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2023-10-19马修文
马修文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凝练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其中之一。“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导向”是引导的方向,“问题导向”指的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把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作为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的着力点。
一、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逻辑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在实践中解决客观存在着的矛盾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高度统一。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在主观思维中凭空想象的。问题是矛盾的统一体,以对立和统一、共性和个性的形式存在着,并随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问题来源于实践,存在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不断联系和相互作用中。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并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9世纪中叶,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带着资本主义“往何处去”的问题,从理论领域转向直接的、实际的经济和政治领域,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马克思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因此,没有问题导向,便不可能诞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我们党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二)敏于发现问题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哪里存在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发现了问题就抓住了事物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提出来时,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了解決矛盾的突破口。
(三)勇于直面问题
只有直面问题,才能看清问题。从大历史观看,我们党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正因如此,才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科学分析问题
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直观地摆在事物表面,而是需要系统思考、准确研判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因此,要辨析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伪问题;哪些是急问题,哪些是缓问题;哪些是新问题,哪些是旧问题;哪些是特殊性问题,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直接原因,哪些是根本原因,等等。
(五)善于解决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此,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在解决普遍性问题上下功夫,通过解决普遍性问题,形成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坚持问题导向的历史逻辑
坚持问题导向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谋求民族独立”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从中国实际问题出发,对各种主义进行反复检验,最终历史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走向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告诫党内同志“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出敌我革命力量相差悬殊的基础上,将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人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战争双方存在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解放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运用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开展斗争,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来改变中国百废待兴的面貌。之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同志系统性地提出了当前和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应重点把握和解决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系统回答。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和如何更好地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和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面对当时日益凸显的社会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问题导向。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民生的紧迫任务。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冷静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从问题中找办法、寻先机、求突破,在解决问题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守正创新”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啃“硬骨头”、涉险滩中全面深化改革,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等,都彰显了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展现了强烈的担当精神、斗争精神。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个胜利,中国的每一个进步,无不是我们党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本质、顺应历史潮流,基于问题意识作出正确决策的结果。
三、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逻辑
由于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那么就要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实践研究和分析问题,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性质、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关于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一)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热切期盼得到回答的中国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切实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二)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恐怖主义、冲突、贫富差距、贫困、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粮食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正在威胁全人类的安全。如何回应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我们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为世界谋大同统筹起来,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新的发展共识和行动。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天下为公等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理想追求,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始终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道义制高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科学回答了人民之问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此,我们党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引领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从“人民有所呼”问题入手,到“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推进;从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到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从“一个也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致力于“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一系列重大成就,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情怀。
(四)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需要问题来推动。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2022年6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高度概括了时代之问:“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明确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为世界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思路和启示;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即便在全球需求收缩的情况下依然持之以恒扩大开放;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合作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折合1891.3亿美元,同比增长8%。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规律,紧紧依靠人民,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四、坚持问题导向的生成逻辑
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坚持问题导向有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发展历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一)将问题作为具体的工作方法
早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将问题作为具体的工作方法。自担任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此后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那个时候,他关心教育问题、关心人才问题、关心环境问题、关心发展问题、关心治理问题,并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在以《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为题的文章中提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问题导向是就如何推进某些具体领域的工作,对党员干部提出方法论层面的具体要求。比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等具体工作。这些具体工作从深化改革开始。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在新时代,我们党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从具体的工作方法上升为抽象的理论特质
正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坚持问题导向从做好某些特殊领域工作的工作方法,逐步发展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须遵循的一般方法,从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上升为一种抽象的理论特质。例如,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六个必须坚持”的其中之一提出,由此被确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
五、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坚持问题导向,要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要坚持问题导向与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的统一,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求真务实与勇于创新的统一,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性
问题意识蕴含着能动的批判精神、忧患意识和超前眼光。增强问题意识,就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树立评价基准,及时发现问题。全面准确了解实际情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仅要善于聆听,还要深入基层听到真实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二)深入调查研究,提高直面问题的胆识和底气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三)保持头脑清醒,提高分析问题的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一点都不能含糊”。所谓原则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同时,要方向清晰,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难点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硬骨头”,需要我们去重点突破,啃下这块“硬骨头”,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要坚定解决难点问题的信心、葆有敢于斗争的精神。要充分认清解决难点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只有把难点问题突破了,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才能行稳致远。要统筹解决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人民群众生活福祉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聚焦重点领域,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們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为坚持问题导向指明了方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就是要聚焦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下大力气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就是要看到,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要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包括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的不少难题等,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聚焦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如何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如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如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然较为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腐败,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等问题。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在更高层面又会产生,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抓住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讨论题:
1.如何充分认识坚持问题导向的重大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持问题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