派特供捐款等,使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根据地党组织带领人民开展了“三反六抗”斗争(“三反”即“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六抗”即抗丁、抗粮、抗捐、抗税、抗租、抗债)。《莲花落》就是根据“三反六抗”等材料自编而成的。诗歌《捐税重》描述了民间税务之重,百姓“再不来反抗,痛苦没时完”,《关金票》中写到通货膨胀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致命打击,使“百姓急得双脚跳,失业欠债又生病,马路上尸首也没人瞧!”说唱《疯老头》描绘了一位儿子被无辜抓走后失心疯的六旬老人的悲惨状况,侧面突出国民党强抓壮丁的卑劣。文学故事《岩法嫂上吊》中,岩法嫂因“清乡”而只剩一条裤子,却又不幸被烧毁,“想想见不得人”,于是上吊,刚被救下后,保长就带人进门要收高额驻军伙食费,“没有钱就拿被”,惊愕众人。故事反映了国民党对平民百姓的经济迫害之重,逼得百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青田的一则通讯《血泪斑斑话征兵》中痛诉了征兵及其给老百姓带来的深刻苦难,表示“平静世界何处是,只有奋起反内战”,呼吁大家奋起凝聚力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那么“就是国民党反动派死期的到来,也是人民解放的时机的到来”。《枫林道上》中,记者记录了自己在枫林地区的见闻,“记者在枫林一直逗留了三天,在这三天中,几乎全街人都在怒骂着国民党反动派”。当时还有大量漫画等等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反蒋”的主题,如《抗丁 抗捐 抗粮》、《打倒蒋介石才有饭吃》、《学生向蒋匪要饭吃、蒋匪给他是皮鞭》等。
(二)颂党拥军鼓斗志
赞扬解放军,呼吁大家一同拥护党,鼓舞军民斗志,是文化宣传的又一主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战、前赴后继,为抗战胜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谋求国家领导权,满足独裁欲望,极力掩盖共产党功绩,抹黑共产党形象,企图颠倒黑白,但是邪不压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放全中国,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爱民如子,只要同共产党接触过的百姓,无一不说共产党好。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自发创作了许许多多文艺作品,号召大家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同反动势力作斗争,携手走向新中国。快板《稻花香》中唱到“百姓拥军情分好,自己子弟没两样”“军民合作齐努力,反动势力就倒场”。连环画《人民的军队与反人民的军队》、民歌《红军与白军》通过对比国共两党军队对待人民的态度,帮助大家认清楚谁是真正在为人民而战斗。说唱《歌唱廿四垄》称赞了党在永嘉廿四垄地区进行的斗争工作。歌曲《屿北战斗歌》、《打虹桥》分别唱道“共产党是人们的大救星”,“人民武装真勇敢”。
除了直接歌颂党和解放军外,还有不少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文学故事,为大家展现党的亲民爱民形象,许多绘画作品描绘了党群鱼水情以及党对部分“走错路”的群众是如何的悉心教育的,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的认可和爱戴。文学故事《回家》讲述了一位士兵因觉辛苦而逃回家,又害怕被讥讽和处罚而不敢归队,之后被指导员和班长和颜悦色劝回部队的故事。《俘虏与逃兵的谈话》故事中阐释了共产党优待俘虏,给俘虏讲道理、发路费,鼓励其努力生活,称赞“共产党真正都是好人”“共产党做事正派,本领又高”。张怀江的《游击区生活》系列速写展现了游击区内共产党和群众温馨的生活场景,连环画《老百姓帮助自己的军队打敌人》中列举了老百姓通过放哨带路、运送子弹送菜送饭等方式帮助人民军队打敌人;连环画《将功赎罪 重新做人》讲述了主人公岩标帮助国民党做了许多坏事,被人民武装一番教育后,决定改恶从善,从“国民党的帮凶”成为了“人民之友”。
(三)团结奋斗要和平
想要获得解放与和平,单靠人民武装的前线作战是不行的,需要全体人民共同行动,协众力办大事才能办成事。因此,浙南游击根据地的文化宣传重点还放在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齐奋斗,争取和平谋求幸福。流行于游击区的《贫农歌》这样唱道,“大家起来团结奋斗革命要争先,杀死反动派……幸福生活如蜜甜,人人皆平等”;《我爱我的枪》以士兵的口吻歌唱“我要用这可爱的枪……对准河阿鸡(国民党)的胸膛,叫民主的新中国加速成长”,表现了部队军人们的战斗激情和建国渴求;《太平歌》将兄弟姐妹是一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观念注入歌词,希望民众觉醒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携起手来,为共同的国家而战。漫画《大家都要明白国家大事》表明了国家大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大家需要为了国家齐努力。
除了反美反蒋反内战、颂党拥军鼓斗志、团结奋斗要和平三大重点,文化宣传还侧重了整顿三风、强调军规军纪方面的内容。如部队上常常传唱歌曲《浙南解放军三大纪律歌》《整顿三风歌》《三大纪律八大注意》,上演反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胡老海》。总之,浙南游击根据地的文化宣传活动,对揭露敌人可憎面貌,团结教育人民群众共同战斗,鼓舞军民发扬斗争精神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浙南游击根据地文化动员的当代启示
浙南党组织在浙南地区进行的文化动员实践虽已随时间的流转成为历史,但结合当今全媒体时代下文化宣传、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仍可从这昨日的实践中提取到适合今日进行文化建设工作的智慧与养分。一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好群众特点,注意传播内容和语言风格的新颖和机动,抓住主流“胃口”。二是把好关,打造文化精品力作,走好“群众路线”。
(一)守正求新:文化传播紧抓主流“胃口”
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民是社会的主体,且其中绝大部分的文化水平极低,可以称得上“目不识丁”,同时,千百年来被特权统治所麻痹的百姓们,政治觉悟低,主观能动性差,若没有正确力量的引导,极易被反动势力所蒙蔽利用。浙南党组织在文化动员时便十分重视这一情况,如《时事简报》(通俗版)就是浙南特委基于对群众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考虑所出版的,它将《时事周报》中的部分重要文章进行通俗化改写,便于更广大群众的阅读和理解。戏剧歌曲也多采用民间喜爱的方式演唱,内容更是极“接地气”,表演时台下的观众常常情不自已,随着剧情大笑、称赞、谩骂、哭泣等。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传播给受众,根据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可知,只有满足受众需求和愿望的传播才是有效的、媒介才是有價值的。现代社会,年轻的“千禧一代”“Z世代”是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消费模式都别具一格。腾讯媒体研究院编译的《2022年互联网文化解读报告》指出,年轻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娱乐偏好”和“价值需求”,喜爱令人轻松愉悦的内容,又有获得内涵提升的精神需求和自我表达、互动交流的期待。因此,文化传播需要在把好政治站位和意识形态方向的前提下,注意传播形式的新颖多样,内容表达得通俗风趣,展现出互动性、趣味性、个性化。
(二)把关提质:文化传播走好“群众路线”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总前提和“总开关”。具有传播价值的作品必定是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的作品。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根据地的文化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经常深入群众,搜集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意见和要求,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还有不少作品直接改编自民间小调、民间故事等,这些文化作品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一经公开便广受喜欢,口耳相传。不难知悉,现在进入流通市场的一些影视文学作品脱离群众,仍存在“假大空”“浮夸”“扭曲”现象。典型例子如,一些抗日剧本该是帮助观众了解抗日史实,感悟革命精神的,但因其夸张虚假的剧情及表现手法,成为了抗日“神”剧,令人唏嘘。这是对革命历史的玷污,对千百万流血牺牲战士先烈的侮辱。当代社会需要传播的是兼具质量、品位、风格、内涵的优秀文艺作品。一为应对不健康文化思潮的冲击,占领文化高地;二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因此,文化建设工作者一定要把好关,使大众看到的都是契合群众价值追求,呼应群众日常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期待的优秀作品。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⑥近年来,党的宣传工作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生态,对文化宣传工作带来挑战。研究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根据地的文化动员实践与表达,既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坚持群众路线、坚定信心,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又能够为浙江文化事业、宣传事业铸魂、赋能、立根,为浙江浙江区域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持续恒久的营养,进而全方位多角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注释]
①毛泽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M]//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第666页.
②粟裕.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M]//浙南革命斗争史资料(第21期).第33页.
③八大任务: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对党支部的领导;大量培养干部;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新地区与加强城市工作;积极开展群众运动;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军队工作.
④时事周报、浙南周报、浙南日报实际上是一份报纸,它的期数顺序是互相连贯的,时事周报创刊于1947年5月1日,从62期起(即1948年7月1日)改为浙南周报,从94期起,(即1949年5月12日)改为浙南日报.
⑤时事简报、时事周报、浙南周报(括苍版)是前后相连的一份报纸,于1947年10月创刊,10月下旬因战事紧张停刊,1948年1月继续出版,10月改名为时事周报括苍版.同月24日改名为浙南周报括苍版,至1949年4月下旬出至61期,5月12日并入浙南日报.
⑥2013年7月11日、12日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温州市档案馆藏.革命历史档案,全宗号:革01.
[2]杭州大学历史系,浙江省档案馆合编,浙江革命历史档案选编(解放战争时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姜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1.
[4]李鹏飞.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0.
[5]李岳松.试述浙南革命根据地党史文化建设[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166-168.
[6]刘亚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经验与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2):1-5.
[7]厉益仁主编.瓯海县革命文化大事记[M]瓯海:瓯海县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1991.
[8]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9]唐正芒等.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0]温州瓯海革命文化史征集办公室编.温州瓯海革命文化史资料汇编[M].内部出版,1992.
[11]温州日报编委会编.温州日报四十年:1947—1987[M].内部出版,1987.
[12]吴景亭.战争动员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13]张敏卿.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根据地的建立[J].中共党史研究,2005(05):118-124.
[14]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浙南革命历史文献汇编(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一至四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5]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浙南——南方革命的一个战略支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6]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浙南历史大事记(1919年5月—1949年10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7]中共温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浙南革命斗争史资料(第20期)[M].温州:中共温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3.
[1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9]周骏主编.浙南游击根据地革命文化史料汇编(1929.11—1949.6)[M].温州:温州市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