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艺术风格与工艺比较研究
2023-10-19姜玉恒
绒绣于19世纪末期由欧洲传入中国,经过百年来的发展, 已形成烟台绒绣、上海绒绣、潮州绒绣、辽宁朝阳绒绣四者并存的局面。绒绣虽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近年来的发展缓滞而未能被大众熟知,对各地绒绣区分研究的比较研究理论也相对缺乏。本文以比较艺术学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烟台、上海绒绣工作室及民间工艺美术馆的走访,结合现有文献资料与影像图案,重点对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历史渊源、技法特点、艺术风格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者虽在诸多方面拥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工艺技法、题材选择等方面呈现较明显差异。上海绒绣受商业环境及海派文化的影响较多,而烟台绒绣则相对传统,二者各自形成了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
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皆为19世纪末来自欧洲的舶来品,在最初的发展历程中,二者在技法和题材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后来又分化演变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独特风貌,可被视为中国绒绣行业的“并蒂芙蓉”,均代表着中国绒绣技艺的高超水平。烟台绒绣常以大尺幅油画作为蓝本,纹路清晰、针法精细,在被誉为“开门第一针”的烟台许氏夫妇的引领下,其在胶东地区家喻户晓;而上海绒绣则以题材广泛、商业性强的特点在江浙沪地区广为传播并备受喜爱。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针对二者的来源、发展、工艺、传承等方面的研究 有较多文献和报道可供参考,但对二者进行对比探讨的研究却几乎没有。由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分析和实地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历史渊源、技法特点、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展开对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异同之处及演变原因,以期能够丰富绒绣研究的探讨角度,拓宽对于 绒绣技艺发展的理解认识。
一、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比较
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前身可追溯至10世纪前后的欧洲壁挂毯, 《贝叶挂毯》(见图 1)便是这一工艺的代表作。在中国,长沙汉墓出土的毛线织绣产品也与绒绣工艺在刺绣针法、材料使用上有着较高相似性,被认为是中国绒绣发展的渊源之一。
绒绣真正进入中国是在19世纪下半叶,煙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开端也基本在此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宗教文化的传入是绒绣快速进入中国的重要原因。1861年,烟台因更加优秀的地理位置取代登州成为通商口岸,同年8月正式开埠,西方文化、工艺、宗教信仰大量进入烟台,绒绣工艺也在此时正式登陆中国。19世纪末,烟台开始出现专营刺绣产品的工厂,大量产品销往海外,烟台绒绣行业蒸蒸日上;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与妻子来到烟台传教,在传播宗教文化的同时教授当地妇女绒绣技艺,并于烟台大马路创办了仁德洋行,烟台绒绣的进出口业务也愈发繁盛;至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烟台,进出口贸易一度被中断,绒绣行业的发展也因此停滞。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台绒绣行业才得以逐渐恢复, 锡安工艺厂、烟台进出口加工厂、中艺绣花厂等企业与机构的相继成立促使烟台绒绣行业复兴与发展。
绒绣在上海落地生根的第一站则是在徐家汇的天主教堂周边及土山湾。19世纪末期,土山湾画馆生产的绒绣产品开始大批量出售,越来越多的上海群众接触到了这种新兴工艺品;20世纪初期,福斯特·格莱创办了谦礼洋行,借助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此时的上海绒绣产品迅速抢占了大量国际市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天平行洋行、公信洋行、伟公洋行等商行的出现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绒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上海绒绣在此时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一度超越了烟台绒绣。20世纪40年代后,上海绒绣开始研究人像、山水、花果、鸟兽、风景等内容的绣制,最为突出的是在人物肖像绣方面,民间绒绣艺人刘佩珍在丈夫石金虎的指导下首创绒绣拼色工艺,实现了“百线千色”的华美色彩渐变效果。
通过地方志、史志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能够发现,烟台绒绣和上海绒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发展历程高度相似,均经历了传入、发展、繁盛、转变四个阶段。但受制于战争与城市商业环境的原因,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终究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二、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技法特点比较
“工艺之美不在他处,而在工艺本身。”在中国的造物思想里,“由技近道”“器以载道”的哲学观点贯穿始终,对于绒绣工艺来说,产品的价值并非仅体现在最终的画面效果中,更多蕴藏在织绣的过程、构思及技巧习惯里,这是诸多手工艺术均具有的特点。绒绣作为民间 手工艺术,织绣技法正是绒绣工艺的精神所在,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二者的不同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刺绣的材料、针法和技法当中。
(一)刺绣材料
刺绣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久远,马王堆汉墓中曾出土过平针满绣、绣绒平均的织物。该绣品工艺精湛,其上平针满绣的技法是汉代才出现的一种刺绣针法,它开创了平针满绣的先河。由此可见,早在汉代,中国刺绣艺人就善于运用绒线进行刺绣了。
欧洲绒绣最初以羊毛线作为刺绣材料,由于羊毛线难以获取的原因,腈纶线也时常被当作绒绣的线材。绒绣传入烟台后,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绒绣艺人开始将新西兰或澳洲的羊绒线作为首选,在绣制画面时,绣工还会根据画面的色彩、质感、形象等方面的要求灵活调整羊绒线的粗细以适应画面。羊绒线也大量被上海绒绣绣工所使用,但在线材的染色及再处理过程中会与烟台绒绣略有区别。纤维强度和蓬松度较好的新西兰羊毛绒线和色牢度高、 色彩鲜艳的欧洲进口金属型染料,这两种原材料的使用一般被认为是判断该绒绣是否是正宗 上海绒绣的标准。
(二)针、绣方法
《说文解字》中言:“技,巧也。”绒绣是绣工展示巧夺天工针法的过程,如果说材料是绒绣的肉体,那出神入化的针法便是它的灵魂。绒绣发展至今,其针法的演绎已与 19世纪初入中国时相去甚远,在与中国传统刺绣技法的不断结合下,当下的绒绣工艺已发展出60余种针法,除最常见的斜针、平针外,传统刺绣中的打籽、乱针、板针等针法也常出现在绒绣作品中,绒绣真正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除斜针、平针、打籽等这类常见的针法是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共通之处外,二者也有各自侧重的针、绣方法。
论及上海绒绣时,顾绣也是总要被提及的,二者同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上海工艺美术的瑰宝。在百年来的发展中,上海绒绣的前进之路难以避开上海顾绣的庇荫,在上海绒绣作品中我们能够大量看到“劈线配色” 的技法存在,通过对不同色彩的细支羊绒线排列组合,从而提升画面效果的色彩丰富度,其技艺源头,即为顾绣的“擘丝如细缕”“工韵兼全”。除此之外, 上海绒绣所强调的“形、神、色、光、工”也是继承顾绣精神的典型结果,亦是与烟台绒绣侧重不同的技法追求。
与之相对,烟台绒绣的针、绣方法则更为 传统,如十字针(见表1)是烟台绒绣中的常 用针法,也称“十字挑花”,在确定图案形象后,把绒线以十字交叉的形式缠绕穿过钢丝布网格 即可,通过这些传统的针法演绎,画面能够取 得平满厚实的质感效果。另值得一提的是,烟 台绒绣独创了诸多新的针、绣方法以适应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还开创了“八字钉针接缝法”,烟台绒绣传承人唐淑娟也首创“栽毛”“拉毛”“参 针”等新型绒绣针法,大幅提升了绒绣针法的 丰富性。
三、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艺术风格比较
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均具有画质细腻、色彩丰富、立体丰厚、层次鲜明的特点,兼具西方油画的写实与中国国画的意蕴。绒绣与刺绣在艺术风格上的相异之处很大原因是材料使用的不同,因羊绒线作为绒绣的首选材料,故在最终的画面效果上所呈现出的风格更加偏向厚重内敛、庄实平稳,效果独特且可观性较强。而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则主要体现在选题和地域审美特色方面。
(一)选题差异
从宏观角度来看,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画面题材选择并无大异,但若深入研究近年来二者的变化,我们便能够感知其走向的不同,及其所带来的艺术风格上的區别。
上海绒绣在题材的选择上相对烟台绒绣更加广泛,这主要和其繁荣的中外贸易及商业环境有关,以至于我们能在上海绒绣中看到更 多表现形式新颖、表现角度独特的作品。有一首关于上海绒绣的民谣这样唱道:“一绣一条船,弯弯在河沿……二绣张果老……三绣吕洞宾……四绣铁拐李……五绣曹国舅……六绣汉钟离……七绣何仙姑……八绣蓝采和……九绣韩湘子……十绣一条海……”由此可见上海绒绣在题材选择方面的丰富性。上海绒绣作品中较为常见的题材主要为世界名画、植物花朵、国际名人绣像等,上海绒绣的代表作品也多以具有欧洲风情的人像和油画最为著名,体现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环境对于本土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而烟台绒绣的题材选择则更加聚焦于祖国大好山河、动物形象、油画原作等,在烟台绒绣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更多感受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以至于在欣赏两地的绒绣作品时,在上海绒绣作品上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异域风情,烟台绒绣则更多体现中国的壮美风光。
(二)地域审美特色
烟台绒绣的艺术风格表现为平实厚重、寓巧于拙。烟台绒绣具有鲜明的胶东地区文化特 色,淳朴浪漫的烟台绒绣置身于碧海蓝天下, 成为渔猎环境下独具风格的艺术载体,为广大 胶东人民提供了情感、审美等多方面的精神支撑。烟台绒绣除对油画名作再现的一类作品外,其余作品多采用以蓝色、白色作为背景,作品 主体也多是海边风光及与海岸相关的题材元素。在胶东地区,蓝色与白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应用相当普遍,如胶东渔灯、烟台面塑等,大 多都以蓝、白为底色,这些都反映了胶东地区 人民的审美习惯,烟台绒绣的发展与本土化自然也会受到当地民间文化和审美习惯影响。
精密工细是上海绒绣的整体风格,也是上海工艺美术的整体追求,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与海派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下图的上海绒绣工艺品(见图2),虽在尺度较小的画面上作画,亦是层次丰富、细节清晰、纤细毕现,即便是 蝴蝶翅膀的纹理也能细切如丝,近观精细工巧,远观而不匠气。上海绒绣精密工细的风格成因于:首先,上海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绒绣艺人可以在工艺技巧上精益求精,并且也有消费者能够为之埋单;其次,从文化方面看,上海绒绣深受周边苏绣、顾绣等传统刺绣的影响,精密工细、无微不至的艺术风格早已深入民众心中,上海绒绣走上这条道路很快便能够被民众接受;最后上海地区商贾众多,特别是清中期以后,人口大量拥入,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培育着上海手工艺人坚毅与专注的精神。
四、结语
绒绣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及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 烟台绒绣与上海绒绣的比较研究来看,由于上 海繁盛的中外贸易环境与独特的文化环境,上 海绒绣的发展受到了周边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影 响,特别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在技法上讲究 精细入微、层次丰富,在题材方面则融入了大 量具有异域风情的内容。而烟台绒绣则体现出相对传统和具有本土风格的特色,在色彩与题 材上更具沿海地区的文化味道,针、绣方法则 以平满厚实的追求为主。二者在中国东部沿海 地区蜕变发展,体现了烟台与上海人民的勤劳 智慧,彰显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艺人的艺术精 神,代表着中国绒绣艺术的南北风姿。
[作者简介]姜玉恒,男,汉族,山东济宁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平面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