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原与《楚辞》素材札记

2023-10-19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5期
关键词:楚怀王楚辞楚国

识读《楚辞》:辞赋之宗,浪漫先河

在奔涌不息的中華千年文脉中,《楚辞》从上古走来。作为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构筑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这部辞赋之宗文采绚烂,开创了诗歌体裁“楚辞”。

“楚辞”可以理解为楚人之歌,其中大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用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来咏物叙事,而且强调民生关怀和个人修养。随着不断地发展,这个名词就逐渐变成了以屈原骚体作品为核心的一个专门称号。

屈原去世两百多年后,西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历经几度寒暑,终于编订完成《楚辞》,《楚辞》首度成书。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对其进行注解。北宋朱熹又作《楚辞集注》。

01

《离骚》篇

《离骚》是屈原作品的灵魂诗篇。全篇370多句,分为三个部分:开头部分是屈原自述生平;中间部分是求教先贤,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对象;尾声部分则发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离骚》文采之华丽,想象之丰富,情感之真挚,可谓是灿烁古今,令人叹为观止,成为《楚辞》当中最具盛名的代表之作。

/《离骚》名句摘录/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参考译文:只有大贤大德之人才能治理天下的土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参考译文:如果不能实现人生愿望和美政理想,我愿以生命去追随彭咸的步伐。)

02

《天问》篇

《天问》为《楚辞》中仅次于《离骚》的第二大长篇。全诗有370多句,173个问题。

梁启超指出,《天问》全篇纯是对于相传的神话发种种疑问:前半篇关于宇宙开辟的神话所起疑问,后半篇关于历史神话所起疑问。对于万有的现象和理法怀疑烦闷,是屈原文学思想的出发点。

屈原脚踏神州大地,仰望苍穹,发出天问。其大胆探索的求知精神,都蕴含在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当中,气势磅礴,发人深思。而这些惊世之问则激励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求索精神,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发问,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求索,我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探索,在这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中从未有过间断。

03

《橘颂》篇

《橘颂》开创了咏物言志的诗歌先河,是屈原的早期作品。橘这个意象贯穿了全诗始终,这个最核心的意象不只是屈原与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一种情感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橘颂》是从屈原生命中发出的一篇诗歌。屈原以生长之地盛产的橘子来做自我比喻,表达了他早年就有的远大志向。他立志要做一个贤能之士,去辅佐楚怀王,追求美政理想,为强大楚国而不断探索。可惜最后,屈原在楚国将亡之际,理想彻底破灭,认为自己有愧于先祖,有愧于国家,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橘颂》开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意思是,皇天后土孕育嘉美之树,橘树生来就适应这一方水土。禀受天命,不离故土,永世扎根在南国的土地。扎根深厚难以迁移,志向是那么专一。

其表达的思想,即橘树生于南国,正如楚人生于楚国一般。橘树扎根故土,为国家之富足繁茂自己,为国家之强大奉献自己。诗人期望楚人亦如橘树,胸怀“爱我家国,扎根故土”的美德。

04

后世影响

屈原去世九百多年后,中华大地又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极为繁盛的大一统时代——唐朝。而此时也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诗,成就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但唐代诗人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白依然非常推崇屈原与楚辞,盛赞: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极为敬仰屈原的飘逸文风,并承袭其浪漫风格。李白诗情酣畅,有仙人风骨,故后世又称之为诗仙。

宋朝大文豪苏轼曾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评价《楚辞》为“前无古,后无今。”

近代大文学家鲁迅评论《楚辞》:“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楚辞》不仅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是将屈原的求索精神与家国情怀,镌刻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血脉之中,成为后世中华儿女上下求索之路上的精神典范。时隔两千多年,人们依然感慨于屈原初心未改的家国情怀、一心为民的美政之思。

如今,我们品读《楚辞》,是为探寻古人精神和当下需求的连接点,去体悟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中的爱国情感。此之谓溯中华民族之源流,辟中华文脉之新篇。

文/艺/评/论

屈原作品的文学魅力

⊙ 梁启超

屈原以前的文学,我们看得着的只有《诗经》三百篇。三百篇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力。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就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特前无古人,截到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因为屈原以后的作品,在散文或小说里头,想象力比屈原优胜的或者还有;在韵文里头,我敢说还没有人比得上他。

他作品中最表现想象力者,莫如《天问》《招魂》《远游》三篇。《天问》纯是神话文学,把宇宙万有,都赋予他一种神秘性,活像希腊人思想。《招魂》前半篇,说了无数半神半人的奇情异俗,令人目摇魄荡;后半篇说人世间的快乐,也是一件一件的从他脑子里幻构出来。

至如《离骚》:什么灵氛,什么巫咸,什么丰隆、望舒、謇修、飞廉、雷师,这些鬼神,都拉来对面谈话或指派差事;什么宓妃,什么有娀女,什么有虞二姚,都和他商量爱情;凤凰、鸩、鸠,都听他使唤,或者和他答话;虬、龙、虹霓、鸾,或是替他拉车,或是替他打伞,或是替他搭桥;兰、桂、椒、芰荷、芙蓉……无数芳草,都做了他的服饰;昆仑、县圃、咸池、扶桑、苍梧、崦嵫、阊阖、阆风、穷石、洧盘、天津、赤水、不周……种种地名或建筑物,都是他脑海里头的国土。

又如《九歌》十篇,每篇写一神,便把这神的身份和意识都写出来。想象力丰富瑰玮到这样,何止中国,在世界文学作品中,除了但丁《神曲》外,恐怕还没有几家彀得上比较哩!

班固说:“不歌而诵谓之赋。”从前的诗,谅来都是可以歌的,不歌的诗,自“屈原赋”始。几千字一篇韵文,在体格上已经是空前创作,那波澜壮阔,层叠排奡,完全表出他气魄之伟大。

写客观的意境,便活给他一个生命,这是屈原绝大本领。这类作品,《九歌》中最多。如: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湘君》)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秋兰兮靡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少司命》)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河伯》)

这类作品,读起来,能令自然之美和我们心灵相触逗,如此,才算是有生命的文学。

太史公评价屈原道: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虽未能尽见屈原,也算略窥一斑了。

(摘自梁启超1922年在东南大学的演讲《屈原研究》)

文/艺/评/论

毛泽东为什么爱读屈原的诗作?

⊙ 徐中远

毛泽东1913年在湖南读书求学时就喜爱读屈原的诗作。从1913年到1976年的六十多年里,毛泽东对屈原的诗作一直是青睐之至、情有独钟,走到哪里常常把书带到哪里,有空就读。屈原的诗作也是一直伴随在毛泽东身边的诸多书籍之一。屈原的诗歌也是毛泽东谈诗、品诗、评诗的一个重要话题。

毛泽东为什么几十年甚至在疾病缠身的最后几年还这样喜爱屈原、这样爱读屈原的诗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屈原的诗作具有突出的思想性、人民性。

屈原所处的年代国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各诸侯国争权夺利,争战不休。面对国家将要灭亡的实际情况,屈原企图挽救国家危亡却又回天无力,分散的各诸侯小国走向统一的大趋势无法阻挡。

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殉国。所以他的诗作字里行间都凝结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坚贞不屈的人格和情怀。他的诗作既有突出的思想性,又有显著的人民性。他无情地揭露现实的黑暗,勇敢地揭露国家的昏聩、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

毛泽东说他是“中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在那样的黑暗社会里,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心不甘、情不愿,只能拿起笔,作刀枪,把自己的心声、把心中的悲愤、把美好的愿望写成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与统治者抗争。屈原的诗作,字字句句,都充满着他的爱国、爱民、爱追求真理的情怀。这是毛泽东爱读屈原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屈原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毛泽东对屈原的《离骚》之所以百读不厌,就是因为《离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丰富的想象,充满着奇特的幻想。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文学流派中,毛泽东更喜爱浪漫主义,更爱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毛泽东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的第二次讲话中说过“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学点文学”,当然不只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文艺工作,更重要的是提高干部的文学素养,而文学想象,是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展开超越现实局限的翅膀。

屈原的诗作包括《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都超越现实,具有丰富的想象。王逸在《〈离骚经〉序》中写道:“《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这些诗句中的超越现实的想象,都是毛泽东很为喜爱的。

《九歌·湘夫人》的故事,毛泽东就曾化用为自己的诗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由此可以说明毛泽东对屈原诗作的艺术性即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风格是极为欣赏的。

(摘自人民出版社《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20问》,有删改)

诗/歌/赏/析

读《七绝·屈原》

⊙ 王超

1961年秋,毛泽东想到了屈原,再次读起了《离骚》,有感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专门为屈原写了一首诗《七绝·屈原》,借此抒怀。

七绝·屈原

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以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毛泽东曾说:“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毛泽东认为屈原的诗词犹如“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嫉恶如仇的态度,痛斥楚王身边的奸佞小人,表达高尚的人格理想,发挥了重要的战斗作用。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艾萧和椒兰都是《离骚》中的词语,艾萧即艾蒿、臭草,比喻奸佞小人;椒兰,即申椒和兰草,比喻贤德之士。“艾萧太盛椒兰少”意为小人多贤士少。屈原曾辅佐楚怀王,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力主联齐抗秦,后遭排挤诽谤,两次被逐,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深感报国无门、救国无望,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以文做匕首、以死来醒世。

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体现出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对两千多年后的毛泽东影响极大。

毛泽东曾评价屈原说:“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毛泽东在很大程度上从屈原的作品中继承、发展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诗风,这对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和诗词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早在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后合并至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就是手抄得非常工整的《离骚》和《九歌》,毛泽东还把《离骚》的内容分段提要,写成了眉批;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不忘经常翻阅《楚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反复研读《楚辞》,多次劝人读《楚辞》,在书信、讲话中时常提到屈原、引用化用《楚辞》词句。1957年12月,毛泽东还特意让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著作收集起来,共50余种,以便集中阅读。1972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还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

屈原创作《楚辞》之时,面临的社会情况是“艾萧太盛椒兰少”,而毛泽东创作《七绝·屈原》之时,也正是我国处在内外交困的多事之秋,毛泽东用简短的28个字一方面高度赞扬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斗争品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在“暮色苍茫”“乱云飞渡”的形势下,共产党人临危不惧、不屈不挠、坚定执着、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来源:七一客户端2022-05-31,有删改)

识读屈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我们阅读屈原作品,要从中学习上下求索的求真精神,传承其独立不迁的家国情怀;用民本思想指引实践,让求索精神创造价值;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的悲剧美和崇高美。这从端午风俗上就可以看出来,屈原自沉汨罗江之后,老百姓担心屈原被江中的鱼虾啃食,就将饭团扔入江中喂饱鱼虾,这就是粽子的由来;而渔夫们听说屈原投江,争相营救,最后演变为赛龙舟的习俗。这些端午习俗的来源说法很多,而“纪念屈原说”是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幼时就与楚王子熊槐相熟,并且一样爱吃橘子。一日,熊槐告诉屈原,其父威王名字叫商,即商於之地的商。商於是楚国的发祥之地,楚国的祖先都埋葬在那里,但后来秦国夺走了商於,赐给秦大良造卫鞅,即商鞅。几代楚人心心念念都要收回商於之地。

屈原后来作《橘颂》,此时的熊槐已经继位为楚怀王,看完《橘颂》后大喜,欲封屈原为三闾大夫,以教化宗族子弟乃至楚人。在朝堂之上,上官大夫却怂恿群臣推举其子做三闾大夫,并质疑屈原没有美德,不是宗族子弟楷模,没有资格担任三闾大夫。楚怀王大怒,当堂朗诵屈原所作《橘颂》,盛赞此文是楚人的立身之本。大臣皆受触动,一致赞成屈原为三闾大夫。

屈原做了十年三闾大夫。十年树木,教化楚人。屈原的才华终于得到了认可,楚怀王励志变法图强,任屈原为左徒,为楚国制定新法。屈原任左徒时,制定國策,明法度、举贤能、重农耕、禁朋党。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改善民生,增强军备;对外交好诸国,促成合作。

后来,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前来与楚国联盟,共同伐秦。诸国合议,结成合纵联盟,奉楚怀王为合纵之长,联合抗秦。此时楚国在诸侯当中的威望达到顶峰,屈原与楚怀王心中的橘树终于开花了。

但橘树开了花却未能结果。联盟大军打到函谷关,秦人出关死战,联军损兵折将。而魏国和楚国却背叛联盟向秦国求和,最终五国纷纷退兵。轰轰烈烈的合纵联盟就此瓦解,楚国在诸国面前威仪尽失,又面临来自秦国的压力,不得不与齐国联盟。而楚国国内的变法,也由于贵族不愿意接受更多的改革而变得举步维艰,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中,楚王的态度开始转变了。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燕王哙让相国子之代行王权,推行改革,却招致大乱。齐宣王趁机发兵,攻破了燕国。后燕王哙被齐王处死,诸侯震惊。

上官大夫趁机向楚怀王进谗言,说屈原已招致贵族不满,应当疏远屈原,以团结贵族,避免重蹈燕国的覆辙;而齐国灭了燕国,已招致诸侯不满,不能再与齐国联盟,应立刻交好秦国。

上官大夫还诬称屈原喜欢揽功推过,声称若不及时处置,贵族会因为怨恨屈原转而怨恨楚怀王。最终楚怀王罢免了屈原的左徒之职,屈原开始重新担任三闾大夫。

秦国为离间齐楚联盟,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此人,善谋略,巧舌如簧。张仪向楚怀王承诺,愿意归还六百里商於之地,以与楚国交好。商於之地是几代楚王的梦想,楚宣王为商於之地郁郁而亡,楚威王为商於之地更名为商。楚怀王根本无法抵抗这个诱惑。即使有屈原与游士陈轸的苦苦劝谏,依然没能阻止楚怀王的犯浑之举。

等到楚怀王撕毁齐楚盟约,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商於之地立刻变成了六里地。楚怀王暴怒,先后发动了丹阳之战、蓝田之战。结果却是让无数将士捐躯于茫茫荒野,而汉中各郡县均被夺走。韩魏两国趁机南下攻楚,此时楚国四面受敌,已有亡国之危。

屈原临危受命,出使齐国,齐楚两国再约修好。此时,秦国却向楚国求和,答应将汉中一半土地归还楚国。结果屈原还未回国,楚怀王就听信谗言,放弃和齐国和好,直接倒向了秦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不久,屈原就从郢都被流放到汉北。汉北是屈原成长的地方,但此时已成人间炼狱。屈原心心念念的橘树已被战火吞噬,珍视的芳草也被兵车践踏,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一名老人远远地望着这一切,哀伤不已。屈原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他生在这里,祖上家人也都埋在这里,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块土地上;他不怕死,只是担心等到他死的时候,已无人为他收尸安葬。老人质问屈原:为何没有让楚国变得强大?为什么没有保护好百姓?屈原无言以对。

在汉北,屈原又遇到了刚从战场上返回的伤残士兵,他们不解地问屈原:为什么不与齐国结盟?为什么与秦国结盟,却要与秦国交战?屈原掩面长叹。没有得到回答的士兵,并没有怨恨屈原,而是高唱屈原的《橘颂》,并誓言与家国共存亡。

在这次流放之旅中,屈原经历了太多磨难和彷徨,一路上看到楚国遭遇的苦难,悲叹民生不兴,将这一切始终铭刻在心中。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楚怀王晚年被囚在秦国。

当年,秦王要求楚怀王去秦武关会盟,重回朝堂的屈原屡次苦谏万不能去。但是迫于秦国压力,楚怀王不得不去。最终,楚怀王因不愿割让土地被扣押,其间多次逃亡,均以失败告终,直至公元前296年薨逝于秦。

屈原晚年则被楚顷襄王流放于江南之野,汨罗江畔。而楚顷襄王剪除屈原后,与秦昭王会于楚国旧都鄢郢,迫于秦国强大,竟然签订了极不平等的秦楚盟约,楚国危亡已在旦夕之间。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了。

忽有一日,屈原吃到故乡产的橘子,追忆往昔,一时感慨万千。在恍惚之间,屈原好像看到薨逝多年的楚怀王前来吃橘子,并且一如幼时一般,和自己互抢橘子玩闹。两人回忆起童年的橘子、青年时的《橘颂》,以及老年时橘树的终生遗憾——楚怀王这棵“橘树”最终也没能重回南国。一时间,两人默然以对,最终,楚怀王拿了一个故国的橘子离开了,只留下屈原孤零零一个人吃着橘子。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人生理想破灭,挚友枉死他乡。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屈原没有吃完橘子,就晕晕沉沉地睡下了。在梦中,屈原在父亲的引导下往圣贤的大道上前行。在这条路上,他见到了中华民族的诸多先贤。屈原虚心向他们求教,何为“天下大道”?

虞舜说,治理天下之道,应该任用贤能。虞舜任用皋陶担任大理;伯夷主持礼仪;益主管山泽;弃主管农业;尤其是任用大禹治理水患,功劳最大。虞舜认为,于天下有大功者方能承续天下大道,于是就禅位给了大禹。

大禹为黎民苍生,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大禹认为,为黎民造福就是天下大道。

商汤认为:“天道之德,及于禽兽。君王之德,及于黎民。”上天有好生之德,就连飞禽走兽都应被爱惜,君王的德行则应惠及每一位百姓。这就是天下大道。

周文王昔年囚困羑里,推演天下大道:上天公正无私,见有德之人便给予扶持。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就是天下大道。

正当屈原为求得天下大道而兴奋不已时,忽然听到有一老者在喊他,却是贤大夫彭咸。彭咸是屈原的偶像,王逸《楚辞章句》说:“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彭咸说,高洁忠诚之人哪怕是落到被放逐的下场,也不能因世间泛起浊流,就同流合污;宁可跳进江流葬身鱼腹,也绝不能让洁白之身被尘垢沾染。

屈原梦醒,将所梦记了下来,即成千古名篇《離骚》。写完最后一行,屈原放下了笔,也放下了生死。

最终,屈原在听闻郢都被破后,负石投江,以身殉国。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提出了很多关于宇宙的疑问,气势恢宏的提问上溯亘古之初,直至楚国当下,追问宇宙本源、自然天道。其对天道的叩问,正是生命的至高追求。即使很多问题屈原心中也无答案,但敢于发声的勇气,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时候比答案更珍贵。他启迪了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和探寻。

2016年9月,在中国贵州大窝凼,天文学家南仁东主持建造的中国天眼终于竣工,南仁东因此也被称为天眼之父。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搜集到来自宇宙当中极其微弱的脉冲星信号,能探索宇宙百亿光年之外的神奇奥秘,是目前地球上最灵敏的望远镜。

从《天问》到《离骚》,屈原的求索精神始终贯穿在《楚辞》里,同时也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和践行。中国天眼正是求索的眼睛。宇宙无穷,求索也无穷,我们探索宇宙的路,依然漫漫修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这个用《天问》命名的中国自主研发的火星探测器,在经历将近一年的太空飞行之后,终于飞到了火星。火星探测器“祝融号”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为我们传来了火星的照片。火星就是古人所说的荧惑星,而火神祝融则是屈原等荆楚先民的先祖。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同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一号核心舱,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两千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求索天下大道,而如今的中国航天已能探星揽月、逐梦空间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中国天眼、天问一号、神舟十二号……在广袤的宇宙中追求真理,探索奥秘,这是在地球蓝星上最浪漫的事。屈原将诗篇写在竹简上,拥有着跨越千年时光的力量;而当下中国则是将诗篇写在宇宙中,回荡在寰宇之间。只要我们求索不息,我们的脚步必能走得更远。我们定当如屈子一般,为后世留下更多的不朽“诗篇”!

人/物/评/论

《九歌·山鬼》中的屈原人格

⊙ 梁启超

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元素:一种是极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九歌》中《山鬼》一篇,是他用象征笔法描写自己人格。其文如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参考译文:在远方的山坳处隐隐约约有个人儿在那里,身上披着薜荔,腰间系着女萝。眼含秋波脉脉含情嫣然一笑,您会爱慕我的娴静和苗条的姿态。)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蘅,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参考译文:骑着红色的豹,后面跟着毛色有花纹的狸猫,捆结辛夷扎在车上,用桂枝作为旌旗。身上披着石兰,用杜衡当作飘带,采摘下芳香的花草送给思慕的人。因住在幽深终不见天的竹林中,道路异常艰难崎岖,使我姗姗来迟。)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参考译文:不见思慕的人,我独自站在那高高的山顶上,看着山下乱云飘浮云雾舒卷。深山里天色幽暗,白天如同黑夜,东风迅疾吹来,雨神也为我降下雨点。我耐心等待,想挽留思慕的人,使他乐不思归;年华渐渐消逝,谁来使我再变得花容貌美?)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参考译文:我在山间采摘灵芝,山上山石堆积,藤蔓缠结。怨恨你啊乐不思返,但或许你也是想我的,只是没有空闲而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参考译文:山中的人如杜若般芬芳,渴的时候饮石间清泉,还有松柏遮阴。你是否想我呢,我开始半信半疑。)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参考译文:雷声隆隆伴着蒙蒙阴雨,猿猴在夜空中凄凉的叫声不断。风声飒飒落叶纷纷,思念着心上人啊又白白地叫人忧愁无限。)

我常说:若有美术家要画屈原,把这篇所写那山鬼的精神抽显出来,便成绝作。他独立山上,云雾在脚底下,用石兰、杜若种种芳草庄严自己,真所谓“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一点尘都染污他不得。然而他的“心中风雨”,没有一时停息,常常向下界“所思”的人寄他万斛情爱。那人爱他与否,他都不管;他总说“君思我兮”,不过“不得闲”罢了,不过“然疑作”罢了。所以他十二时中的意绪,完全在“雷填填、雨冥冥、風飒飒、木萧萧”里头过去。

(摘自梁启超1922年在东南大学的演讲《屈原研究》)

人/物/评/论

屈原:大地上的诗人

⊙ 王跃文

每到端午,必思屈原。2300多年前,三闾大夫溯溆水而上,一个雪日黄昏,船泊吾乡溆浦。那个冬天,诗人很迷茫,“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屈原不知自己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还将到哪里去。

司马迁说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放逐江南,行吟泽畔,怀石沉渊。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以民生疾苦为念的政治家,故其浪漫主义诗歌都根植于苦难深重的现实大地。他叩壁问天,所叩所问皆是人间事,或皆因人间事;他遗世独立,为的是自疏濯淖污泥,而不是想做隐士;他上下求索,欲要解开无尽困惑以济世,而不是徒为玄想。然而,屈原最终只能哀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终生的痛,亦是他终生的苦。

屈原的痛与苦,代有知音。贾太傅客长沙,投书吊屈子,其赋曰“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司马迁过湘水,“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陶渊明说自己“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李白看到的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杜甫十分失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白居易以鹤自况,却是“饮啄杂鸡群,年深损标格”;苏东坡才高命蹇,真希望不再奔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君子固穷,受命不迁。正如孔子所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故大凡屈原知音,皆弘毅君子。比如苏东坡,或许偶作惆怅语,观其平生诗章却是疏放豪迈,寄情高远;杜甫亦写自身境遇荒寒,然其笔触最终皆落到对人间疾苦的悲悯与同情,雄浑壮阔;鲁迅先生虽“惯看长夜”,却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中国自古诗人多与月亮有缘,屈原却是例外。自《诗经·月出》开始,古今中国诗人咏月之作汗牛充栋。但屈原从没吟咏过月亮,只在其《天问》中问过两句:“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这似乎成了一个隐喻:屈原始终是行走大地的诗人,他全部的爱与愁都在人世间。

(来源:文艺报2020-06-24)

猜你喜欢

楚怀王楚辞楚国
浅析《屈原列传》中楚怀王的性格特点
楚怀王贪小失大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屈原和楚辞
小燕子
秋夜读《楚辞》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