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游山西村》中的隐喻赏析
2023-10-20黄浩
黄 浩
《游山西村》是一首颇具游记特色的七言律诗,是陆游不多见的一首基调相对明快的作品。陆游创作此诗时,正值其极力主张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但不被采纳之际,他愤懑不平,对复杂黑暗的官场已经充满失望。这时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乡村生活中。望着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与淳朴善良的村民相处,他的内心得到了慰藉。而纵观全诗,陆游仅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吗?自然不是,他在诗歌中寄托了复杂的情感。我们要挖掘出诗人“隐喻”的内容与思想,真正理解陆游的“言尽意无穷”,找寻他的情感归属。
一、诗歌内容的“隐喻”
《游山西村》的题目,从字面意义上看十分简洁明了,集中地概述了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但是在现实中并没有“山西村”这一地名,而文中所谓的“山西村”,仅仅是山西边的一个小村庄。读者不免会产生疑问,为何作者要这样称呼呢?一方面,作者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山区,他了解此处的地理方位,能够用“山西村”概括村庄的地理方位;另一方面,这种看似随意的称呼,也隐喻了作者此次的游览是一时兴起,而不是有目的地拜访。在进一步推理时,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诗人与山西村之间朦朦胧胧、似远非远的关系。[1]
诗人对山西村是十分陌生的。在此次之前,诗人从未拜访过这个村庄,所以他才差点于重峦叠嶂的山峰以及茂密的森林中迷失自我,发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村庄里的人以对待客人的方式热情地招待了诗人,这也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这也可以说明诗歌标题具有隐喻特征,它既点出了整首诗的主旨,也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和质朴自然的氛围。
在了解标题的隐喻后,我们将关注点转移到诗歌的内容上。作者以倒叙的方法进行写作,首联描绘了农家热情招待的场景,颔联又写到他险些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和密密丛丛的树林中迷路。从叙事顺序上看,首联与颔联的顺序是颠倒的。而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叙事手法呢?其原因可细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承接诗题。《游山西村》的题目将游览的地点指向了山西村,诗人紧接着以“莫笑农家腊酒浑”开篇,既承接了诗题,也直接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进一步强化了诗歌氛围。同时,这样的叙事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逻辑,即游览山西村时,诗人得到了热情招待,体现了农家人热情善良、淳朴真挚的礼仪之道和美好品格。
第二,拉近距离。从整首诗歌的内容看,诗人是第一次来到山西村。但是他直接以“莫笑农家腊酒浑”开篇,淡化了与村庄、村民之间的陌生感,拉近了距离。作者没有先讲述自己进村的曲折道路,而是先称赞了农家的热情待客之礼。这两句诗虽然是自谦的话,但细读品味后能够感受到一种自豪感,仿佛诗人才是山村中的主人。借此诗人外来者的身份被弱化,他力图将自己融入山村生活,这也足以证明他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第三,凸显哲理。在古典诗歌中,首联起着起势、起兴等作用,颔联往往为哲理性较强的内容。诗人前往山西村的一路都非常波折,但是在经过曲折的道路后,他到达了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山西村,暗含一种“否极泰来”的哲理意味,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颈联中,诗人聚焦于山西村的民俗“春社”,描绘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民俗场景。在作者笔下,山西村质朴自然的生活与浓烈的节日氛围交相呼应,使得整个山村映照着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在解读颈联时,我们不得不对“春社”进行重点探讨和解析。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是一种祭祀土地神的仪式。每当举行“春社”后,农人就要开始新一年的农耕播种。而山西村的村民之所以举办“春社”活动,一方面表明他们是非常勤劳且质朴的普通农人,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其中,“追随”二字将村民对“春社”的期待之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且有趣味,也从侧面烘托了节日的热烈氛围。而村民不仅准备了丰富的饮食,还穿着古朴的服饰,整个村庄里都洋溢着欢乐和幸福。诗人以简单的话语,描写了村庄的古朴氛围,也赞扬了淳朴的民风和民俗,表达了他对乡村风俗和村民的喜爱之情。[2]
二、诗歌情感的“隐喻”
《游山西村》创作于公元1167 年,此时陆游赋闲在家。诗歌描绘了山村中的美好景色、善良淳朴的村民以及古朴自然的民风。但这首诗不单单是一首描绘山村生活的田园诗歌,也不仅仅表达了诗人对乡村风俗和村民的喜爱之情。所以,我们在解读诗歌情感时,也要从“隐喻”的角度入手,探究陆游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确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思想和情感。[3]
陆游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因极力主张抗金,政见得不到采纳而赋闲在家。此时,他的内心充斥着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国家尚未统一的悲愤。初读诗歌时,我们被整首诗的古朴氛围所吸引,被善良真诚的村民所感动。不过,这些都不是陆游写作的初衷。他满腔壮志得不到关注,内心的苦闷驱使他四处漫游,而山西村便是其中一个目的地。到了山西村后,他被自然界的美好景色以及古朴的民风所感染,精神上的苦闷也得到了缓解。这时便可以从诗歌中读出他满腔的爱国情怀,以及难以压制的苦闷情绪。
陆游所生活的南宋时代,主战派和投降派水火不容。那些卖国求荣的奸佞小人,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和安稳生活,始终阻挡着主战派的抗战之路。他们的丑恶嘴脸与村民的幸福脸庞有着本质的差别。诗人通过营造简单、质朴的古风意境,打造了一种极大的反差,表面上是写山西村人的质朴,实则批判了投降派谄媚的嘴脸,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黑暗与无能。
而山西村人的自然淳朴的民风,不仅让诗人得到了短暂的慰藉,也让他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进一步坚定了诗人为国征战、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此外,“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千古名句,不仅体现了诗人游览路线的曲折,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表明诗人寻找爱国出路的决心,凸显了诗人对光明与希望的渴望,以及他内心深处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热烈的爱国情感。
通过对诗歌内容和诗歌情感“隐喻”的赏析,我们脱离了传统诗歌赏析的模板,从诗歌中古朴自然的农村生活场景入手,随着陆游的游览视线感受村民淳朴自然的品格。至此,诗歌赏析仅仅到达语言层。而从“隐喻”的角度,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对陆游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进行解读,才真正领会了诗人的哲思,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深层思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