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视域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2023-10-19亓欣姜波
亓欣 姜波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等,并以此来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文章通过一定的课例分析,探索将语文传统课堂与跨媒介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有效策略,旨在通过新型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核心素养目标,并为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跨媒介视域;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7 — 0149 — 04
“跨媒介”也常被称为“跨媒体”,跨媒介的“跨”具有跨越、超越之意①。跨媒介不是单一的一种媒介,也不是多种媒介各行其是,而是多种媒介在交互统整中的跨越和超越,形成新的传播媒介生态链。通过调动多重感官,达到一种特有的体验感。而这种独特的体验应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古诗词具有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音韵之美,但简单的识记背诵学生无法体会到它的深刻意蕴,这就需要跨越媒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
“跨媒介”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贴合实际,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感知体验。“跨媒介”正是一种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情境的有效途径,它借助多种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整合筛选各种媒介资源,以创设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改善干瘪枯燥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类每个个体都至少拥有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探索技能和存在智能。在古诗词学习鉴赏过程中,至少需要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探索和存在智能六种智能。“跨媒介”的运用,正是对学生以上智能的激发,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诗词内涵。
基于“跨媒介”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并不只是资源和手段的简单选取,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整合适当的媒介方式、有效的媒介资源,切实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跨媒介”运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跨媒介”是时代的产物,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是新课标的导向所指;古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体验需要新颖灵活的模式去创造和激发。
(一)契合时代环境的发展趋势
时代迅速发展,新媒介席卷社会各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领域中的关键部分自然要顺应发展潮流,进行教育模式的革新。加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突然袭击,教育部部署“停课不停学”,推动了线上教育的发展。而后疫情时代下,学校教育断然无法回到完全的线下教育模式,也无法保持完全的线上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模式。这种混合式的教育模式需要跨越多种媒介,进行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利用视听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不仅正式提出“跨媒介”的概念,而且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贯穿必修、选修、选择性必修三个阶段,其重要程度显而易见。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此外还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等,因此,将“跨媒介”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符合新课标的导向。
(三)适合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文本特征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内容丰富,且极具鉴赏价值,对于古诗词的鉴赏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去剖析诗词内在的韵味,感悟诗词的力量。当下古诗词教学大都注重整体情感的把握,诗词内容的死记硬背,使得古诗词教学僵化,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古诗词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通过“跨媒介”的教学手段,将多种媒介资源融合,使得教学形式有趣多变,从而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将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拓宽学生的信息渠道,培养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通过将“跨媒介”引入古诗词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课堂的弊端。
二、“跨媒介”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互联网+教育”及新课改的深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媒介资源与教学相结合,学生也通过各种媒介平台获取信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需要去改善。以下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问题成因。
(一)教师角度
教师是“跨媒介”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媒介意识决定了媒介資源的利用程度及课堂的效果。
1.媒介使用不当,课堂效果不显著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跨媒介”教学的意识不够,仍然维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注重于诗词的背诵,忽略了诗词的美;或囿于课堂时间有限,习惯性地依赖于既成的课件,选用单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在此过程中也未能获得很好的情绪体验,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如此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便不复存在,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仅仅播放几张作者的图片,或与诗词相关的图片,一闪而过,未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因此课堂效果微乎其微。新课标指出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才有意义。
此外,部分老师具有结合多种媒介进行教学的意识,但过度依赖于新媒介。通过各种信息平台获取的网络资源,如图片、文字、音频、影像等,未经筛选便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面对大量的背景信息,学生走马观花似地浏览,真正消化吸收到的知识少之又少,最终也很难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媒介资源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借助资源丰富教学活动才是目的,教师过度依赖于媒介,不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难以调动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需要学生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接纳新元素的意识薄弱;未能做到创新式教学,没有对跨媒介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2.媒介水平有限,资源利用率低
教师的水平及阅历不尽相同,因此,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参差不齐,这就导致各种媒介资源的利用率存在差距。尤其是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媒介素养得不到提高。
首先,大部分教师是具有跨媒介信息获取能力的,但是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将各种媒介信息筛选整合并高效地运用到课堂中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大部分教师的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其次,媒介操作技能不够成熟或与时俱进。大多数教师能够熟练操作一些常用的教学软件,如Office办公软件。在新冠疫情形势的逼迫下,学校课程开启线上授课模式,通过这次尝试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对腾讯会议、钉钉等线上直播平台操作流程并不熟练,处于一个熟练摸索的过程,对于其他新兴媒介更是知之甚少,由此可见,教师的媒介操作技能整体处于一个基础水平,将“跨媒介”有效运用到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应用处理能力。
究其原因,教师缺乏相关系统的培训,学校未对教师提供技能训练的平台或渠道,教师的能力也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二)学生角度
学生是跨媒介教学的主体,在将“跨媒介”引入古诗词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识别筛选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会影响跨媒介资源应用于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效果。
1.资源筛选和提取困难
我们可以从媒介信息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首先,媒介信息具有丰富性、综合性。跨媒介方式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但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定位到有用的信息,信息筛选极为困难;其次,各种媒介信息复杂多样,其质量是良莠不齐的,学生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诱惑,有的学生甚至沉浸在丰富的媒介形式中,忽略了对有用信息的提取,从而本末倒置;再者,媒介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快捷的媒介形式确实给学生带来了极佳的体验,尤其是对于学业任务繁重的高中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多种信息,但这些信息资源的获取存在碎片化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各种公众号随时随地利用零散的时间去阅读,但很难实现信息的拼凑和资源的整合,这种瞬时记忆也很难被提取出来。
2.知识迁移能力不足
古诗词内容简短,但却意味深长。对于一首诗歌的赏析,不仅要简单分析每个诗句,还要结合诗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去揣摩诗句的内在韵味,从而感悟诗人所传达出的情感。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及背景的铺垫。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会要求学生自主查阅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背景应有了初步了解,但获取知识只是第一步,能够将知识内化,在赏析文本时能够与之结合起来,这才是关键所在。但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做到知识的迁移,大部分同学只是单纯地将知识输入,甚至是机械化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很难实现知识的加工整合再输出。
究其原因,囿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拓,只能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却做不到主动消化、吸收,难以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再者是受古诗词教学传统模式影响,一味死记硬背,从而忽视了体会诗词的内在韵味。
三、“跨媒介”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针对“跨媒介”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可行的策略,从转变教学理念出发,最终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一)深化跨媒介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时代,各种新兴媒介蜂拥而至,这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应更新跨媒介教学的理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树立媒介应用意识,主动探索将跨媒介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引入教学的可行路径。理念之后是实践,将跨媒介教学理念深入贯彻到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才是要义。当下部分教师对“跨媒介”教学的认知不到位,仍然维持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于诗词的识记背诵,课堂氛围也因此变得沉闷;或把多媒体与跨媒介简单地划上等号,选用单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内容单调无趣,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审美鉴赏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可见,教师自身的观念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成为新时代教师。
但在跨媒介引入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资源的搬运工,更应为资源的加工者和创新者。教師要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此外,跨媒介教学对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设计,还要具备跨媒介资源筛选与整合的能力,以及媒介操作技能。对于教师技能的培养,除了自主学习实践之外,学校应安排定期技能培训、讲座等活动,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保证每位教师都能与时俱进。
(二)合理选择媒介资源,有效传承诗词文化
根据课程需要,在适当的教学环节引入多种媒介资源,通过多种媒介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力求达到物尽其用,从而能使学生感受到诗词内在的美,能够更好地传承诗词文化。在此,我们可以将媒介分为视觉媒介、听觉媒介和视听结合媒介,依据不同的媒介效果将其应用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
1.以视觉媒介描绘文本之美
古代的诗歌,通常不会直抒胸臆,往往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被寄予情志的意象是深入文本意境的入口,对于意象的准确感知与把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古人对话,深入到诗词内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国的古代诗大都是所见所感,通常用山水风光、花鱼鸟虫等作为意象,因此,可以在课前预习时组织学生将诗词的内容根据自己的体会以图画的形式呈现,课上进行画作分享,最终由教师呈现出最贴切的意境让学生感受,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紧跟诗人脚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通过分享,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古诗词教学的枯燥感。学生对诗词的意象有了深刻的印象,自然而然地能够叙述
并背诵下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诗词,不仅可以感悟其中意境,还极大地降低了记忆的难度。
2.以听觉媒介激起情感共鸣
“以声传情”,相比于无声媒介,声音媒介更能激起心中的波澜,易于达到情感共鸣。面对枯燥的古诗词课堂,需要有声元素来调动活跃的气氛。古诗词的风格多变,或缠绵婉转,或慷慨激昂,或忧思重重,因此,可以借助有声媒介资源来辅助古诗词教学,更好地传递古诗词的意韵之美。通过动听的旋律,营造出诗词的氛围,如在《蒹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配乐吟唱,深沉的情感在旋律中缓缓呈现,一唱三叹,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还可举办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观看《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等电视节目。每位朗诵者所传递出的情感是不同的,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也可以学习朗诵者字正腔圆的声调,感悟诗词的力量。课下可以通过各种听书软件,如喜马拉雅FM、夜读等,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诗词学习的兴趣。再者,可以利用配音秀、古诗词典朗读等软件布置阶段性的任务,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将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
3.以视听结合媒介深入解读文本内涵
视频资源具有直观性,学生可以通过可观可感的影像了解诗词的背景,印象更加深刻,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诗人的生活际遇、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不仅可以填充学生知识的空白,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如央视举办的《经典咏流传》诗词节目中,《琵琶行》邀请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进行演绎,行云流水的动作、动听的旋律,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画面通过真切的音乐感受淋漓极致地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
(三)采用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要求: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中国教育研究院储朝晖在采访中也指出,“高考分数”不应该成为孩子上学的唯一依据。分数固然重要,但当今社会,唯分数论显然不适合生存发展,高分低能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进行发展性评价,且评价要做到及时反馈,方式多样化。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分专题举行诗词鉴赏活动,诗词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等,如在学习王维《山居秋暝》时,可以进行“田园诗”专题教学,结合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引导学生品味田园生活的自然闲适之美,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和资源在活动中进行展示,鉴赏过程中可配有音乐、图片、视频等形式不限。最终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总评来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考察学生的不同媒介文本的辨识能力、文本鉴赏能力、资源应用能力等。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布置古诗词诵读的任务,根据学生的练习次数、情感语调的把握等,进行综合评判,在规定的时间内按平台练习中最高得分来选取前三名同学,优秀作品可以在课堂上分享,平台的奖励勋章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在跨媒介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摆脱分数至上的思想,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提供给学生思维发展空间,才能实现快乐学习,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提供媒介交流平台,构建跨媒介学习共同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介愈发成熟完善,教師应该合理利用各种平台,像抖音、火山、QQ、微信等软件不仅可以用来娱乐,同样可以用来打卡学习,尤其是对于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甚至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在媒介平台中能够更勇于表达自己,激发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进行诗歌鉴赏每日打卡活动,模仿名家的诗歌朗诵,以及开展诗词创作活动,每个阶段结束后在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师生可以以点赞评论的方式进行点评,形成跨媒介学习共同体,确保每位同学的参与度,如在《雨霖铃》的教学中,课上以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凄凉的音调感悟诗人宦途的失忆和与恋人离别的双重痛苦。课后,以QQ群视频打卡的方式进行背诵,依据全诗的构思,分成三部分:离别之前,环境的勾勒;离别时刻,情态的描写;别后想象,心理的刻画。在梳理全诗行文思路之后,可以极大地降低背诵难度,QQ平台上分段背诵打卡,丰富了学生记忆的形式,每个个体也在集体的氛围中有效地完成背诵任务。
基于“跨媒介”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目前古诗词课堂枯燥的氛围,使古诗词教学焕发出新活力,还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能够深入透彻地去赏析文本,更为准确的把握诗词的主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才能逐渐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感悟跨界之美、诗词的音韵美,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参 考 文 献〕
[1]成悦.普通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21.
[2]刘倩.初中古诗词跨媒介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3]李天语.中学语文跨媒介古典诗歌教学的运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0.
[4]孟洁.“跨媒介”视域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5]郭富英.跨媒介资源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1.
[6]徐春梅.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13):93-95.
[7]王立.跨媒介阅读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18(25):73-76.
〔责任编辑:丁 冬〕