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3-10-19程芳
程芳
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在“听、说、读、写”中,“读”同样占据主要地位。随着教育新政策的实施推广,阅读教学也渐渐成为许多教师教学的首选方法。教师想要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就应该先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去带动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理论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一门课程来说至关重要。虽然学界对语文知识概念的认识至今未达成一致,但很多专家学者也对语文知识进行了探索。荣维东教授对语文知识的概念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陈述性知识;第二类是策略性知识;第三类是程序性知识;第四类是实践性知识。王荣生教授从课程入手,认为语文知识是实现课程目标所需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基本方法。苏新春教授指出,“听说读写等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都在语文知识的范畴之内,语文知识是一种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使用对象和使用条件紧密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语文知识包含了方法性知识。语文教材中的方法性知识分布在具体的学习板块和学习任务群中。因此,阅读方法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关键位置。
二、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双向促进、同步提高的教学机制,在我国语文教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主要是学生通过“读”促进“写”,并通过“写”促进“读”,从而实现相关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也说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的关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写作的冲动,但是可能会发现自身没有较广的知识面、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进而无法写作。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并提升理解能力,同时还能提高语文素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等形式是学生表达自身情感与见解的重要方式,但只有先吸收才会有更好的输出。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二者有效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在阅读后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感等进行分析,并将所学运用于写作过程,进而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是一种“内显”与“外化”的关系,只有独立完成各自的训练任务,才能够保证“读”与“写”的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教材中知识的理解也较为有限,导致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普遍不高,这也是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没有找到作文的写作要领,学习难度的增加使其逐渐对作文学习失去兴趣。
2.缺乏足够的写作素材
作文的创作过程就好比房屋的建造过程,而作文素材就相當于建房子所需要的砖,学生写作素材的缺乏也是常见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学生的阅读量还有待增加,从在面对作文题目时难以在脑中找到合适的素材,最终出现作文拼凑现象,严重影响作文的质量;第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作文要求的阅读上难以找到重点,容易出现跑题的现象;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过分地依赖教师指导,自己则没有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难以完成独立写作;第四,部分学生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写作范围还有待拓宽,在素材选择上难以突破现有的范围,导致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3.对作文的评讲过程缺乏重视
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简单地批改以及讲评学生的写作,使学生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写作存在的问题,并且不知道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改进,这就导致即使学生进行了多次写作练习,但是取得的效果依然不明显。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阅读目标:“三维目标”一体化
新课改提出“三维目标”要求,也就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教师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该字体的结构和音形,还要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学目标除了强调学生眼前的知识体验,更应该强调阅读的个性化、情感化,避免呈现出零散、碎片式的信息,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应采用不同种类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读了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其学会“怎么读”“怎么写”。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进行“三维目标”的设计。
2.阅读内容:树立“大阅读观”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纸本书”向“无字书”(自然万物、社会活动)延伸,从“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大自然,去感悟人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文章的核心。课堂阅读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课外阅读拓宽其阅读视野。比如,在古诗阅读教学中,诗句虽简短明了,但对于低学段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却难上加难。要想达到与作者的情感理解产生共鸣、激发情感体验的目的,必须结合作者的人生背景经历去理解。如对于李白的诗词《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想要达到对于作者诗词的情感体验,教师不妨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让学生课下自主搜集李白的事迹,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还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本首诗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效率的重要策略,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开拓思维大有裨益。
3.阅读方法:方法多样化
阅读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浅层的词句训练,阅读必须有文体意识,关注文体特性。“人物、情节、环境”是阅读三要素。比如,对于说明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白事物的特征、本质以及事件的脉络,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体会这种方法的益处,并学会使用。教师传授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确“怎么读”“怎么写”,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要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面对不同的文章学生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相同的文章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的阅读方法会有不同的心路历程、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对于知识的理性思考,对于内容的理解判断,达到深度阅读。
4.阅读评价:评价多元化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实现内容多维度和主体多元化。让师生共同成为评价主体,可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自评和互评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结果性评价与过程中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的阅读学习及教学的效果。教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结合深度学习,进行最近发展区的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基于真实情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掌握科学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当注重阅读教学思维的更新,并致力于多元化阅读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生活化、读写化、问题化的阅读环境中实现阅读效率与质量的双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