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市政在新基建中的实践和发展

2023-10-19苏北

今日财富 2023年28期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智慧

2021年以来各地纷纷规划发展数字经济,准备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智慧市政”是创新发展地方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能够为数字经济提供丰富的场景和广阔的市场。以厦门市政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为例,经过调研剖析可以看出,专业论坛、顶层规划、借力领军企业、本地企业横向合作等将有力提高“智慧市政”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新基建”“双循环”下的市政建设

(一)“新基建”中的机遇和战略意义

“新基建”是以技术、产业驱动,具备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特征的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总称。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更强调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赋予传统交通和城市等基础设施科技内涵的信息化建设,兼具科技与基建的双重属性。

“新基建”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教育、医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建设对象主要是:1.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包含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2.融合基础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包含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务、智慧管廊、智慧环卫、智慧工地等基础设施。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内涵将持续发展。据测算,2020年“新基建”七个主要领域的投资规模约1.2万亿元,包括5G基站3000亿元、特高压1500亿元、高铁和城际轨道6200亿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1200亿元等。

“新基建”是“双循环”的三大关键抓手之一。在应对疫情冲击、逆全球化、世界市场萎缩的新形势下,中央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保持20%以上的占比,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手段;“新基建”将进一步扩容基础设施投资。大力推进“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祉。

(二)市政建设的生态文明理念

“新基建”赋予了基础设施建设鲜明的绿色发展内涵,使得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市政建設成为可能,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让大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健康”的重要性。我国市政建设规模庞大,“深圳中商情”预计,2024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是基建投资的主力。我国市政建设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期间的节能降碳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加上市政建设通常都发生在相对繁华的城区,所造成的水、空气、噪音和固废等污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推行绿色市政建设显得越发必要。积极采用绿色、低碳的生产工艺,推进可持续工业化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打造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因此,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双循环”的重要动力,市政建设需要主动增强历史担当,成为都市节能减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中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智慧城市与智慧市政的规划和现状

(一)新基建下智慧城市和智慧市政的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指在已建环境中对物理系统、数字系统、人类系统进行有效整合,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社会管理失稳、城市运行失序、经济发展失调、环境建设失衡等问题,从而为市民提供一个可持续的、繁荣的、包容性的综合环境系统。除了感知物联层、计算存储层、数据与服务融合层等基础设施设备,智慧城市给民众提供了智慧生活、智慧医疗、环境治理、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数字化日常生活场景,是“新基建”的服务对象。发展“新基建”是给智慧城市建设打基础,因此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2012年以来,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1000多个,其中在中国超500个;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20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约15万亿。

从各省市配套政策和规划可见,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智慧市政建设升级。智慧市政建设一方面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交通、能源、水利、管网、市政、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给建设后的市政设施设备的管养服务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遇。例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多源信息一张图的展示方式,可实现市政设施属性、实时监测数据、视频信息、车辆定位、管辖范围、单位信息等业务内容集成到统一、关联、协作的平台上;采用云计算技术可实现数据分析、统一协调、顶层部署、决策指挥,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综合事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处理,为市政部门提供重大安全隐患预警、决策辅助。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市政建设跟其他信息化、数字化项目建设一样,普遍存在以下类似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

市政管理部门下属通常有多个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管理子机构,信息化建设以各部门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因此难以统一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不能在统一的组织下有序进行,系统的技术路线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均衡,不能及时得到升级与改造,对于市政管理领域最新的技术手段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

2.存在重复建设

各个市政设施与公用事业管理子机构的业务有自身的独立性,但在技术上存在共性。如各部门的系统都不同程度地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应用的数据不同,但所采用的技术实现平台基本一致。当前市政管理部门各下属机构很多都建有自己的GIS,并彼此独立,造成数据不能共享、不一致、不能及时更新等问题。

3.数据不能共享

由于各个市政设施与公用事业管理子机构的系统在技术路线、数据标准等方面没有统一,也没有建立数据交换机制,所以各系统基本成为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

4.无法统一管理

信息化项目如果在初期的技术论证、运行期的维护等方面有统一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行的质量都会相应提高,但目前绝大部分的市政管理部门没有建立相关的报批、评审、质量管理模式。

智慧市政管理方面,也面临的较多挑战。

1.市政管理机构庞大,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现象更衍生出有事无人管、一事多人管等现象。

2.缺乏有效的资料管理和利用手段。大量的图纸和案卷资料以纸质方式保存,查阅和使用困难,很难在浩瀚的资料库中迅速找到所需信息。

3.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手段,导致很难及时发现市政设施存在的问题。

4.缺乏有效的监督模式,从而难以对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管,难以确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且处理到位。

5.缺乏有效的互动手段,最终难以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6.缺乏应急处理措施,不能迅速形成应急处置方案,为领导和专家提供决策依据。

三、厦门市政项目智慧化实践

厦门是一座美丽温馨的城市。各届中央领导对厦门建设都寄予厚望。《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施以来,厦门市政集团深刻把握新时期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岛内大提升和岛外大发展等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紧紧围绕提高效益加快集团智慧市政建设步伐,推动智慧应用与业务发展有机融合。

根据市政集团部门间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信息化应用需求不同的特点,分阶段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规划的三个阶段如下:

(一)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

在部分涉及重要民生服务领域,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对业务支撑能力较高的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例如管廊、水务、燃气等涉及民生服务的业务板块企业。该阶段的转型工作以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为主,主要包括开展IT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企业内部数据传输、处理和存储的需求;开展物联网传感设施建设,以满足企业数据采集和监测的需求;开展内部管理、公众服务等移动端应用建设,以满足及时反馈信息的需求。

基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难点,市政集团旗下的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开放的姿态联合相关技术企业打造“7+2”(7款硬件、2款软件)智慧管廊解决方案成套产品,实现了对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全息感知、态势分析、自动预警、移动运维、三维巡检及实景指挥等功能,全面提升综合管廊运维管理效率,通过推进对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在2015年至2018年国家住建部、财政部组织的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绩效评价中,厦门市连续三年获得第一。

以BMS状态监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为驱动力,搭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厦门市政充电设施智能服务系统、厦门市政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和厦门市政资源”移动端应用APP,实现跨企业数据互联互通。目前厦门市政充电设施智能服务系统共完成厦门市29个充电站738根充电枪接入,注册充电用户数为3.3万人;厦门市政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已接入41座停车场8357个停车泊位数据信息,累计完成152.07万笔线上交易。

(二)完成集团整体转型

集团内大部分企业完成转型第一阶段,各企业数据实现对全生产流程的贯通、企业内部数据孤岛消除后,即可开展本阶段转型工作。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加强行业内部的数据流转,实现行业内的信息服务交易,消除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强化行业间的数据流动,在适当时机构建跨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行业间信息资源的互补,并利用云服务实现行业知识的归纳和沉淀;利用大数据工具,开展对沉淀信息资源的挖掘与综合分析应用、复用、重构和通用基础应用功能的开发完善,实现对外提供定制服务并反向推进行业垂直应用的开发应用,实现数据资源从企业到行业(集团)的集成。

(三)构建集团生态圈

当通用基础应用功能和针对信息资源的定制服务较为成熟后,将大大提升应用的开发速度,此时开放整合第三方资源便成为了可能,因此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整合第三方资源,建立以云平台为中心、以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和企业用户为基础的完整生态圈。在该生态圈中,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基于云平台开发大量应用,企业用户根据其自身需求向第三方开发者提出新需求、购买相关应用服务。整个行业的发展环节都将通过數字化的基础架构向全社会进行开放,大量的第三方资源可利用生态圈提供的优势,快速进入行业发展环节,从而实现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厦门市政在厦门市“新名片”山海健康步道项目中进行创新,尝试构建便民的生态圈。该项目除了正常布设视频监控系统、广播及报警系统、客流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监控中心等智能化设备外,还开发了微信小程序、公众号、APP和网站等便民的终端应用,向公众提供语音导览、线路导览、周边推荐、游客互动、随手拍等互动程序,并复用“东西向山水布道平台”的共享服务接口,让共享雨伞、充电宝等第三方服务商相对接,通过平台实现统一的共享服务,如共享雨伞、充电宝等,方便游客应对下雨、手机没电等情况。

四、未来智慧市政建设的探讨

市政建设为城市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坚强基础。智慧市政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新基建”“双循环”提供澎湃的动力。描绘好智慧市政的蓝图,需要市政人勇担重任,既要脚踏实地干又苦又急又累的市政工程,又要仰望星空,不断汲取新知识,让市政建设快速插上“智慧”的翅膀。关于智慧市政的建设,结合已有的经验和初步的思考,建议如下。

(一)信息可管可控,确保安全

市政工程涉及整个城市和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全是第一要务。所以要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责任机制,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保护个人信息的力度,加强要害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确保安全可控。

(二)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

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市政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建立促进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信息更新机制;各市政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将本部门建设管理的信息资源授权有需要的部门无偿使用,共享部门应按授权范围合理使用信息资源;整合已建市政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

(三)注重标准引领

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具有地域特色、全生命周期控制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同时,立足基本市情和发展定位,对标国际先进做法,适当提高节能、绿色建设标准。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筑节能等重点领域,率先制定并发布实施地方标准,为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市政建设应具备智能化、数字化及绿色化特征。以绿色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从传统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活垃圾转运系统)等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领域着手。

[作者单位:清华海峡研究院(厦门)]

作者简介:苏北,1976年2月生,男,汉族,福建省永定人,研究生,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双碳、数字经济。

猜你喜欢

市政基础设施智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简述
BIM技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思考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