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以武汉为例的研究

2023-10-20周绍东

理论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光通信主导产业劳动力

□周绍东,邹 赛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家自顾倾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从贸易和投资领域逐步拓展到科技创新、政治博弈和意识形态领域。为此,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p28)。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要“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1](p30)。从地理区位来看,在国内大循环中,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2022 年,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了湖北要在“十四五”时期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要求抢抓对外开放后队变前队、边缘变中心的历史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是稳固湖北在国内大循环中先行区地位的迫切需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长江经济带的中游核心,武汉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选择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便成为其在新阶段、新征程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出发,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方式”概念提出产业选择方法,并以武汉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学产业选择方法,本方法关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强度与两者的结合方式,以此衡量各产业的发展特点和突出优势,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的理论依据。

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述评

现有的主导产业选择主要依据两种测度标准,即整体区域的产业分工程度和局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特征。两种测度标准分别衡量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都涵盖区位和产业的双重维度。其中,产业优势关注产业自身发展水平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测度区域产业分工程度的系数均从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出发,主要有结构相似系数①1979 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结构相似系数,用于测定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与相关系数,针对产值比重进行运算。测度地区产业发展特征的方法主要有区位熵②美国经济学家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区位熵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区位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③灰色关联分析包括关联系数与关联度的计算,来自邓聚龙(1983)首创的灰色系统理论。和偏离—份额分析法④偏离—份额分析法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后经Perloff、Dunn、Lampard、Muth(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由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也是在这一时期,偏离—份额分析法被引入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在文献中得到广泛运用。譬如,李慧芩等(2015)借用相关系数、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分析锡林浩特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得出锡林浩特市存在主导产业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问题[2](p61-67)。白孝忠、孟子贻(2018)用结构相似系数指标测度中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鄱阳湖、长株潭三个地区的产业同构性,并运用区位熵衡量三个地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相对竞争力,认为中三角地区主导产业重叠度高,产业同构现象严重[3](p149-152)。文琦等(2022)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进行分量修正和数据标准化处理,演算和评价榆林市2008—2018 年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计算结果显示榆林市产业结构对经济贡献率有所下降,需要根据各县(市、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转型要求选择新的主导产业[4](p682-691)。

部分学者针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提出了评判主导产业的基准。筱原三代平(1957)从供需两侧出发,把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作为主导产业的评判标准[5]。Hirschman(1958)以产业关联度作为基准,利用产业对各生产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选择主导产业[6]。Rostow(1963)从产业扩散的视角出发,提出主导产业判定的三个效应——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7]。关爱萍、王瑜(2002)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并提出持续发展基准、需求基准、效率基准、技术进步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竞争优势基准[8](p37-40)。周振华(2014)着眼于产业自身发展,提出主导产业选择的增长后劲、短缺替代和瓶颈效应三基准[9]。还有学者把PEST 分析法[10](p39-43)、SWOT 分析法[11](p214-216)[12](p159-167)引入主导产业选择。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和评判标准在产业分类上都拘泥于单个产业的固有格局,将产业现状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依据,呈现出一种“存在即合理”的循环论证思路,缺乏对产业发展的动态考量。产业的出发点是生产活动,当我们把视线拉回生产领域,就会发现这些方法实际上跳过了生产环节,把固有的产业分类作为分析前提,因此缺乏严密的理论基础。由于现存的主导产业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难以反映新发展阶段对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既有的这些方法在现实应用中更像是从实践结果出发得出的简单推断,而不是从历史逻辑出发的梳理引导,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也是缺乏可行性的。商品的流通同样不是单纯的“用商品生产商品”,只有回归商品的生产过程,才能发现商品价值的来源——劳动[13](p73-88)。由此可见,理论和实践召唤我们发展出一种立足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这正是本文着力展开的研究工作。

二、基于生产方式的产业分型和主导产业选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最为活跃的元素,生产力跃升改变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生产关系,形成更为先进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收入分配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替。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出现各自的主导生产方式,由此也会产生新的主导产业。

(一)生产与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活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4](p158)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两大要素,两者即为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通过不同的纽带联结起来,两者的结合方式便是生产方式。譬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活动,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我们不考虑生产方式的社会制度特征,仅仅从最一般的意义出发,生产方式即是指人类与生产资料结合进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就是生产力。但是,当我们把生产的社会制度背景纳入考察范围,作为特殊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则意味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必然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下结合起来的,由此形成了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框架中,生产过程的关键因素即为劳动力、生产资料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见图1)。

图1 :生产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基于生产方式的产业分型

在生产中,不同产业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需要是各有侧重的,因此,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密集程度也有所不同。从这一点出发,可以从生产过程中的主导投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复杂程度两个维度来划分产业类型。一方面,劳动力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可以把劳动力提供的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15](p58)。而复杂劳动又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技能劳动和技术劳动。其中,技能劳动是劳动者通过经验和技巧的积累而形成的熟练劳动,技术劳动是技术含量更高、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和训练才能形成的高素质劳动。另一方面,按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否需要复杂的组织、安排和协调,又可以将生产方式划分为简单结合方式和复杂结合方式。

据此,产业可以依据以上两个维度的两两搭配而被划分为八种类型(见表1)。Ⅰ型产业是简单劳动密集—简单结合型产业,这类产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以简单劳动投入为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组合搭配的难度较低,包括生活性服务业、传统种植业等。Ⅱ型产业是简单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这类产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以简单劳动投入为主,但由于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比较复杂,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机械化农业等。Ⅲ型产业是技能劳动密集—简单结合型产业,这类产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以生产资料投入为主导,但又需要配合以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比较简单,包括成熟的一般制造业(如家具制造)等。Ⅳ型产业是技能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这类产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以生产资料投入为主导,但又需要配合以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虽然技术已经成熟,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仍然比较复杂,产业发展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包括成熟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如汽车制造)等。Ⅴ型产业是资本密集—简单结合型产业,这类产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也比较简单,包括矿产和能源开采等。Ⅵ型产业是资本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这类产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以巨量资金投入为主导,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比较复杂,包括金融业等。Ⅶ型产业是技术劳动密集—简单结合型产业,这类产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以高素质的技术劳动力为主导,依赖于灵感、创意进行创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形成产品的难度不大,包括品牌设计、创意设计等。Ⅷ型产业是技术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这类产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以高素质的技术劳动力和巨量研发投入为主导,技术尚未成熟,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难度大,包括集成电路研发等。

表1 :基于生产方式两维度的产业分类

(三)产业选择的定量测度方法

从生产出发的产业划分揭示了产业的本质关联,在此基础上的主导产业选择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和可知性,因此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明晰的实践基础。为了在现实应用中方便地识别出地区主导产业,需要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此,本文构建了如下的主导产业选择评价体系。

整个评价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的指标。采用劳动投入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资本投入密集程度两个一级指标测度生产过程中的主导投入,采用结合复杂程度一级指标测度劳动力、生产资料结合的复杂程度。其中,在劳动投入密集程度中,采用职业教育就学率和高等教育就学率两个二级指标;在资本投入密集程度中,采用500 万以上项目投资额和证券交易量两个二级指标;在结合复杂程度中,采用固定资本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两个二级指标(见表2)。

表2 :主导产业选择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在二级指标中,职业教育就学率、高等教育就学率的量纲和其他指标不同,为消除取值范围差异的影响,必须进行处理使之与其他指标数量级相同。为了保证三个一级指标数值间的可比性,需要引入每个一级指标的参照地区,用待评价地区和参照地区的自然对数比值代表待评价地区各个一级指标的相对发展水平。参照地区按照每个一级指标的目标水准进行选取,即以参照地区为相应的一级指标满分标准。

每个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的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对根据二级指标原始数据和权重计算得出的一级指标数值取自然对数后,将其与参照地区同一指标的自然对数值相比,得出的比值越大,则说明对应的一级指标表现越好,据此确定地区的生产优势和主导产业类型。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p个主成分的特征值α和其中每个指标i的特征向量β,则每个主成分中对应指标的系数是:

由此得到主成分矩阵如下:

主成分k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为φk,σik表示指标i在主成分k中的系数,则指标i的权重γi为:

X1、X2、X3、X4、X5、X6分别为六个二级指标数值,则三个一级指标Yj计算如下:

参照地区二级指标为X'1、X'2、X'3、X'4、X'5、X'6,则参照地区一级指标Y'j为:

最后得到待评价地区三个一级指标的水平:

通过待评价地区和参照地区的比较,L1、L2、L3分别体现了待评价地区的劳动投入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资本投入密集程度、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复杂程度。其中,参照地区数据代表每个一级指标的理想水平,三个一级指标可以选取不同的参照地区。

三、武汉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

从产业发展优势来看,武汉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消费市场、丰富的科教资源、层次丰富的劳动力、扎实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经济结构上,武汉经济内向度比较高,在国内大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枢纽地位[16]。但是,和国内同规模的城市相比,武汉产业发展的劣势也比较突出,例如金融资本相对欠缺、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总部经济优势不足,等等。因此,在产业发展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是武汉选择主导产业的基本遵循。

(一)武汉市主导产业选择

依据《武汉统计年鉴》(2016—2021)搜集原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武汉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逐年增长较快,提升了各产业的技术含量。500 万以上项目投资额和固定资本投资数值的增长较为稳定(见表3)。

表3 :二级指标描述性统计(2015—2020)

对数值标准化的二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总方差解释(见表4)和成分矩阵(见表5),从中提取主成分的载荷数、特征根、方差,计算得到每个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的权重为:职业教育就学率和高等教育就学率在劳动投入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中分别占比0.433、0.567;500万以上项目投资额和证券交易量在资本投入密集程度中分别占比0.420、0.580;固定资本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在结合复杂程度中分别占比0.314、0.686。

表4 :总方差解释

为计算武汉各一级指标值,可选择北京作为劳动投入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的“标杆”,上海作为资本投入密集程度的“标杆”,深圳作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程度的“标杆”。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汇集了大量优质科教资源,劳动者具备较高的劳动能力和技能素质。上海是我国金融中心,拥有大量金融机构,资本集聚度高。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是其最重要的产业特色,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复杂程度高。根据对比分析,计算得出武汉三个一级指标数值分别为1.0838、0.8420、0.9742。

由此可见,武汉产业的劳动投入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表现最好,其次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复杂程度,资本投入密集程度表现最差。再对比劳动投入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的两个二级指标,武汉市和北京市的职业教育就学率比值高于高等教育就学率比值。因此,武汉市职业教育就学率的相对水平高于高等教育就学率的相对水平,即相比技术劳动而言,武汉具有更大的技能劳动优势。根据这一结果,武汉更适合发展技能劳动密集的产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复杂结合的产业,这为武汉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武汉主导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武汉将重点布局“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和先进基础材料、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绿色环保、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九大支柱产业。空间上呈现各产业区域性聚集布局,重点企业集中在东湖高新区。其中,“十四五”期间预计打造“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两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17]。根据武汉现有产业布局和本研究的测算结果,武汉可重点发展以下几类产业。

1.5 剔除标准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时予以剔除:(1)术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可间接导致血糖升高的药物;(2)术中出血量>200 mL;(3)术中输血者;(4)术中循环不稳定(血压下降数值>基础血压的30%),给予升压药后仍不稳定,需加快输液速度或输注胶体液甚至输血;(5)T2时血糖≥13.9 mmol/L[1]者。

1.以商贸物流为代表的Ⅱ型产业和Ⅲ型产业

商贸物流是武汉的传统优势产业。武汉自古以来就是九省通衢。在水路上,武汉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汉江航运通道,是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在陆路上,武汉汇集了京广铁路、京九铁路、汉十铁路、武九铁路、京广客运专线、京珠高速、沪汉蓉高速公路,以及106、107、316 和318 国道等,是我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18](p55-59)。在航空上,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我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此外,2022年7月建成投运的湖北鄂州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配合形成客货运输“双枢纽”,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客货双枢纽机场。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武汉的地理区位优势更为突出。武汉是我国的经济地理中心,以武汉为圆心、1000 公里为半径所形成的经济圈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特大型城市。这一独特的地理区位为武汉在国内大循环中建设物流中心提供了重要契机。现代物流产业是典型的简单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Ⅱ型产业):一方面,现代物流产业需要较大密度的劳动力投入;另一方面,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又提出了劳动力与技术设备复杂结合的要求。从发展态势来看,武汉物流产业集中于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和保税物流,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 年,武汉市加快融入“全球123 快货物流圈”(国内1 天送达、周边国家2 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 天送达),努力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0 亿元。从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来看,武汉要打造“四港四轴三集群”物流设施网络布局,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阳逻国际港、吴家山国际陆港、天河国际空港、花湖国际空港四大物流枢纽港;统筹配置武汉城市圈物流资源,深化武鄂黄黄、汉孝、武咸、武仙四条城市发展轴线上物流节点的区域联动;强化对武汉南部地区物流空间的基础保障,形成车谷、光谷、武汉南部三大物流集群[19]。

与现代物流产业相似,商贸业也是武汉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是技能劳动密集—简单结合型(Ⅲ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之一。与现代物流产业不同的是,商贸业对劳动力提出了相对更高的技能要求。小商品贸易在武汉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较大规模和品牌效应,相关产业从业者也积累了充分的技能劳动经验,还诞生了汉正街这一知名的小商品贸易集散地。为充分利用这一发展优势并完成产业升级,武汉商贸业更多地聚焦线上线下融合、商圈升级和跨境电子商务,扩大市场覆盖面,拓展流通渠道,打造新零售之城,着力成为国内大循环中重要的小商品货源地。

2.以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Ⅳ型产业

在武汉适宜发展的Ⅳ型产业(技能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中,汽车产业是比较典型的代表。汽车产业既需要劳动力熟练的加工、装配技能,还要求配置完整的设备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劳动力、生产资料结合程度复杂。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武汉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在于准确认识产业性质,推动主打产品的结构转型和功能升级,朝着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上下游环节的拉动效果显著。武汉的汽车产业走过了以法系车为主到“万国车都”,再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历程。武汉汽车行业的发展始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因车而生的“车都”。法系车神龙是最早落户武汉的乘用车车企,但存在产业链布局不完整不集中的问题,发动机由襄阳工厂制造,变速箱进口自日本爱信。随着2020 年雷诺的收缩,武汉的法系车发展告一段落。2012 年,上汽通用落户武汉江夏,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隔江对望的格局。自主品牌中,东风乘用车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道路,还同日本、德国、英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合作,扩展汽车产品种类,逐步布局汽车配件生产线,并凭借东风本田的CRV 突破年销售量20万的纪录。然而在汽车行业扩展的过程中,存在国内自主品牌销量低于国外品牌的现象。

近年来,武汉汽车产业开拓了以智能网联汽车为重要方向的发展路径。在智能驾驶技术上,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形成了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智能网联运用智能化和网联化结合的车联网实时收集汽车、道路、路网、地图等数据,相较于汽车个体自动化系统控制,具有覆盖范围更广、调节更加智能的特点。欧美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研发自动驾驶车辆,我国则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在传统汽车熟练劳动力和成熟生产线的基础上,智能网联汽车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凸显了汽车产业“技能劳动密集—复杂结合”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有利于武汉发挥其在技能劳动和复杂生产领域的产业优势。

3.以光通信产业为代表的Ⅷ型产业

武汉光谷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目前,武汉生产的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6%,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5%,全球销量第一。武汉也是国内最大的光器件研制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60%,国际市场占有率12%。武汉还是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15 年超过50%。武汉的100 多家光通信生产企业涵盖上游光纤光缆、中游光器件及光模块、下游光系统设备,产业链完备,产业优势明显。依托丰富的技术力量储备和异质性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光通信产业已成为武汉最有发展前景的Ⅷ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也因此成为武汉信息网络产业“光芯屏端网”集群的首位产业。

武汉光通信产业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综合实力基础。1976 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研制生产了我国第一根光纤,拉开了武汉光通信发展的序幕。通过提高光纤传输速率,扩充光纤容量,武汉企业多次打破光纤新技术纪录。2000年后,欧美日通信巨头凭借先发优势逐步占据我国的光通信骨干网。武汉的光纤核心制造材料——光棒多是从日本进口,自制部分的零部件中,反应管、套管和锗硅氯化物占据光纤总产值的50%,主要从德国和美国进口;尾棒、尾管占据光纤总产值的12%,主要从国内其他城市配套,本地配套的氢氧气体只占据总产值的10%以下[21](p67-73)。即使行业利润不高且前途未卜,武汉仍然从长远利益出发,在国内无线电通信发展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下,坚持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光纤通信技术研究,逐步突破技术瓶颈。由于地区成本优势和集聚效应,武汉陆续吸引了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节能等大型央企,中兴、华为、腾讯、小米等大型民企,还有地方国企、外企、科研机构的落户入驻,本土企业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迅科技、华工激光等位于全国光通信行业的前列。2010 年以来,信息产业在终端、网络和业务方面加速融合和一体化,武汉完成了光纤入户和三网融合的布局,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提高无线通信质量、为物联网布局奠基的光纤无线电技术。如今,光通信承载了90%以上的信息网络流量,成为互联网和通信网络的基础技术,在大量“新基建”工程中应用广泛。

光通信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技术研发,因此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储备以提供充足的技术劳动力。武汉的光通信产业技术力量布局呈现“产学研用”高度结合的特点,从光纤的拉制到“武汉光源”等基础设施的布置,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表6)。

表6 :武汉光通信产业技术力量布局

对于光通信产业而言,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复杂结合方式必须以强大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经过长期聚焦发展,武汉具备了比较突出的技术优势,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光通信在通信网络中处于信息的传送部分,具体又可以分为光通信设备、光纤光缆和光模块。在光通信设备领域,烽火通信具有一定的行业主导权,涉及控制器的OS、设备接口定义和核心元器件全领域,实施软硬件耦合策略,企业内部集成度高。但是,行业开放性不够,企业分工程度低,创新动力比较缺乏。在全球光网络开放的趋势下,产业链价值逐步从整机转向核心光器件,武汉光通信企业应把握需求侧云计算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聚焦光网络数据中心互联(DCI),提升系统架构、管控软件、接口定义、性能评估等领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在光纤光缆制造环节,光棒、光纤、光缆在产业链中的利润占比分别为70%、20%、10%,且光棒生产技术壁垒最高[22]。经过多年发展,武汉的光棒技术从依赖进口到实现技术自主化,进而走出国门用技术换市场。目前,武汉长飞光纤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了PCVD(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OVD(管外气相沉积法)和VAD(轴向气相沉积法)的光棒三大主流制备工艺的企业。2016 年,长飞公司的预制棒、光纤及光缆三大主营业务全面问鼎全球第一[23]。然而,武汉基于RIC(Rod in Cylinder)工艺的大尺寸套管光棒大都是从德国贺利氏进口,超低衰减光纤芯棒原材料中的高纯度硅料和锗料也依赖进口,超低损光纤所需光纤涂覆料基本也被荷兰皇家帝斯曼、Momentive Speciy Chemicals Inc、JSR 株式会社等国外企业垄断,因此,原材料环节制约了武汉产光纤性能的提高。在光模块制造环节,最主要的成本是芯片投入,占总成本的66%,其中光芯片占51%。核心光芯片中,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射端有25G 的激光器(包括DFB 和VCSEL)规模发货能力,接收端探测器层面,基本实现25G 的PIN和APD自供。但是,武汉光芯片整体的产业化水平集中于10G 光器件,25/50G 高端光电芯片和国际工业级产品差距明显。此外,武汉的集成光电子器件和国际能力差距在一代以上。随着信息传送距离和容量的不断增加,电子数字信号处理器(oDSP)将成为长距离光通信新的竞争核心,同时也是产业附加值提高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只有华为突破了oDSP 技术,武汉光通信产业要着眼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争实现整体产业的“弯道超车”。

光纤光缆是数字经济的血管,光纤具有损耗低、频带宽、传输距离长等优点。因此,目前“光进铜退”已经成为大趋势,通信网络向着“全光网”发展。着眼于国内大市场,光通信产业市场集中度高,具有企业竞争激烈、行业进入门槛高、上游议价能力强、下游议价能力弱的特点。在全球光纤光缆十强企业榜单中,我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五家企业占有全球39.33%的市场份额。其中,武汉的长飞光纤和烽火通信分别以9.14%和6.48%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2 位和第9 位①数据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 年中国通信产业(ICT)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我国的光通信产品有广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而光通信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外众多地区争相布局。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应该以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中心城、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全套基地布局为基础,充分利用人才储备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复杂程度的优势,实现技术攀升,打造光通信的全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这也是立足新发展格局,把武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放在全国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6月28日视察武汉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24]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背景下,国内大市场的扩容增量对光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汉应继续加大对光通信行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同时,在产业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上多下功夫,发挥武汉人才层次丰富的优势,让产业链各环节、各层级的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人才资源。

武汉是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点,也是内陆地区少有的集铁、水、公、空等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城市,承载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引领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使命[25](p11-20)。因此,武汉市应以不断优化的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勇于担当、先行先试、善作善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传统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关注地区产业固有格局,缺乏产业的动态考量和源头追溯。本文从生产过程出发,依据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框架,提出了一个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分类和选择方法,并以武汉的主导产业选择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从生产过程中的主导投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复杂程度两个维度可以把产业划分为8 个类型:Ⅰ型产业(简单劳动密集—简单结合型产业)、Ⅱ型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Ⅲ型产业(技能劳动密集—简单结合型产业)、Ⅳ型产业(技能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Ⅴ型产业(资本密集—简单结合型产业)、Ⅵ型产业(资本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Ⅶ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简单结合型产业)、Ⅷ型产业(技术劳动密集—复杂结合型产业)。依据待评价地区和“标杆”地区的年鉴数据,可以得出待评价地区劳动投入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资本投入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两者结合的复杂程度三个指标的数值,由此衡量地区优势并判断适合当地发展的重点产业。

例如,武汉在技能劳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技术劳动具有相对优势,缺乏资金要素优势。因此,可考虑着重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代表的Ⅱ型产业、以商贸业为代表的Ⅲ型产业、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为代表Ⅳ型产业、以光通信产业为代表的Ⅷ型产业。同时,这几类产业可互相促进、耦合发展,如商贸业、物流业协调发展,打造国内大循环中辐射带动整个中西部的商贸物流中心;以高端设备和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冶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型铁基材料研发制造基地;把光通信产业技术优势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共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求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26](p25-39)。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以产业分工的深化推动共同富裕[27](p8-16),而合理的主导产业选择能够最大化产业分工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优化了区域产业分工情况,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特色[28](p78-91)。然而区域发展战略注重从区域整体视野促进产业分工和产业发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着眼于产业自身发展特色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潜力。

为适应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区域经济高效协同,主导产业选择的出发点需要前移至生产环节。从生产过程出发选择适宜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带动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升级,形成自我优化、自我调整的产业循环,发挥主导产业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作用。

猜你喜欢

光通信主导产业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基于Optiwave仿真平台的光通信系统仿真分析
西安西古光通信有限公司
光通信:探索未来10年——2016年欧洲光通信会议述评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超快全光通信技术有望出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